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辽朝那些事儿
44405700000059

第59章 外交官喝死了

中国社会,一直都是一个喝酒的社会,关系陌生的人,只要坐在酒桌上,几杯酒下肚,大家自然话就多了起来,关系也自然就会慢慢熟络起来。毫不避讳地来讲,在中国办事,喝酒吃饭是必须的,这已经成了中国一种特有的现象。在官场上更是如此,位居高位的人,身后又多少人跟在他后边,想要请他喝酒吃饭,好找他帮忙,所以一些高官每天除了应酬还是应酬。

北汉为了生存,只能向辽朝讨好。有一天,辽朝的统治者对刘崇说:“周朝和我们辽国已经是建交了,而且每年后周都会供奉十万两金给契丹人。”

刘崇一听这话,就知道契丹人是在暗示着自己,也需要交钱,而且这笔钱的数目肯定不能少于后周,刘崇想了一想,咬了咬牙,他特意派遣宰相郑珙为特使出使辽朝。

郑珙此次一来,是身受王命而来,又是送巨款又是表达无限敬仰之意,辽世宗耶律阮特别高兴,对于北汉这位外交官的接待规格很高,又是酒啊又是肉啊,成缸成堆的上。

郑珙当然知道契丹的习俗,不喝酒就是不给契丹人面子,生性蛮横的契丹人能当场翻脸,所以契丹族人的酒一定得喝,而且,最好是能喝八两喝一斤。再说,郑大人是带着使命而来的,有求于人家,不喝酒,人家根本就不理睬你。

郑珙身材魁梧,在北汉也算酒名赫赫,但是契丹人来势太猛了。契丹大臣们争相邀请聚会喝酒,郑珙一个也得罪不起,照单全喝。果然,在契丹宫廷的宴会中,郑大人喝了超量的酒,醉倒而归。第二天,郑珙肚肠腐烂而死,“舆尸而复命”,这的确是“因公殉职”了!契丹人只能把郑珙的尸体运回了北汉。据记载,辽朝喝死外交官的事情不止一起!

契丹人尚豪饮,饮酒在辽代各阶层人的生活中有重要的地位。每逢节日和贵客到来,与宾客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场面,体现了北方民族生性浩方,开朗的特点。

此外,辽朝的气候变化,对于辽代的饮酒习惯也有一定的影响。辽代中后期,世界气候开始转冷,这种气候上的变化,也间接促使辽代各地的各民族人们喝酒御寒,酒的消耗量也必然大幅提升。于是,喝了皇帝的喝大臣的,喝了大臣的再陪皇帝喝,古人有句话“舍命陪君子”。

辽朝的酿酒业发展规模庞大,从五京到一般州县,甚至是乡村山寨均有分布。辽代酿酒业以官酿为主,兼以私人酿酒。辽朝上京设有专门管理酿酒的机构“鞠院”,有专门管酒的官吏叫做“鞠院使”,鞠院所酿酒主要提供给契丹皇室人员及高级官吏们饮用,民间酿酒的小作坊,主要满足下级官吏和平民百姓们饮用。

在辽代宫廷宴会上,有一种特殊的酒器叫“瓠”,是一种较大型的饮酒器,用特大号葫芦刨开做成。关于这个大“瓠”,还有一段趣闻呢!据说,在辽朝举行的宴会上,客人都热情地让人劝酒,酒器都不一样,其间最大的酒器,就是剖半个大葫芦,葫芦镶着金边用来盛酒,有个使节方偕,每次都能喝上三大葫芦酒,其他北宋的使臣都不能喝上这么多。契丹皇帝特别高兴,至今仍把这种酒杯叫做“方家瓠”,每次宴请使臣就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