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胃肠病辨治心法
45006000000079

第79章 调理脾胃的常用药物——治疗必须心中有数

《伤寒论》曰:“阳明居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吕氏春秋》曰:“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临床中彻底了解治疗脾胃病的常见药物,弄清其功效主治、性味归经及现代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1.人参

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的根。其叶也入药,叫参叶。本品根据产地及生长环境、加工方法、根之粗细不同,而有朝鲜(高丽)参、吉林参、白晒参、糖参、红参、石柱参、边条参、参须等名称。

1.1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入脾、肺经。

1.2 功效、应用

补脾益气本品有良好的补脾益气作用,治疗脾虚气弱的肢体倦怠、食欲不振、便溏或泄泻,中气下陷所致的子宫下垂、脱肛、胃下垂、肾下垂,可单用或配用其他补气、升阳药,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宁神益智本品补气生血,心血足则神有所藏而安。用于气血不足的神志不安、健忘、心悸、失眠、虚汗等证。常与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龙眼肉等养心安神药同用,常用方如归脾汤。

1.3 用量3~9g。

1.4 现代研究人参能抑制实验性动物由于注射牛奶或疫苗所引起的发热反应,能提高小白鼠耐受高温、低温的能力,能增强人体体温适应变化的能力。可抑制注射牛奶引起的白细胞增高,也可提高因痢疾杆菌引起的白细胞降低。

2.党参

2.1 性味、归经甘、微温。入脾、肺经。

2.2 功效、应用

补中益气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食欲不振、肢倦、便溏或泄泻、呕吐,久病气虚等。常与白术、炙草等同用,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中气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下垂、肾下垂等症,常配黄芪、白术、升麻等补气升提药,如补中益气汤。

益气摄血用于脾不统血所致的崩漏、肌衄、吐血、咳血等失血证,如贫血、神经衰弱、功能性子宫出血、过敏性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常与黄芪、白术、当归等补气血药同用以增强补气生血、补脾摄血之功效,如归脾汤、八珍汤等。

2.3 用量10~30g。

2.4 现代研究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与灵芝、黄芪合用则作用更强。此作用是健脾补气、“脾旺不受邪”的一个重要方面。党参对脾虚型感染性疾病常用,可能与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有关。

对肠管及子宫平滑肌的作用,100%党参注射液对大白鼠离体子宫有明显的增强收缩作用,与垂体后叶素标准品比较,大约相当于后者的0.08单位/毫升。

3.黄芪

为豆科黄芪属植物膜荚黄芪、内蒙古黄芪的根,尚有同属植物黑毛果黄芪、金翼黄芪、多花黄芪、茂汶黄芪、云南黄芪、梭果黄芪等的根亦作黄芪入药。

3.1 性味、归经甘,微温。入脾、肺经。

3.2 功效、应用

补脾益气本品味纯甘,性微温,略带香气,故能补脾益气。用于脾气虚而见食欲不振,肢倦无力,语音低微,舌淡脉缓弱者,常配党参、白术、淮山、炙甘草等同用。小儿营养不良、慢性肠炎、慢性痢疾以及其他各种疾病有脾虚证候者均可用之。

益气升阳本品补益脾胃而升举脾胃之清阳,用于中气下陷之证,如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肾下垂,以及气虚之头晕、耳鸣、崩漏,由于脾虚不能温煦肌肉、不能营养四肢所致之肌无力、眼睑下垂之症(如重症肌无力)。常与党参、白术、升麻、柴胡等补气升阳药同用,如补中益气汤。

健脾止渴脾气虚,津气不升而作渴者,如消渴证(糖尿病)可用本品治疗,常配山药、五味子、生地、花粉等同用。

3.3 用量10~30g。

3.4 使用注意凡阴虚火旺、邪热实证者均不宜用。

3.5 现代研究在“脾气虚弱”中包括了部分心功能不全的疾患,本品能强心,有改善心脏功能,扩张冠脉的作用,目前认为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药物,本品用治气虚型冠心病,可能与此有关。脾虚者四肢不温,溃疡溃破久不愈合,本品强心又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因此能使四肢温度改善,也有利于溃疡面的愈合。肾血管扩张有助于肾血循环改善,对肾炎愈合有促进作用。脾虚不能摄血者,包括部分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所引起的皮下出血、黏膜出血等,本品能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故可治疗因此而引起的出血,这也许有助于阐明脾统血的原理。

对肠及子宫平滑肌的作用:水煎剂对实验动物在体或离体肠管运动均呈抑制作用,用5%及10%黄芪液1cc/公斤静注,对在体家兔肠管悬吊标本进行实验,肠管紧张度明显增加,蠕动变慢,振幅增大,但对离体肠管用Magnus法实验则表现为紧张度下降。

4.白术

为菊科苍术属植物白术的根状茎。

4.1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入脾、胃经。

4.2 功效、应用

补脾益气白术甘温故能补脾益气。用于脾胃虚弱所致食少、体倦、泄泻或呕吐,常配党参、云苓、炙草等同用,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呕者可加生姜、半夏。上述症状而兼见四肢不温、舌淡、脉沉弱者为脾阳虚,宜配党参、干姜等同用如理中汤。本品为健脾止泻、增进食欲之要药。配枳实健脾消痞,治脾虚食滞而脘腹胀满者,又用于胎动不安,常配黄芩。

燥湿利水本品甘温健脾,苦温燥湿,脾喜燥而恶湿,故能健脾燥湿利水。用于脾虚水湿停留的肢体肿满、痞闷神倦、肢体沉重、食少、便溏或泄泻、舌淡胖苔白滑或白腻者,常与健脾利湿药同用,如配桂枝、猪苓、泽泻、茯苓(五苓散)或配五皮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五加皮、地骨皮)等,健脾利水。

固表止汗用于脾虚自汗、老少虚汗,可配黄芪、浮小麦(《全幼心鉴》白术散);小儿脾胃虚弱,尤其是病后脾虚而自汗者,可配淮山药、芡实、糯稻根等以健脾胃止虚汗。

4.3 用量3~12g。

4.4 使用注意白术品种较多,一般分白术、于术、冬术三种。于术产于浙江于潜,补脾益气之力稍胜于白术,但燥湿作用稍逊;冬术为冬季采集之白术,又名生晒术,苦燥之性较少。

4.5 现代研究

增加体重、增强肌力20%白术煎剂,每日0.3ml/10g给小白鼠灌胃,连续3个月后进行空腹游泳实验,结果有体重增加及肌力增强的作用,这个结果体现了“健脾益气”的作用。

增强非微生物特异性免疫力对因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有使之升高的作用,对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有增强作用。白术能健脾,脾旺不受邪,白术常与其他补气药配伍治疗感染性疾病属虚证者及白细胞减少症等,可能与此有关。

白术挥发油能缓解胃肠蠕动。

5.山药(淮山药、薯蓣)

为薯蓣科属薯蓣的块根。

5.1 性味、归经甘,平,质润多液。入脾、肺、肾经。

5.2 功效、应用补益脾胃: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体倦、便溏或泄泻,常配党参、白术、茯苓、扁豆等,如参苓白术散。单味重用可治脾虚泄泻。小儿脾虚泄泻而兼虚汗者,可配苡仁、神曲、浮小麦等。脾虚带下可配白术、党参、黄芪、陈皮、黑荆芥等。

5.3 用量3~12g。

6.黄精

6.1 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肺经、

6.2 功效、应用补脾:用于脾胃虚弱及病后虚损之纳少、乏力等,常与健脾益气之党参、黄芪等伍用。本品既能补脾气又因其质多润而能养胃阴,对脾胃气阴两虚而见食欲不振、便结或如羊粪状、口干、舌淡而干、苔少或无苔者尤宜,常配淮山药、石斛、孩儿参等。

6.3 用量、用法4~12g。治癣可局部直接外擦,或用2%黄精提取液,或用100%冰醋酸浸液局部涂敷。

6.4 使用注意本品滋腻,易助湿邪,痰湿壅滞,便溏泄泻者不宜用。

7.甘草

为豆科甘草属植物的根和根茎。

7.1 性味、归经生用甘、平,蜜炙甘、微温。入脾、肺经。

7.2 功效、应用

补脾益气本品味甘,蜜炙后性微温,甘温能补益脾胃之气,用于脾胃气弱之症,常配党参、白术等,如四君子汤、六味汤等。用炙甘草为主配党参、阿胶、生地、麦冬、麻仁、生姜、大枣、桂枝等补血益阴、宣通心阳之品,名炙甘草汤,可治气血少的心动悸、脉结代症,取炙甘草益气以生血。

清热解毒配以石膏、栀子、藿香、防风,名泻黄散,能清泻脾胃之热,用治脾胃积热之口疮口臭。本品又为解毒要药,能“解百药毒”,用于药物、农药及食物中毒,可单用或配伍他药使用。

缓急止痛用于腹中、小腿挛急疼痛,常配白芍,名芍药甘草汤,可缓解溃疡及胃肠炎而致的胃肠痉挛疼痛,小腿腓肠肌痉挛疼痛。单用甘草治疗溃疡病有效,可缓急(又能制酸)而止痛,配用乌贼骨或瓦楞子等疗效更佳。甘草梢单用或配木通、生地、淡竹叶等(导赤散),可治疗尿道炎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茎中痛。

7.3 用量、用法常用3~6g。作主药时,用9~30g;作解毒用,可用至30~60g,甚至120g。用量大则用药时间宜短,以免产生水肿和高血压。

7.4 使用注意本品生用清热,炙用补中,梢部能治茎中痛。

湿盛中满、恶心呕吐者不宜用,因“甘能生中满”。

前人谓甘草反大戟、芜花、甘遂、海藻,故不宜同用。与常山伍用易致呕吐,应注意。

7.5 现代研究对消化系统的作用。临床证实甘草粉、甘草浸膏对溃疡病有较好的疗效,能缓解症状和促进溃疡面的愈合,动物实验亦证实甘草浸膏及其各种制剂对大白鼠实验性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抑制胃酸的分泌,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甘草水提物能增加胃黏膜细胞的“己糖胺”成分,使胃黏膜不受损害。甘草甜素的衍生物β18-甘草次酸琥珀酸酯的双钠盐具有抗溃疡作用,但均易引起水、钠潴留。甘草对动物离体肠管及胃均有松弛作用,甘草对胃肠道平滑肌的这种解痉作用与“缓急止痛”功效一致。

促进生长、增强体力。甘草煎剂给小白鼠灌胃,体重增加较对照组明显,游泳时间延长,故能增强体力。此与“补脾益气”功能有共同之处。

8.大枣

为季科植物枣和同属其他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实。

8.1 性味、归经甘,微温,质润多液。入脾、胃经。

8.2 功效、应用补脾益胃:本品甘微温,能补中益气,为调补脾胃之常用辅助药。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不足,疲乏倦怠症,常同补气药党参、白术等同用。大枣配生姜则补而不腻,脾虚者可服。

8.3 用量3~10枚。

8.4 使用注意湿盛脘腹胀满者不宜用。

8.5 现代研究服用大枣可以增加体重、增强体力。以30%大枣液0.3ml/10g体重喂小白鼠与相同条件下不用药的对照组比较,在第8、第12天体重有明显增加,游泳时间也明显延长。说明大枣能促进动物的生长和体能的增强,这是“补脾益胃”的重要表现。

9.干姜(附:生姜)

为姜科属植物的较老的根状茎,晒干而成。

9.1 性味、归经辛,热,入脾、胃、心、肺、肾经。

9.2 功效、应用

温中祛寒本品辛热善温脾胃之阳,用于脾胃虚寒证,症见中脘恶寒,四肢不温,脘腹冷痛,不思饮食,口淡流清涎,呕吐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轻症可单用本品煎服或为未调服;为增强其温中祛寒可配高良姜(二姜丸);呕吐涎沫者,配姜半夏(半夏干姜散)共奏温中降逆,燥湿止呕之功;脾胃虚寒证中“虚证”较明显者,宜配补脾药如党参、白术、炙草等(理中汤)。本品现多用于溃疡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消化不良等有脾胃虚寒症状者。

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吐血、便血等多种出血症,兼见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舌淡润、脉沉细弱者。如虚寒吐血,可配侧柏叶、艾叶等(柏叶汤);虚寒便血可配附子、阿胶、当归、灶心土等。本品温经止血时宜用炮姜,炮制后由辛热变成苦温而涩,辛散之力大减,温守之力增强,故止血力较强。

9.3 用量3~6g。

9.4 使用注意失血属阴虚内热或血热妄行者不宜用,脾、肺病属阳热证者亦不宜用。

9.5 现代研究本品刺激口腔及胃黏膜后能促进胃液分泌,服后兴奋肠管促进消化,并使胃肠有温暖感,故能“温中祛寒”。

能抑制肠内的异常发酵及促进气体排出,故脾胃虚寒的腹胀者常用之。

能反射性兴奋延髓的呼吸及血管运动中枢,促进血液循环,使血压上升,故可“回阳救逆”。

9.6 附:生姜辛温。入肺、胃经。能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用于脾胃虚寒呕吐及风寒呕吐。生姜善于发汗而散表寒,干姜长于温中而祛里寒。

10.肉桂

为樟科属植物肉桂的皮,其嫩枝名桂枝。

10.1 性味、归经辛、甘,入肝、肾、脾经。

10.2 功效、应用温中祛寒:用于脾胃虚寒及脾肾虚寒的脘腹冷痛、泄泻,常配干姜、党参、白术等,以加强温中祛寒的作用,如附桂理中汤。本品助参芪则温补脾胃之力大增,如保元汤,对脾胃阳虚、中气下陷之证均有良效。本品能振奋中阳、温运中焦,增进胃纳脾化之力,与补气血药同用更能增强补药之功效,促进气血生长,如十全大补汤。又治脾虚水肿及痰饮,可代桂枝配白术、茯苓等,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

10.3 用量3~6g。

11.半夏

为天南星科属植物半夏的块茎。未经炮制者为生半夏,毒性大;经炮制后毒性大减,根据炮制方法之不同,有法半夏、姜半夏、清法夏、半夏曲之别。

11.1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入脾、胃经。

11.2 功效、应用

和胃止呕胃气以降为顺,若痰饮湿浊阻滞于胃,致胃气不和,势必上逆为呕,治宜和胃止呕,本品能燥湿化痰,痰浊得化则胃和而呕止。本品止呕之功效显著,经过适当配伍可治各种呕吐证,尤宜于痰饮和湿浊阻滞胃脘所致的呕吐,有“胃冷呕哕,以半夏为最佳”之说。治痰饮、湿浊之呕吐最宜配生姜、茯苓,如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二陈汤等均为止呕要方;胃寒呕吐,可配生姜、藿香、丁香等以温中止呕,如藿香半夏汤;胃热呕吐,可配竹茹、黄连以清胃热,如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温胆汤等。脾胃虚寒之呕吐可用陈夏六君汤之类健脾止呕。

散结消痞本品味辛能散结消痞,对痰热互结所致的胸脘痞满疼痛、咳嗽痰黄、苔黄腻者,可配黄连、瓜蒌如小陷胸汤,以清热涤痰、开结消痞;胃气不和之心下痞硬、干呕或呕吐者,可配黄芩、黄连、党参、干姜等,如半夏泻心汤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11.3 用量6~12g。

11.4 使用注意生半夏有毒,一般不作内服,多作外用。

法半夏性温燥,长于祛痰湿、止呕降逆;酥半夏温燥性较小,以祛痰为主,尤多用于小儿;半夏曲温燥性大减,长于消食化滞开郁,用于脾虚有痰、腹胀作呕者。

本品温燥,对热证、津伤者宜慎用。前人认为半夏反乌头,不宜与之同用。

11.5 现代研究制半夏丸剂、半夏煎剂、半夏流浸膏、生半夏醇浸出物及经过高温处理过的粉剂对实验动物的呕吐均有镇吐作用。半夏生姜伏龙肝合剂的镇吐作用更强。半夏的镇吐作用可能是由于对呕吐中枢的直接抑制而产生。

12.吴茱萸

为芸香科吴茱萸及石虎的果实。

12.1 性味、归经辛、苦,热。入肝、胃、脾、肾经。

12.2 功效、应用

温中散寒止痛本品辛热能温肝暖脾胃,善散阴寒之邪,行阴寒之滞。故凡肝胃虚寒所致的胃脘痛、腹痛、胁痛、头痛、疝痛及脚气痛等证均可用之。凡神经性或高血压所致的头痛、溃疡病或慢性胃炎所致的胃脘痛、肋间神经痛、慢肝胁痛、慢性肠炎及妇科疾患属阴寒症者,均可用本品配生姜、党参之类温中散寒药治之,如吴茱萸汤。寒疝疼痛可配小茴香、荔枝核、川楝子等以温肝止痛。脚气疼痛可配木瓜。如肝郁化火所致胁肋疼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宜少用吴茱萸佐黄连即成左金丸治之。

理气降逆止呕肝胃虚寒,浊阴之气上逆,肝胃不和,见干呕或呕吐、反酸嗳气、吐涎沫,或有胁痛、脘痛、头痛等,宜用吴茱萸汤治之,或用本品配伍干姜为末服。诸法皆取本品辛温能散肝胃之阴寒,味苦能降逆气,阴寒散、逆气降则肝气条达、胃气平和,诸症可除。

12.3 用量3~9g。

12.4 现代研究

镇吐口服有镇吐作用,若与生姜同服效果更显著。镇吐的有效成分可能是吴茱烯。

抑菌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等多种癣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杀虫本品的醇提取物对猪蛔、蚯蚓和水蛭均有显著的抑杀作用。

13.高良姜

为姜科属植物高良姜的根状茎。

13.1 性味、归经辛、热。入脾、胃经。

13.2 功效、应用温中散寒止痛:本品味辛能散,性热能祛寒,善散脾胃之寒而起温中止痛作用。用于胃寒引起的脘腹疼痛,可单用或冲服,或配香附如良附丸以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慢性胃炎、溃疡病有胃疼而喜温喜按、口淡、舌淡苔白、脉弦迟等寒证症状者可用之。脾胃虚寒所致噫气呃逆,本品有良效,常配党参、茯苓以加强补脾胃之力。胃寒呕吐,常配生姜、法半夏等同用,亦取本品温中散寒之力,寒邪散则胃能和降。

13.3 用量3~9g。

13.4 现代研究本品在体外对炭疽杆菌、枯草杆菌、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14.胡椒

为胡椒科胡椒属植物胡椒的已成熟的果实。

14.1 性味、归经辛、热。入胃、大肠经。

14.2 功效、应用用于胃寒所致的呕吐、泄泻、脘腹疼痛等症,可配高良姜、香附等同用,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兼见虚证者宜加党参、白术等健脾之品。对慢性胃炎、溃疡病属虚寒者,用之有止痛作用。本品少量服用可醒脾开胃,增进食欲。

14.3 用量1~3g。

15.陈皮(附:橘红、橘络、橘核)

为芸香科柑橘的果皮,其陈旧者效较好,故名陈皮。

15.1 性味、归经辛、苦、温,气芳香。入脾、胃经。

15.2 功效、应用

行气健脾本品味辛能行滞气,气芳香能健脾胃,性温能散寒。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或痞闷、不思饮食,对气滞而偏虚寒者更宜。常配苍术、厚朴、甘草用,如平胃散。又在滋补药中加入本品,可使补而不腻,脾气健运则药效倍增。

降逆止呕本品味苦能降逆,辛苦温能燥湿化痰,痰湿化、逆气降,则脾胃气机升降复常而呕吐、呃逆可止,故常用于呕吐、呃逆之症。《金匮要略》将本品配伍生姜用,名橘皮汤,治胃气虚寒所致干呕呃逆,现常用于胃寒呕吐;胃热呕逆宜配竹茹如温胆汤;虚实夹杂之呕呃则可与补气清胃药并用,如橘皮竹茹汤。

15.3 用量3~9g,大量可用至30~60g。

15.4 附:橘红、橘络、橘核

橘红为橘成熟果实的最外层果皮或柚类果实的外层果皮,橘红中以化州橘红为最佳。可散寒、燥湿、利气、化痰,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

橘络通络化痰,多用于痰滞经络的咳嗽、胸胁作痛。

橘核为橘或柚的种子,性味苦温,理气散结止痛,多用于小肠疝痛等。

15.5 现代研究本品煎剂对离体家兔肠管因氯化钡及毛果芸香碱引起的肠痉挛性收缩有解痉作用。对麻醉犬的胃运动及活体胃运动,均有抑制作用,故可行气止痛。陈皮、青皮合剂对降低肠管张力、抑制肠管运动方面有协同作用。

陈皮挥发油对消化道有缓和的刺激作用,有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并可使胃液分泌增多而助消化,故有“行气健脾”之功效。

16.瓜蒌

为葫芦科栝蒌属植物栝蒌、双边栝蒌的果实。

16.1 性味、归经甘、微苦,寒。入肺、胃、大肠经。

16.2 功效、应用

宽胸散结本品利气能宽胸、化痰,故气滞所致胸痛、心前区痛,痰滞胸膈的胸及心前区满闷不舒或疼痛者(谓之“胸痹”),如冠心病心绞痛,单用本品有效,或配薤白、半夏,如栝蒌薤白半夏汤。亦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及多种原因所致的胃痛、肋间神经痛属痰阻气滞者。

润肠通便用于痰热内阻或燥热所致的便秘,可配桃仁、冬瓜仁等。

16.3 用量10~15g。

16.4 性能特点本品入药有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之分。其中蒌皮长于利气宽中、清化热痰,治疗胸痹、热痰证较佳;蒌仁善于润燥滑痰、润肠通便,治燥痰、便秘较胜;全瓜蒌则兼有二者之长。

17.苦参

为豆科槐属植物苦参的根。

17.1 性味、归经苦、寒。入胃、大肠、心、肝经。

17.2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本品味苦能燥湿,性寒能清热,故用于大肠湿热的泄泻、痢疾;脾胃或肝胆湿热证,如黄疸型及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湿热疮毒疖痈,常配银花、公英、甘草等清热解毒。

宁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多梦、脉结代之症,对由胃肠湿热或心火亢盛所致者更宜。现用于治疗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

17.3 用量3~10g。

18.枳实(附:枳壳)

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酸橙、香圆、代代花的幼果。枳壳则是成熟果实(去瓤)。

18.1 性味、归经苦、辛、微酸,微温,气香。入脾、胃经。

18.2 功效、应用本品有调气作用,如气逆、气滞、气陷、气脱等证,均可用之治疗,使气机复常。

升阳举陷本品入脾胃而升举下陷之中气,用治中气下陷之胃下垂、脱肛、子宫下垂、肾下垂等症,单用有效。

破气消积、降气化痰本品味辛而气香能行气,味苦能降泄,能破胃肠食积、痰饮之邪。用于胃肠积食(滞)、水湿痰饮内阻所致的脘腹痞满胀痛、消化不良之证,常配白术如枳术汤、枳术丸,或再加党参、茯苓、甘草、生姜、麦芽、半夏、厚朴、黄连如枳实消痞丸,《脾胃论》还有橘皮枳术丸、半夏枳术丸等,均是健脾消痞之方,脾虚痰饮咳嗽亦可用之。寒凝气滞所致胃痛或寒饮痰湿所致咳嗽,有胸脘痞闷疼痛、形寒舌淡苔白滑者,可配散寒理气化痰药,如橘枳生姜汤。

湿热积滞,泄泻下痢、里急后重、胸闷、腹痛者,可用“通因通用”法将枳实配大黄、黄连、泽泻、神曲、白术等如枳实导滞丸以清热导滞。

食积便秘,实热与积滞壅结于肠胃所致的阳明腑实证,可用枳实佐大黄、芒硝、厚朴等,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枳实破胃肠痞积,行胃肠气滞之力甚强,朱震亨谓“枳实消积,有‘推墙倒壁’之力”。大承气汤证去枳实则泻下之力大减甚或不下,故有“大黄无枳实不下”之说。

18.3 用量3~9g。

18.4 附:枳壳性味、功用基本同枳实。一般认为其药力较缓而善走上,长于行气宽中,属虚者多用;枳实力猛而走下,邪实者多用。

18.5 现代研究枳实、枳壳对胃瘘的动物实验证明都有一定的兴奋作用,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而有力,这就有利于肠内气体及粪便的排出,故能“降气通便”;对治疗脱肛及小肠疝气也有一定的作用,故又具“升提”的一面。最近在进行家兔的离体肠管实验中,发现枳实有抑制肠管运动及降低其张力的作用。这对解除胃肠道痉挛疼痛也有利,也许与“行气止痛”有某些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