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博弈人生:中国历史人物的博弈论解读
45011300000005

第5章 不可不学的立足之计

在博弈中,存在一种“零和游戏”。所谓零和游戏就是一方所得刚好是另一方所失去的,双方总和刚好为零。对于这种不对称的一边倒的游戏,很大程度上只能是存在于敌对双方,敌我双方在最后时刻,没有妥协的余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因此,对大多数博弈来说,不是到达最后关头,要尽可能找到均衡点,使双方都能受益。为达到这一点,为了长远利益,可以暂时放弃目前利益。为了长远利益,甚至可以采取曲线救国,这才能找到均衡点。

战国时期,屈原选择老板的教训,值得深思。

屈原,名平,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祖先因为受封于屈,因此,以屈为姓。传说他的故乡是丹阳秭归。他生活的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340年到公元前278年之间,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代。

屈原出生于贵族家庭,父亲伯庸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所以,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养成了高洁的情趣、远大的抱负,这为他进入政坛奠定了基础。因此,对刚刚出山的屈原来说,就存在如何选择自己的老板的问题。

对屈原来说,留在楚国,或者是投奔到其他国家,都是屈原的抉择。而当时的楚国,在战国中,是疆域最大的国家,这一点,号称最强大的秦国也垂涎三尺。因此,楚国拥有巨大的潜力。另外,为了与各国抗衡,历代楚王开拓进取,楚国的实力也仅次于秦国,与齐国相当。楚国的国君楚怀王虽非明主,但也绝非一无是处。楚国为了与诸侯国抗衡,也需要大量的人才。

屈原与楚王血缘上的天然联系,本身又拥有丰富的知识,懂得治乱的道理,精通外交的礼节,加上儒雅风流,谈笑自如的神采,因此很快就受到当时最高统治者――楚怀王的器重,被委任为左徒。所以,对初出茅庐的屈原来说,投奔楚王是最佳的选择。投奔其他诸侯国,如果没有名人引荐,估计要么默默无闻,要么从下层小吏做起,这对心高气傲、志趣高洁的屈原来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在最初这场选老板的博弈中,楚王与屈原由于有着宗族血缘关系,因此,屈原的才识很快能够得到怀王的赏识。楚王接纳屈原,无疑是双赢。但楚王如果不接纳屈原,屈原很可能会投奔其他诸侯国,为他国服务,这对屈原来说,屈原自己没有损失,但对楚王来说,就多了一个敌手,因此,楚王反而会遭受损失。

屈原的老板选择矩阵可以:

但如果屈原最初就投奔其他诸侯王,由于初出茅庐,即使受到他国接纳,也不会授予要职,给屈原多少出人头地的机会。因此,肯定不如投奔楚国划算。但诸侯王不接纳,同样,屈原投奔他国,对拒绝接纳的诸侯王来说,也会造成损失。

最初的屈原在自己首任老板手下过了一段好日子。《史记》记载,由于他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此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对内与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对外应对诸侯,深得楚王信任。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这时的屈原不仅在国内有了极高的知名度,就是在“国际”上,也有了很高的声望。

屈原有如一颗新星,在楚国政坛冉冉升起。但正如俗语所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的改革和锐意进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以上官大夫为首的人开始打击屈原。

而此时,楚国在国际交往上也走到了十字路口。自从苏秦发起第一次“合纵”之后,“合纵”与“连横”的斗争就从未停止,对六国来说,合纵是抗击秦国的最好策略;对秦国来说,必须联合六国中一两个大国,逐个击破,这就是秦国的连横。楚国国力强大,楚怀王曾经是合纵的纵约长,又和齐国结成了联盟,因此是秦国首先破坏的对象。而打击对手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对手内部培养自己的代理人,让敌人自己相互倾轧。于是,秦国大力笼络楚王身边的小人靳尚。

此时的屈原虽然声名鹊起,但在打冷枪的政治斗争中却是一只雏鸟。他拥有杰出的才干,但政治经验缺乏,对迫在眉睫的打击浑然不知情。

对手打击屈原的手段既简单又有效,屈原为楚王起草政令,上官大夫靳尚在怀王面前说,屈原自夸这些政令都是自己的功劳。久而久之,怀王就疏远了屈原,打发他到汉北去考察,实际上就是放逐。

屈原虽然下岗,但却没有想到换老板,还在等着自己老板的良心发现,而他的老板的确也好好利用了他一把。

当时,连横的发起人张仪到了楚国,凭借他的纵横捭阖之术,花言巧语,给楚怀王许了一个六百里地的空头诺言,拆散了齐楚之间的纵约。

楚怀王得不到土地,兴兵在丹阳、蓝田与秦国两次大战,结果是损兵折将,失去大片土地,再加上韩、魏趁火打劫,楚国几乎全面溃败。这时,怀王可能认识到合纵的重要性,又想起了手下这位喜欢联齐抗秦的员工,于是委任屈原为三闾大夫,又派他前往齐国,希望重新建立齐楚联盟。

屈原果然不负众望,凭借齐王对自己的信任,伶牙俐齿地搞定齐王,把齐楚拉上了两马并驾的马车。

得知齐楚即将联盟的消息,秦国的张仪再次来到楚国,首先建立统一战线,与上官大夫靳尚、楚王宠妃郑袖结成联盟,然后对楚王又拉又打,一番利诱,愚昧的怀王居然再次背叛盟约。此时,齐国不愿也不敢信任楚国,楚国孤立了。

秦国对楚国是文武结合,首先把楚国痛打一顿,然后在公元前305年,又主动与楚国相互通婚,楚国全面倒向了秦国,亲齐的屈原在老板手下自然没有好日子。

公元前302年,在秦做人质的楚太子熊横杀了秦国看守,逃回楚国,秦楚关系恶化。怀王又一次任用屈原,希望修复与齐国的关系,对抗各国的进攻。屈原居然又成功地燃起了齐国对楚国的兴趣。

但秦国畏惧齐楚重新联合,楚国再次强大起来,一面施以武力威胁,一面邀请怀王去秦国重新建立友好关系。最后怀王竟然听信儿子子兰的建议入秦,以致被秦拘留而死。

楚怀王死在秦国,顷襄王继位,子兰被任命为令尹。

屈原在新老板手下仍没有好日子,他抱怨责怪子兰、靳尚亲近秦国,败乱楚国的一系列行径,却被昏庸的顷襄王放逐。

这无疑宣布屈原在楚国的政治生涯结束。这时候的屈原,如果真正有见识应该考虑更换自己的老板了。他的博弈:

这时候的屈原,不再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雏鸟,而是一个历经坎坷,对时局有着明晰洞察力的士大夫。

楚顷襄王把屈原放逐,无异于告诉屈原,在楚国已经没有任何机会。但屈原在齐国是有着崇高威信的。如果他跑到齐国去。这就不是镀金,而是上天送给齐国的帮手。

因此,按照常理的话,他必然受到齐王的器重。因为深知屈原的齐国君臣知道,任何人重用了屈原,屈原愿意为他国效力,必然是齐国的损失。因此,此时的屈原应该更换自己的老板,而不是在一棵树上吊死。

假若他跑到齐国或者他国,既可以保全自己,还可以找机会报效楚国。因为他热爱的是楚国。但屈原居然顺从昏庸的顷襄王,自虐十几年,看着楚国一天天衰弱,没有盟友,最后被人攻破郢都,楚国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

屈原是个爱国者,真正的爱国,必然是热爱生育、养育自己的祖国,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智慧奉献给自己的祖国,但把爱国和爱楚王等同起来,把不离开国家,坐以待毙与爱国等同起来,这决非理智的爱国。屈原是个爱国者,但屈原不是个好员工,因为他不会运用博弈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完美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