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博弈人生:中国历史人物的博弈论解读
45011300000022

第22章 契约为何成为一纸空文

在一个群体中,如果个人违背集团认可的均稀点,即使是优秀的个体,也必然被群体所不容,从而不可避免地为群体所抛弃,这就是历史上经常出现的英雄人物的个人悲剧。

在博弈学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斗鸡博弈,指双方实力相当的时候,要猜测对手作出什么选择,自己选择最佳策略维护自己的利益。

其实,斗鸡博弈如果按照博弈原理,双方应该是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但在历史上,斗鸡博弈双方往往是两败俱伤或者一方吞并另一方的结局居多。甚至如果双方都不遵守博弈规则,极有可能导致同归于尽的结局。这是斗鸡博弈最悲惨的结局。这种结局历史上是否有呢?在春秋初期虞、虢两国演绎的唇亡齿寒的故事就是斗鸡博弈最具有悲剧性的结果。

春秋时期,今天山西境内实力较强的晋国南面有两个小国,虞国(山西平陆)和虢国(河南陕县)。虞国、虢国虽然地狭人稀,国力弱小,但由于长期跟戎狄杂居,民风强悍。由于世代相邻,实力相当,谁也吞并不了谁,反而在对付戎狄侵略的过程中互助互济,结成了统一战线。如果用博弈观点来看,虞和虢找到了最佳均衡点,这两国都和周天子有较多的联系和交往。虢国跟周天子特别亲,曾接任郑庄公任周天子卿士,在长葛之战担任下军统帅。虞、虢两国互结同盟,以为掎角,是一种典型的唇亡齿寒的关系。

从图一我们可以看出,虞、虢两国的合作是相当脆弱的,它们必须是双方都具有互助互济的精神,而且要保持高度、充分的信任,任何一方只要有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想法,双方都会陷于孤立无援的处境;而如果双方都打对方的主意的时候,必然会陷于双方同归于尽的悲惨境地。所以,任何一方的改变,或者任何外来势力的参与,都可能导致这一均衡的打破。

然而,不幸的是,这时候已经有一个大国盯上了这两块肥肉。这就是晋国。晋国从西周初年被分封到山西境内,实力一直不弱。到晋献公的时候,结束了家族的内部纷争,奋发图强,极力开拓疆土。

对国家而言,吞并他国是壮大自己的最佳策略。当时,地处黄河南的虢国,是晋国向中原发展的首要障碍。晋献公遂下决心灭虢,但灭虢又必须经过南部边境的另一小国虞,而虞、虢两国唇齿相依,关系又十分密切,倘使晋国开启战端,就会陷入两线作战,犯兵家大忌。所以,晋献公必须采取对策,打破虞、虢两国的共赢博弈状态。

晋献公为打破对手建立的战略联盟而征求臣下的意见。大臣荀息提出了个简单而又适用的方式。他请晋献公用自己最喜欢的北屈的良马、垂棘的玉璧,献给虞君,假道虞国而伐虢。

晋献公舍不得宝马和美玉,荀息劝他说:“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晋献公担心虞国有贤臣宫之奇,恐怕虞君不会上当。荀息申辩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于是,晋献公决计贿赂虞君,假道灭虢。

情况正如荀息所料,虞君一看到良马宝玉,就陷入了利令智昏的地步。很快就答应了晋国的借道要求,虞、虢两国脆弱的联盟顿时土崩瓦解。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公讲述了“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指出虞国和虢国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借道无异于自杀。然而,虞公却有了自己的小算盘。在他看来,晋国和虞国是同宗,同宗的晋国正在强大,依附晋国,必然获得更大的收获。事实是这样吗?晋和虞真实的博弈应该是怎样的呢。

虞公很显然是错误地估计了虞和晋的形势。对晋国来说,与虞国这样山水相连的小国互助互济明显是得不到最大的好处的。因为不占据对方的土地和人口,那只能从对方那敲敲边鼓,弄点蝇头小利。最佳的办法是把对方的土地和人口都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才能取得最大的利益。所以,从一开始,晋国就从内心深处准备消灭这些小国。对虞公来说,他的想法也看似不无道理。晋、虞同宗,从血缘关系上他与晋国更接近,都是周王室的后裔。而且与一个大国结成攻守同盟比与一个小国结成战略联盟似乎要划算得多。

虞公的想法相当幼稚。虞、虢两国旗鼓相当,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时候,又面临着共同的敌人,所以虞、虢能够找到最佳均衡点,能够做到同舟共济。虞公想与晋这样的大国结盟,无异于与虎谋皮。因为晋、虞的均衡点是偏向晋国的。所以虞公一开始就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博弈选择,没有看到任何平等都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

虞公迫不及待地出兵和晋国兵合一处,共同讨伐昔日的战友虢国。虢国还真不是弱者,丢了山西平陆县,但元气不伤,然而战略要地和军事虚实还是都被晋国摸清楚了。晋国知道虢国实力不弱,暂且退兵。随后两年里,晋献公屡次催促大臣荀息再次发兵打虢国。荀息说:“如今虢国和狄人作战,咱们坐山观虎斗吧。”这其实也是一种非常高明之举,博弈矩阵:

我们说,晋国和虞国在虢国实力较强的时候出兵攻打,并没有完全实现预定的目的。所以,在对手实力强劲的时候出兵是不明智的。

但当虢国和狄人打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出兵也是不明智的,这很可能导致灭了虢国而与狄人交手,或者把虢国推向了狄人一方。因此,静观对手实力削弱才是理智的。当等对手耗尽自己的力量时,又必须立刻出击,不给对方恢复元气的机会。

最后这一场三方的博弈结局很明显。晋献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55年,晋国趁虢国实力大大削弱,再次借道虞而伐虢,灭掉虢国,虢公狼狈逃往周地。在荀息的策划之下,晋师于返回晋国的途中,乘虞国毫无戒备,突然发起袭击,轻而易举地灭掉虞国,俘虏了虞君。

虞虢从相互依靠到最后共同灭亡,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两国建立的共赢博弈太脆弱了,经不起外来力量的推动。而虞公在诱惑面前算错了形势,错误地推断了博弈均衡点,最终留下了唇亡齿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