书城文化孝道文化新探
4435600000097

第97章 “孝”文化还存在于韩国吗(1)

[韩]金源姬

自从冷战结束后,有些国家转型后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的诸多弊害也随之被带了进来。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数字(Digital)时代,好像整个世界都由数字控制而运转,例如电脑科技、金钱(包括虚拟货币)等,愈来愈多的人被数字所掩蔽。换言之,当义与利相冲突的时候,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唯利是图的一面。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即使拥有各不相同的文化背景,无论哪个国家或哪个地域的人们都面前着如何安身立命地做“人”这一普遍难题。

一般认为,西方文明偏重于物质文明,东方文明偏重于精神文明。虽然这种说法难免有浅薄的感觉,不过相对而言还是能够说得通。在东方文化圈子里,尤其是对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韩国来说,物质文明正慢慢地侵蚀着精神文明,这种冲击所带来的挑战确实很大。韩国现在也算是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发展的国度之一。有些人认为忽视点精神文明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我们的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但是,我们都很明白,对人类而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缺一不可的;况且精神文明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旦毁掉了精神文明,重建它又谈何容易啊。不少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科技进步带来的副作用,指出科技、理性压抑了人性、人情,不利于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警告人们应对其加以限制。

说到精神文明,不得不提贯穿于韩、中、日这三个东北亚国家的人民生活中的伦理道德思想。人们常说应该抛开古人所崇拜的封建思想之中的糟粕,然而谁也不能否认儒家的“孝”思想确有可取之处。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进而提出来的道德规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孝悌观念,即便受到过强烈的批评,但是它们对现当代社会还是不无积极意义的。如果说在现当代社会里值得去继承、复活和更新传统文化的话,那么古人曾经所提倡的“孝”这项精神教育工作是绝不能落掉的。孔夫子说“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对人们进行孝道方面的礼仪教化是养成和提升人类道德境界的重要内容与前提基础。

习惯在生活上很管用,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愿意养成好习惯。在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中所包含的好习惯,亦理所应当地加以继承和发展。其中,过去父母教育孩子时,最主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养成“敬”的良习。《童蒙先习》是韩国朝鲜时代(1392-1910)的初学者的基本教材之一,从养成孝心这一良习的角度来看,让孩童们先读它,这个意义很重大。因为它强调且放在首位的正是“孝”。它说:“人之行,不外乎五者(五伦),而唯孝为百行之源。(中略)欲观其人,行之善不善,必先观其人之孝不孝,可不慎哉,可不惧哉!……孝之于人,大矣,而亦非高远难行之事也。”其实,习惯之事因学习始于幼儿模仿成人,没有模仿因袭就无以成习惯了。所以习惯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习惯和社会环境总不能分开,社会上一种习惯总是创始于个人,尔后风行于群众之间。人类的生命既有其个体的一面,又有其群体的一面,人生的实践亦须分别言之。从个体一面说,道德之真在自觉向上,以身从心。另外一方面则是,人类群居(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则在务尽伦理情谊(情义),可以用“尽伦”一词括之。

关于“敬”,我们通过“犬马之养”可以认识到孝之真意以及孝与敬的关系。《论语·为政》篇说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看来,物质上的保障不能不叫“孝”,但仅仅如此,就远离孝之深意了。养父母的孝含有两层意思: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质上的保证,而且还包含精神上和心理上得到的尊敬和安慰。前者是生存上的必需条件,而后者更是成为人的尊严的一部分,即人权。假如说有人觉得连从自己的子女那里都得不到重视,那他肯定会觉得活着也没意思。敬处在孝的延长线之上,因此,缺乏敬,则谈不成孝,没有敬,就等于说养父母和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反过来,不孝的人怎么能够把敬放在心里呢?他根本不在乎敬这个东西了。所以说,敬是能显示出孝来的方法,孝则是展现出敬来的途径,所以孝与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再说,孝本身也是一种表现爱的手段,真正的爱会真心地以敬的方式显露出来。没有敬的爱不是真正的爱。因此孟子在《孟子·尽心上》篇才这样说道:“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在此可见,敬才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东西,应该是一直藏在心里的最重要的东西了。虽然人人都知道以物寄情才对,但是现在,许多人只是为了讨好别人才送礼,却不带真情,更不用说“敬”这个字了。

总结起来,曾子曾经从三个层面上对孝进行了分析:“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如上所述,最底层的孝是在物质上的“能养”;中层的意思是说,因自己而起的错不该推到父母身上,而是应该让父母在精神上不受一点耻辱。换句话说,我是父母的孩子,作为父母生命的延续,我做的好坏都连累到父母。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里有父母的家庭教育好不好的缘故。孩子们从小就不停地接受父母的熏陶。现在也是如此,例如“你这个小子,连父母都没有吗!”这是韩国人骂人的一句话,一般人听了都无法接受。某人指责我,我可以接受并反省自己,可是因为我而直接批评到我父母的话,忍无可忍,搞不好往往会打起来。所以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应谨言慎行;最上层的内容是尊亲的,这不仅包括父母在世,也包括他们不在世的时候,因此孟子说:“大孝终身慕父母。”从儒家的角度来讲,做官而扬名于天下,能使双亲受到社会上的尊重,这才叫大孝。孟子还在《孟子·万章上》里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这就是舜之德性的伟大,只有尽孝的舜能登上天子之位,瞽瞍还能不被感化吗?达到至诚感神的境界了。正如《孝经·开宗明义》里说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在韩国朝鲜时代的一位大儒李珥(1536-1584,字叔献,号栗谷)那里,也曾经详细地讨论过孝的精粗之别以及如何做才能达至“至孝”。他说:“人子之孝,有精有粗。温凊定省,孝之粗也。忠养爱敬,孝之精也。至于愉色婉容,听于无声,视于无形,则精而又精矣。然此则道其平时奉养而已。若遇疾病,则当致其忧,若遇过恶,则当熟其谏,至于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然后乃为孝之至也。由粗入精,其序如此。精粗固有难易,但能极其粗,然后能致其精,不可以其易而忽之,亦不可以其难而自沮。”李珥认为,冬温夏凉、帮父母弄寝所和早晚请安,这些照顾日常生活上的方便与问候都只是孝的初步阶段而已。忠诚奉养与真心敬爱,才是孝的较高阶段。特别是要顾好父母心理上微妙的地方而没有任何差错是最精细部分的。这也就是说,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并保持康泰。不过,遇到生病或犯错等意外情况时,则应该悉心养病和奉承父母之志而让他们懂得道理,则为孝之极高阶段了。同时,践行尽孝的次序当然是从外到内的,存在难易程度的差别,因此认真做好起点才能够达到终点,既不可马虎于容易之处也不能见难而退。

众所周知,从前的祖先们从深沉的爱心出发,管教孩子很严厉。父母对自己的子女、老师对学生和社会上的长辈对晚辈一向如此。同时父母、老师和长辈们认识到言教不如身教,自己也努力做出榜样。一旦发现有什么不良之处,他们不仅马上指出而且会狠狠地教训一顿。这与感情用事或者滥用暴力有着根本的区别。现在整个社会则都在尊重人格、重视个人自由等的美名之下,以法律来代替教训了。在家里有些父母要么娇宠要么不管孩子;在学校老师处罚学生,被处置的学生父母却将之告上法庭;在社会上的长辈们常因年轻人的胡闹而受伤,被登上新闻时人们却司空见惯,见怪不怪,成了一大社会问题。因此很多人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管好自己的事,谁也不干涉谁。

话说回来,既然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是源于天性,那么,通过法律的规定才做到的孝或敬老,难道不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吗?伦理道德上的义务是自律的,而国家法律所规定的那种义务则是集体加之于我的。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后者更具强制性,而前者是非强制性的,唯其出于生命自由自主之本性故耳。法律上的义务恒与权利相对待,而道德上的义务则不然,义务只是义务而已。为什么只讲义务不提权利?这可从两面来讲。人非有所享用享受不能生活,而生活是尽义务的前提,显然生活权利不能没有。须知这义务原是从伦理彼此相互间生出来的。当人们尽其对我的义务时,我的权利享受不是早在其中了吗?这就是说,父母之情义在慈,子女之情义在孝,子女的生活权利早就在父母慈爱抚育的义务之中了。父母年老,子女负责奉养,父母的权利也就在子女的义务中,不是吗?从此看到,孝与慈的双方本来就是结合在一起的。正如孝这个字的由来。孝字最早出现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其字为上面一个“老”(耂)字、下面一个“子”字所组成,说明老人与年轻人的代际关系。也就是说,在上面的老人指父母,在下面的青年人则为子女;父母保护着子女,子女承奉着父母。所谓父(母)慈和子(女)孝,同时体现在“孝”一个字中。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用“天伦之情”来表达父(母)子(女)关系。“天伦之情”说明以父(母)子(女)为主的仁爱(慈爱)是一种自然现象。

三年之丧也是同一个道理。孩子刚出生离不开父母至少要有三年之久。从前含辛茹苦的父母去世后,人们为了报答父母的恩情而做三年侍墓之事。我们现在在形式方面则简略得多——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只做三日葬礼,但是哀悼和怀念他(她)的爱心是古今相同的。如此传承下去才能使我们的文化绵延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