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文化相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而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而言。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一、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1.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同其他社会形态一样,都是它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和保证;思想文化则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对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与之相适应的人类文明,也是一个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和组成部分。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国家的发展与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力量的支撑。世界上任何一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所特有的文化形态,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全部优秀成果的文化;是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博采世界各国文化之长的先进文化。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下文化的一个显着的标志。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词中就号召要“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邓小平在1979年谈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问题时说:“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以上这些,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江泽民也曾经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表现在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上,而且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上。”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还不太平衡,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在指导思想和本质内容上所体现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文化所不能比拟的。在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和政治比经济方面更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所固有的优越性,正是这种优势使得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排在世界前列,逐步缩小了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的汇率计算已经达到两万多亿美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事实证明,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中蕴含着文化的力量,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2.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集中表现为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社会主义文化既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增强综合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多方面实力的全面集中反映,综合国力不仅包括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教育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实力等方面,同时也包括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文化竞争力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带来了货物、资本、服务、人员在世界各国的频繁流动,也带来了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在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碰撞。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不仅渗透到经济、政治当中,成为其关键性因素,而且文化也能够形成自身的产业,直接创造价值并参与国际竞争。综合国力占优势的国家,在文化方面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和文化发展上的严峻挑战。我国加入WTO以后,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要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不断地发展壮大我国的综合国力。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国际竞争中扞卫和取得自己的战略利益,就会处于不利的被动守势。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就预言:“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在世界文化交流和竞争中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不仅在中国人民中间,乃至在世界人民中间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3.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要求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是基础,但是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不能仅用经济指标例如GDP指标来评估现代化程度,而必须把文化即精神文明也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放到现代化的目标中去。源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即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目标,是一个主要反映经济现代化的基础性目标。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首次突破并发展了这种对现代化目标的认识,指出:我们的现代化事业不以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后来,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富强、民主、文明”是对我国现代化目标的精辟概括,这里的文明包括文化即精神文明在内。十五大进一步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纲领,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文化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又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作为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提出,强调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1.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
当前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这一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实践意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把握了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群众,才能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2.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古今中外,文化都有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进步文化与腐朽反动文化的区分。文化的性质是否先进,关键在于是否从根本上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代表未来社会发展方向、有利于社会进步。作为先进文化,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凡是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就是落后和腐朽的文化。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概括了中国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面向现代化是总的性质要求,说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既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服务对象,又是先进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面向世界是空间上的扩展,要求我们及时了解和吸收国外先进文化成果,跟踪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面向未来是时间上的拓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是既要立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又要着眼于中国先进生产力未来发展要求,能够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不断增长的需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是以科学为基础,以科学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文化。总之,“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