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发现价值
45037000000090

第90章 巧妙借力机构调研报告

随着投资理念由投机转向投资,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公司的基本面。迎合这样一种趋势,主要反映基本面的研究报告开始流行。研究报告反映很多信息,是投资者进行理智选股的重要工具。

研究报告是“含金量”很高的信息,因为大多数证券公司都把研究部门作为公司的核心部门来对待,不惜重金网罗人才。过去只有机构能看到的很多研究资料现在连普通投资者也能看到。但是,对于很多中小投资者而言,看到的研究报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由于研究报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再加上很多信息都带有很强的专业性,所以阅读研究报告就显得很困难。因此,寻找、阅读和使用研究报告也要讲究一定的技巧。

研究报告通常都是各证券公司直接提供给自己客户的,特别是为资金规模较大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提供的。对于很多普通投资者而言,获得这种研究报告的渠道相对有限。当然,如果选择了这样的大证券公司,就可以从股票交易的营业部索取,这样还可以保证时效性。那么,其他普通的中小投资者从哪里获得研究报告呢?

1.从定期出版的报纸、杂志上获得

专门的证券类报纸和杂志越来越多地刊登专业研究人员撰写的研究报告或精华。例如,《中国证券报》每天都会有最新的一些股票评级,《今日投资》杂志每周也会刊登研究机构对重点股票的评级。

2.网络搜索

网上炒股已经不是时尚之谈了,在网上搜索信息早就成为投资者的主要搜索方法。很多研究报告,特别是深度研究报告都可以通过百度、谷歌等找到。另外,现在网络上有很多专门的股票投资论坛,论坛上也经常有一些时效性比较强的研究报告。

但是网络搜索和从报纸上获得研究报告,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投资者在阅读报告时一定要注意时间。

找到研究报告后,就要进行阅读研究。阅读研究报告,首先要知道专业的研究报告的分类方法。大致有两种分类方法:

1.按照研究报告的详细程度或信息来源分为针对即时性信息发布的简评报告或动态研究报告、经过实地调研撰写的调研报告和长期积累和深入研究推出的深度研究报告。

2.按照研究内容不同分为宏观经济研究报告、行业研究报告、上市公司研究报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基金研究报告和金融衍生品研究报告等,这种分类方法比较容易理解。

对于这种方法,阅读使用结合得非常密切:简评或动态报告主要对特殊事件作出判断,追求时效性,对当前投资决策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调研报告都是来自第一手的信息,因此追求的是真实性和准确性,对进一步了解一只股票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深度报告则主要是对企业或行业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和价值判断,投资者如果想对购买的股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就需要阅读一份这样的报告。

阅读这些研究资料时,一定要睁大眼睛。不要人云亦云,过于依赖研究报告,要有自己的评断。比如个股在什么时候能涨到什么价格,那是不能太当真的。投资者要学会使用这些报告,关键是要发现研究报告所反映出的行业发展规律和最新变化。研究人员都比较了解行业动态、预测可能出现的政策以及主要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他们提前提醒投资机会与风险就比较有意义。

当然,研究报告中还有少量不合理的部分,投资者应该尽量去回避,以免借用了有力工具,却为自己挖了陷阱的情况出现。那么投资者应该剔除哪些不合理的部分呢?

1.相对的评级标准和确定性的个股目标价格之间的矛盾

大部分研究报告给出的评级标准都是根据相对大盘的强弱来判断的,但是不少研究机构对个股给出了明确的目标价格区间甚至目标价格,而且时间跨度都在1年以上,这么长的时间大盘不可能没有变化。

2.研究人员的“牛市倾向”非常严重

“牛市倾向”是指投资者往往无视市场的变化更倾向于市场会上升的交易行为,国外曾经有人用10年的时间跟踪主要研究机构的近20万份研究报告,其中评级为“卖出”的不足11%,而实际表现是涨跌各半,国内也有这种现象,股票涨得越多,评级越高,明显与价值投资理念不符合。

3.“熟人”规则难以避免

这在我国尤其明显,很多研究员在跟踪一个行业若干年后,和很多公司领导层都很熟悉,而这容易形成报告的主观性,即使没有交易黑幕,也会在研究报告中罗列出很多看好的理由。只要研究员最后给出的评级并不高,就不能做看好处理。一般而言,中性评级的报告阅读价值不是很大,主要阅读增持或推荐评级以上的报告。

股票买卖最简单和最根本的原则是:选择一家好的公司,以合适的价格买入。因此,研究报告的基本结论就是两个:

1.公司好不好,主要表现为业绩预测;

2.值不值得买,主要表现为估值判断。这也是投资者应该重点关注的部分。

研究报告在股票买卖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有人甚至将2006年牛市定义为“研究报告引导的牛市”,因此,投资者要注意挖掘研究报告的“含金量”,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基本面分析要点:

1.研究报告是“含金量”很高的信息,投资者不可忽略。

2.研究报告中还有少量不合理的部分,投资者应该尽量去回避,主要包括相对的评级标准和确定性的个股目标价格之间的矛盾、牛市倾向以及熟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