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胃肠病辨治心法
45006000000019

第19章 中药糊剂辨治胃痛——改变剂型创新法

中药糊剂是运用质地较黏的中药或矿物质制成细粉,内服后可附着于胃黏膜表面,能够避免异物对胃黏膜的直接损害,而且这些药物还有制酸、敛疮、生肌、止痛的功效,使胃黏膜处在一个良性环境中。作者在近几年的临床实践中,利用中药糊剂对胃黏膜损伤进行中医辨证施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为胃黏膜病变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中医胃痛是临床常见病,涉及西医学中急慢性胃炎、胃痉挛、胃黏膜脱垂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结合胃镜及组织学检查,其病理改变主要是胃黏膜损害。近年来,我们运用中药糊剂能够附着于胃黏膜表面,避免异物对胃黏膜直接损害,使胃黏膜处在一个良性环境中的特点,对中医胃痛进行辨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为胃黏膜病变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现总结如下。

1.湿热中阻型

1.1 症状患者胃脘灼热疼痛、嘈杂,口干口苦,渴不欲饮,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小便黄,大便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2 镜下表现胃镜下见胃黏膜呈樱桃红或绛色,充血区域弥漫,血管纹紫红色,呈网状样显露,黏膜面干燥、脆性增加。

1.3 治疗选用珍珠粉,可清热解毒、制酸止痛,加入海螵蛸、瓦楞子、滑石等制成细粉,并加入适量藕粉增加黏度,可附着于胃黏膜表面,防止异物刺激胃黏膜,还可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修复。适当加入栀子、忍冬藤、虎杖,既可清热利湿止痛,还可抑制胃酸分泌,使胃黏膜处于一个良性环境中,易于修复。

2.寒邪犯胃型

2.1 症状患者胃脘冷痛,畏寒喜暖,呕吐清水痰涎,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脉弦紧。

2.2 镜下表现胃镜下见胃黏膜色泽淡红或苍白,充血区域呈斑片样,黏膜下血管纹是灰蓝色,黏膜反光减弱,黏液稀薄,伴有全身寒象。

2.3 治疗选用大剂量干山药为主,性温质黏,既可补脾,又可渗湿;配鹿角霜,性味咸温,补虚助阳,吸湿性强,可入络止痛;加少量肉桂末,可排除消化道积气;适当加入白芍、甘草,既可缓急止痛,还可抑制胃肠平滑肌的蠕动,缓解胃肠痉挛。诸药为糊,易附着于胃黏膜表面,对寒邪犯胃型的胃黏膜损伤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3.瘀阻胃络型

3.1 症状患者胃脘疼痛较剧,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痛处固定,疼痛持久,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3.2 镜下表现胃镜下见黏膜暗红色,充血区域局限或斑点样,血管纹暗红,呈树枝样显露,黏膜薄,可见瘀点瘀斑,黏液呈灰白色或褐色。

3.3 治疗选用黏液质较多的白及粉,干燥的黏液质有较大的吸水膨胀作用,可保护黏膜的溃疡面;加地榆粉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使渗出减少,减轻组织水肿,形成一种保护膜;适当加入三七粉、血竭、五灵脂等,可化瘀止痛,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4.胃络灼伤型

4.1 症状患者胃脘刺痛、灼痛反复发作,甚至呕血或呕出咖啡样物质,口燥咽干,纳少乏力,黑色便,舌红绛少津,脉细。

4.2 镜下表现胃镜下见黏膜暗红色,弥漫性充血,血管纹呈紫暗色,黏膜脆性增加或僵硬,黏膜有点状或片状糜烂,有紫红色或鲜红色出血点,黏液黄稠或污秽等。

4.3 治疗选用玉竹、黄精、石斛、天花粉为末,并适当加入藕粉,既可滋阴清热,又可养胃生津,且黏性很强,可附着于胃黏膜上,保护胃黏膜,但其弊病是易于碍胃,故可加神曲、木瓜等药以助运化,对黏膜糜烂者可用蛤粉配白及为末服之,对胃黏膜点状或片状糜烂有修复作用。

5.胃黏膜增生型

5.1 症状患者胃脘胀闷疼痛,纳呆,消瘦,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

5.2 镜下表现胃镜下见胃黏膜粗糙,疣状增生,或黏膜呈颗粒状,结节样增生。

5.3 治疗以肿节风为主活血止痛,并加石见穿解毒消痈散结,姜黄活血化瘀止痛,鸡内金促进胃肠排空,并有消食散结之作用。诸药合用,可使增生消除。另外,配用白花蛇舌草、蜥蜴、土茯苓等,可提高疗效。

总之,西药治疗胃黏膜病变费用昂贵,复发率高;中药汤剂虽能辨证论治,但疗效较慢,服用不便。我们使用中药糊剂,克服了汤剂的弊端,治疗胃病,经济实惠,携带方便,即冲即服,使用方便,并能直达病灶,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