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风流小浪底
4478000000015

第15章 不是结尾

《风流小浪底》就要脱稿之时,我依然在这方沸腾的热土上漫步,宏伟的工程一如既往地踏着时代的节拍,默默地又是匆匆地赶它的路程。

今天是1998年8月28日,距小浪底截流的时间--进水塔直指苍穹。1997年10月28日,已过去整整10个月了。此刻,我与总监理工程师李其友(以下简称李总)走近一标的大坝工地,只见那载运着沙石的汽车轻捷地奔驰着,一辆接着一辆。它们驶到目的地,就自动地掀起车斗,利利索索地把整车物料倒个净光,之后调转车身,又奔跑在返回的路上。这时,就有另一种被称为铲车的家伙跑过来,很轻松地把刚堆起的物料推得平平整整,然后悄声撤离,之后是又一辆载料车接踵而至。如此周而复始,故技重演……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种水利工地上的人海战术,每个工人一把铁锨,指挥人吆五喝六手飞脚舞的大动作,在这里荡然无存。工地上只有老外的现场工程师和我们的监理人员等,他们很少说话,多是在关键时刻用手势指挥着往来的车辆。

李总告诉我,眼前的小浪底大坝是壤土斜心烊堆石坝,论规模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按照合同应该在2001年底完工,根据现在的工程形象进展情况,已提前了6个月时间,用这种速度干到2000年下半年,大坝就能完工,也就是说,比计划时间提前一年多。即使保守地讲,至少提前一年时间。到那时,黄河就能达到千年一遇的防洪能力,就是到1999年的汛期,根据大坝工程的进度,黄河至少可达到300年以上一遇的防洪能力。珂以讲,黄河两岸的人民可以放心了。

我们从一标大坝工地走到二标泄洪工地。李总说,这块最难啃的泄洪工程应该在2000年,7月完工(按合同日期),现在看来,可望在1999年底和2000年初提前完成。

我站在洞群的面前,注视着急流的黄河鱼贯而人3个导流洞的场景,不由联想起截流前夕,我随工程验收小组进洞验收的情景。每条洞子都超过1000米长,最高处的中闸室高达50米,在这种地质条件特别恶劣的山峦中挖这样的洞子,难度可想而知。

导流洞在山体最下端,它的上边布设着3条泄洪排沙洞,6条发电引水洞。还有地下厂房(发电)系统及灌溉洞、交通洞、灌浆洞、排水洞等等共100条洞子,庞大的洞群为小浪底工程铸就了无以伦比的奇特景观和高难度动作。

我们的眼光不约而同地移向不远处的发电机组的地下厂房,小浪底的6台3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按计划应该在2001年全部投入运行。第一台机组将在1999年12月由承包商交给业主投入使用。

小浪底工程尽管有许多难题,但进展还算顺利。我与李总在工地徜徉浏览,随意交谈,特别谈到今年长江、松花江、嫩江的洪水肆虐成灾时,李总的面庞上显现出一种沉重的遗憾。

是的,我们对水利工程重视的力度还很不够,倘若我们能早一些修建防洪工程,今天的洪水险情会小得多。

有人说,搞水利工程是应该,不过,国家没钱啊!

是的,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穷国,正因为这样,我们更应该集中财力把基础建设做好,当然这种建设包括必要的水利工程。

试想,如果能将那些华而不实的投资,特别是那些兴建楼堂馆所的投资,那些兴建时髦的漂亮的却又是赔钱的大商场的投资,那些兴建豪华的上星级的、设施优越却又毫无效益的宾馆的投资,那些兴建少有人问津的超前享受的世外桃源式的别墅的投资,注入共和国的亟待用钱的基础事业中,那么,如今的神州又是何样一番天地?

还有,许久以来,我们的某些领导的长官意志感情用事,酿造出一种不实事求是的土壤,在这片特殊的土壤中,就难免要滋生一些空头政治家。

从人口无节制的生育,到盲目开荒造田,到乱砍滥伐树木植被,到乱占耕地,破坏湿地,污染水源,到一些重大投资趋向的误导等等,无不印证着我们的某些决策违背科学规律,少有战略眼光。

今年的长江大水在某些设防薄弱处,犹如冲进无人之地,势如破竹一泻千里,难道只怨老天爷的水量过大了吗?

痛定思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洪水过后,留给我们思考的何止只是抗洪救灾的课题呢?

这时候,我更感悟到水利工程是国家的千年大计、万年大计的深刻原理了。同时,对终生奉献在工地上的水利水电工作者,就由衷地产生了崇高的敬意。

而回荡在小浪底上空的歌声,已远远超出治理一条河流的范畴,听:东方与西方在这里碰撞,权威与法制在这里较量,计划与市场在这里磨擦,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争抗,啊……啊……小浪底!啊……啊……小浪底!历史与现实在这里幽会,古老与文明在这里亲吻,传统与现代在这里握手,中国与世界在这里拥抱,啊……啊……小浪底!啊……啊……小浪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