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改变命运的88个经典细节
44970800000006

第6章 乐于忘记别人的前嫌

一个人如果只记得别人的好处,忘记别人的坏处,自然会受到周围人的欢迎,拥有很多的知心朋友。

古人说:“人之有德于我,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不可不忘也。”大概意思是别人对我的帮助,千万不可忘了,而我对别人的帮助,是应该忘记的。

乐于忘记是一种心理平衡。有人说“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如果是一味地“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那么实际上受到最大伤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最终只会把自己搞得痛苦不堪,生活变得索然无味。

乐于忘记是成功做人的一个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能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乐于忘记,换一个角度理解就是“不念旧恶”。人要想生活得更好,是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更何况在人与人之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又未必是真正的“恶”。如果再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当对方心存歉意,诚惶诚恐,而你又不念恶,礼义相待,进而对他格外地表示亲近,也会使为“恶”者感念其诚,改“恶”从善。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时的郡丞,他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的野心,便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了隋后,准备杀李靖,但李世民果然驰骋疆场,征战不疲,竭尽全力安邦定国,为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魏徵也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但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魏徵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为唐王朝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王安石对待苏东坡的态度,应当说,当时是有那么一点“恶”的。王安石在当宰相的时候,因为苏东坡与他的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贬官到了黄州,搞得苏东坡很凄惨。然而,即便是这样,苏东坡依然胸怀大度,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当王安石从宰相的位子上垮台后,两人的关系反倒好了起来。苏东坡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当苏东坡由黄州调往汝州时,还特意到南京看望王安石,受到了王安石的热情接待,二人结伴同游,促膝谈心。临别时,王安石嘱咐苏东坡:将来告退时,要来金陵买一处田宅,与他永做睦邻。苏东坡也满怀深情感慨地说:“劝我试求三亩田,从公已觉十年迟。”二人一扫嫌隙,成了知心好朋友。

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党营私,于是借故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但不久后,陆贽被罢相,被贬到了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有这点私怨,便玩弄权术,落井下石,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实际用意是在借刀杀人,通过李吉甫之手把陆贽除掉。但是,李吉甫没有被利用,他不记旧怨,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让那位现任宰相借刀杀人之计成了泡影。对此,陆贽自然深受感动,他积极献计献策,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越来越好。李吉甫不搞报复,宽待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古往今来,不计前嫌、化敌为友的佳话举不胜举。以古为鉴可以让我们明白事理,明辨是非,从而更好地去工作、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