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博弈人生:中国历史人物的博弈论解读
45011300000012

第12章 猎人与猎狗:合作,还是背叛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君主与臣子总是处于一种极其微妙的关系当中。对君王来说,臣子既要任用,又需要防范;既要任用臣子的谋略和智慧,又要防范臣子的狼子野心。

对于臣子来说,既要利用君主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又要防范君主制造“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狗走烹,敌国破,谋臣亡”的悲惨结局。

历史上,在创业阶段,君主和臣子总是能够同心同德,通力合作。但为什么开国以后,君臣之间往往变成生死对头呢?

其实君臣之间,在任何时候都是一场博弈。只是在创业阶段,君臣可谓是智猪博弈,他们的根本利益一致,从而实现共赢。但君臣共同的敌人消灭后,君主就往往把臣子假想为敌人,双方就转化为对抗性博弈,甚至成为零和博弈。所以对于开国君主来说,如何对待身经百战,屡建功勋的开国大臣,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

历代开国君主要么杀死放逐,要么高薪养廉,让功臣失去权力。在开朝立代后,仍然受到帝王重用的,往往难得善终。但“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在君臣关系处理上独具匠心,值得后人揣摩。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后,论功封赏,群臣纷纷争功,唯有萧何默默无语。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刘邦最后定萧何为首功,封他为侯,给的食邑也最多。很多功臣因此愤愤不平,说他们都身经百战,而萧何只不过发发议论,做做文字工作而已,毫无战功,为什么他的食邑反而比我们多?

刘邦说了一通流传千古的经典言论,他问大臣们:“你们知道猎狗吗?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猎狗;指示行踪,放狗追兽的是人。如今诸位只是能猎获野兽,相当于猎狗的功劳。至于萧何,他能放出猎狗,指示追逐目标,那相当于猎人的功劳。猎狗怎么能和猎人相比呢?”大家都无言可答。

刘邦把萧何比做猎人,把诸将比做猎狗,其实话外有话,在他的心目中,所有的文臣武将都是他的猎狗,真正的猎人只是他刘邦一个。只是他不好把这番话直白地说出来,因此把萧何与诸将的关系比做猎人和猎狗,狠狠地挖苦了那些争名夺利的文臣武将。

其实,刘邦的话也只说对一半。在他看来,臣子是他的猎狗,可是在萧何看来,刘邦何尝不是他的猎狗呢?

萧何最初仅是一个管理监狱的小吏,但却表现出独到的眼光。他对秦朝实施暴政必然不会长久似乎能够先知先觉,很早就在谋划自己未来的出路了。

当刘邦还是个平民,游荡乡里的时候,不时惹出点祸事来,萧何却屡次利用职权保护他;刘邦当了亭长,一次到咸阳服徭役,别人都送他三枚青铜钱,萧何却送了五枚。刘邦最后因为私放服徭役的刑徒,只能到山上游荡,也得到萧何暗中照顾,刘邦的“游击队”才得以生存。当时萧何的声名远比刘邦高,但萧何却把刘邦推到了起义军领袖的地位,自己甘心情愿给他做后勤工作。后人对这段历史总是不解,好好的老大不做,却偏偏做老二。实际上,这就是萧何的博弈策略。我们可以看看他们的博弈图:

对于极富心计的萧何来说,推荐自己的老乡做义军老大,自己在幕后操作,只要成功,无论在前台还是幕后,都少不了论功行赏,列土封侯,荫及子孙。但对于强大的秦王朝,谁又能保证一群乌合之众就能战胜打了五百年仗的秦军。熟悉秦朝法律的萧何比任何人都清楚,万一失败,秦朝会如何对待反抗者。

但是萧何使自己躲在幕后,就为万一失败给自己留下了退路。从博弈理论来说,躲在幕后,即使失败,保住自己身家性命还是可能的;但跳到前台,如果失败,那就永无宁日了。正因为如此,萧何把那看似风光的义军领袖,其实却是个烫手山芋的光环送给了刘邦。

在萧何心目中,刘邦就是自己的猎狗,自己才是真正的猎人。当然,也只有无赖刘邦才敢这样以身家性命来赌一把。他成为猎狗,或者自己知道,或者浑浑噩噩,但已经骑虎难下了。

由于天才军事家项羽的出现,更由于秦二世和赵高的昏聩,轰轰烈烈的秦王朝被一群落魄贵族和平民推翻。刘邦率先进入了咸阳,接下来就是刀光剑影的鸿门宴和血流成河的楚汉战争。

楚汉战争,既是一场在前方你死我活的厮杀战,也是一场保障兵源和粮饷供应的后勤战。萧何替刘邦做了两件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一件就是人们熟悉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为刘邦物色了一位能征善战,独当一面的大将;另一件就是给刘邦当好了后勤司令。

韩信原是项羽的部下,他有勇有谋,是天下无双的军事家。但在项羽手下却得不到重用,被项羽封为持戟郎中,说穿了就是一个扛枪守大门的。韩信几次向项羽献计献策,却被项羽嗤之以鼻。一怒之下,韩信就投到刘邦麾下。在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去汉中的路上,萧何结识了韩信,认识了这位军事天才。然而,刘邦对韩信也不重视,韩信一气之下就跑了。萧何得知后,马上放下没处理完的紧急公务,亲自去追赶韩信,连个招呼也来不及向刘邦打。

刘邦正为军中开小差的人日益增多而焦急,忽然有军吏来报告说:“萧丞相也跑了。”刘邦一听大惊失色,说:“这还了得!我正要与丞相商议大事,怎么他也逃走了!”最后得知萧何去追韩信,刘邦是又惊又喜。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军,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萧何为刘邦追赶韩信,一直为后人称道,其实说穿了又是为自己找一条能够获得更大利润的猎狗。萧何的小算盘可以显示:

从图二我们可以看出,萧何是在天下之主和汉中王之间作抉择。对他来说,刘邦有野心,可以煽风点火,带头反抗,但刘邦这把火要烧下去,就必须有人能够帮他燃烧。韩信就是萧何看中能够帮助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人才,也就是萧何眼中的猎狗。

追上韩信,韩信能够拜为大将,刘邦就有机会夺得天下,自己就会受到刘邦的重用,牟取更大的利益。韩信不能拜为大将,从内心深处,自己苦苦追了他这么远,无论韩信日后发迹还是落魄,仍然会感谢自己,而刘邦大不了还是当他的汉中王,萧何还是当他的丞相。只是所获得的利益,与刘邦获得天下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对萧何来说,他追韩信是绝对不亏本的买卖,他为何不去追呢?只是韩信和后人不明白其中的天机,韩信终身信任萧何,最后死在这位“知己”的手中,后人津津乐道地谈论萧何的慧眼识英才,这个秦朝的刀笔吏可真是什么便宜都占尽了。

从公元前206年开始,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血流成河的战争一打就是五年。在这几年的战斗中,刘邦在正面战场上,不仅没有取得过大的胜利,而且多次全军溃败,只身逃走,之所以能够与万夫莫当的项羽相持,就是由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有这位善于管理的大臣,能够向前线源源不断地提供兵源和粮饷。

可以说,项羽的最后失败,是输在后勤和补给上。当事人刘邦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在论功行赏时,把萧何列为第一,给予的食邑最多,并用猎人和猎狗来比喻在后方的萧何和在前方攻城略地的将领,对萧何可谓推崇备至。其实,这其中还有个奥妙,就是天下已定,过度尊崇武将,只会使他们更加桀骜不驯。把个文臣放在他们前面,也杀杀那班傻大兵的嚣张气焰。

天下已定,刘邦登基做了皇帝,马上开始剪除那些曾经效命疆场而又桀骜不驯的谋臣猛将,韩信、彭越、黥布,这些武将自然都成为刘邦的敌人。萧何与刘邦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他一方面要替刘邦当好朝廷“总管”,一方面又要小心翼翼地保全自己。

公元前195年,头脑发热的萧何居然建议开放皇家林园,让百姓经营谋生。这下可犯了刘邦的大忌,在他看来,这无疑是拿老板的钱去收买人心,顿时翻脸不认人,将这位与自己荣辱与共的丞相投入监狱。可是到了后来,刘邦又把萧何放出来,让他官复原职,其中的玄机何在呢?我们仍然可以用矩阵图表示,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萧何反叛只能是家破人亡,只剩下效忠一条途径。而对刘邦来说,如果少了个管家,估计家业难保。因此,吓唬一下萧何,然后再安慰安慰他,恩威并施,才是流氓皇帝的本色。对于刘邦的又拉又打,萧何不可能不知道,于是演出了感恩戴德、涕泪交流的一幕,一场君臣心知肚明的好戏终于收场。

公元前193年,这位替刘邦搞了一辈子后勤工作的股肱之臣,在找好接班人后去世。萧何由一个无名小吏到开国大臣,其中的博弈谋略,的确值得后人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