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博弈人生:中国历史人物的博弈论解读
45011300000040

第40章 鸡蛋别放在一个篮子里

“脚踩两只船”这种做法历来为人们所轻视,认为这是不忠不义的表现。但是,在博弈中,除了绝对的零和博弈,对博弈双方或者多方来说,博弈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双方在保证各自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达到一种均衡。那么,在双方或者多方的博弈中,各个方面的联系越是广泛,就越容易找到契合点,更容易达成纳什均衡。

从博弈学的角度来说,在某种意义上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筐里,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地考虑问题,从而为自己所在的阵营找到更多的突破口。战国时期魏国信陵君一生脚踩几只船的得失就值得我们好好琢磨。

魏公子叫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王的异母弟弟。昭王去世后,安?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信陵君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招徕食客三千人。当时,诸侯各国因公子贤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然而,历史上的信陵君与魏安?王却终身存在隔阂,显然是一场非合作性博弈,这对双方都是一个悲剧,其原因又非常简单。一次,公子跟魏王在下棋,边境传来赵国发兵进犯的警报。魏王想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信陵君劝阻魏王,解释说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进犯边境。不久,边境证实的确是赵王打猎。当魏王得知信陵君的食客能探到赵王的秘密和行踪以后,魏王与信陵君产生了隔阂。

对于这一事件,后人一直把它当做信陵君才干突出的证据之一,实际上,这正是造成信陵君的悲剧原因,只是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而已。这场博弈:

这是一场看似简单的对话,其中却埋下了这对同父异母兄弟的终身悲剧。起因仅仅是赵王接近魏国的边境。以魏王掌握的信息看,这可能是赵国即将入侵。而掌握实际情况的信陵君却告诉魏王这是赵王在打猎,最后证实信陵君的话是正确的。

这一个小小的情节本来双方都没有错。魏王担心国事,信陵君告诉实情。但信陵君的情报比国家的情报系统还准确,这就直接威胁到魏王的王权了。所以,信陵君在这次无心博弈中作出了最糟糕的选择。如果他说假话,也说可能是赵国入侵,魏王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都对他日后的处境会好得多。他不该说了真话,而且证实了他的话是有着非常准确的依据的,所以让魏王感到恐怖,导致终身不信任自己的兄弟――因为他太厉害了,厉害得可以掌握任何人的秘密,这对任何人的统治都是一个威胁。

信陵君以礼贤下士而闻名后世。在司马迁的笔下,他结交士人不问身份,不论尊卑,只论才干。例如在魏国时,有个隐士侯生,年老家贫,是一个地位卑下的“夷门监者”,信陵君听说他是个贤者,就去拜访他,并专为他“置酒大会宾客”,亲自赶车去迎接他,还为他赶车到屠户中拜访朋友朱亥。信陵君这种礼贤下士的真诚的态度,深深感动了侯生和朱亥,愿为他谋划,并愿为他献身。其后在赵国时,他听说有藏身于赌徒中的毛公,藏身在酒店里的薛公都十分贤明,于是亲自前往,倾心结交。

正是由于他真心实意对待他人,才使他手下始终拥有众多杰出人才,才能名动诸侯,成就一番大业,这实际上就是典型的脚踩两只船,鸡蛋多放几个筐。这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表现非常明显。

前257年,秦昭王已经在长平大败赵国军队,接着进兵围攻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给魏王和公子送信来,向魏国请求救兵。魏王派将军晋鄙带领十万之众的部队去救赵国,但受到秦的恐吓后,又畏惧不敢救赵。信陵君屡次请求魏王出兵救赵,魏王由于害怕秦国,始终不肯听从公子的意见。最后,信陵君在侯嬴的策划下,请求魏王的宠妃如姬窃取兵符,在朱亥的帮助下,从大将晋鄙手中夺取兵权,一举解救了赵国。这就是信陵君广交宾客的好处,从博弈树状图可以看出,作为魏公子和礼贤下士的信陵君,他可以从魏王和自己的宾客两边得到好处。如果魏王帮助,那就是以整个魏国为后盾,魏王不帮助,信陵君仍可以依靠门客想办法;同样,他结交了三千门客,如果都能帮助他,固然不如整个魏国实力庞大,但也不容小觑,如果门客不能帮助他,他可以从魏王那儿获得帮助。

其实不能从门客处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很小,因为魏王只有一个,而门客却有三千,所以说,信陵君不是脚踩两只船,而是脚踩多只船,把鸡蛋分门别类地放在不同筐里。这样,在任何时候,他都不是最大的输家。在窃符救赵中,他无法从魏王处得到帮助,就依靠众多宾客的协助,完成了窃符――夺权――救赵这一系列行动。这就是全方位交往始终让他在博弈中处于不败之地的范例。

信陵君救赵之后,知道魏王恼怒自己盗出了他的兵符,假传君令击杀晋鄙,所以在打退秦军拯救赵国之后,就让部将带着部队返回魏国去,而公子自己和他的门客就留在了赵国。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又准备把五座城池赏赐给信陵君。这样他把自己放在了赵国这一条船上,存在潜伏的风险,所以门客在信陵君有居功自满的神色时,告诫他:假托魏王命令,夺取晋鄙兵权去救赵国,这对赵国来说算是有功劳了,但对魏国来说那就不算忠臣了。这实际上就是挑明现在是寄人篱下,没有魏国这个后盾了。

信陵君明白了门客的意思,因此在赵王感激他时,只称有罪,不说其他,对赵王的赏赐也不敢接受。这一方面没有损害赵王的实质利益,得到赵国的真心接纳;另一方面也向魏国传达了信息,自认对不起魏国,请求魏王原谅,这就仍没有放弃踩上另一只船的希望。正是如此,赵王把?邑封赏给公子,魏王也把信陵邑又奉还给信陵君。这也就是说,他虽然仍留在赵国,但仍然有着魏国做自己的后盾。

信陵君留在赵国十年不回魏国。秦国听说公子留在赵国,就日夜不停地发兵向东进攻魏国。魏王为此事焦虑万分,就派使臣去请公子回国。公子最初担心魏王恼怒自己,不敢回魏国。这时,在赵国结交的门客毛公和薛公两人去见公子说:“公子所以在赵国受到尊重,名扬诸侯,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啊。现在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毫不顾念,假使秦国攻破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庙夷平,公子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呢?”话还没说完,公子脸色立即变了,嘱咐车夫赶快套车回去救魏国。

门客的这一番说服,表面上看似以宗庙社稷来说服公子,实际上就是告诉公子,别扔下了魏国这条船,其中的内涵:

对信陵君来说,自己的根本还是在魏国,魏国在,始终是自己的一条船,可以做自己的坚实后盾;魏国灭亡,自己就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价值只是迟早的事情。所以,当他醒悟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回到魏国。实际上,他也有救魏的本钱,因为他的另一条船还在赵国,而且其他诸侯国也想依靠信陵君和魏国这条船,所以纷纷发兵救魏。

但是,一旦面临的外部危机解决后,魏王对公子的忌惮又重新抬头,又开始对他猜忌和防范。天生的少子地位决定了他只能当老二,信陵君遵守了这个规则,没有去争夺王位,也就没有引发魏国的动荡,这就注定他虽然依靠多条船战略扬名诸侯,但只能在猜忌中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