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中国戏楼
45064300000011

第11章 戏院戏楼

清代末期的戏园结构,形式上开始接受西方剧场的影响,产生了新型的戏院。清同治十三年(1874)英国人在上海建起了一座欧式剧场——兰心剧院,这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剧场,台口为镜框式,客座为三层楼。它为中国剧场的改革提供了建筑样式的直接借鉴。这一时期还部分保留了戏园的称谓。

清代营业性戏院复原图(图131)。

清《合肥相国七十赐寿图》(图132)描写的是庆寿的场面。观众都围着桌子,侧向戏台看戏。这时候,观众已经面向戏台看戏了。

一、上海戏园

上海戏园大多仿北京样式,但又受西式剧场的影响。图中左侧为戏台,台口宽大,台前有矮栏杆。正厅摆放桌子,在靠楼脚的地方有长靠椅,首排桌子前还有一排椅子为散座。楼上是包厢,楼底廊下为边厢,用栏杆和正厅分隔;其后又有观众座,是最次的座位。

满庭芳,上海第一座茶园式戏园。清代同治年间英籍华人所建,是一仿京式戏馆建筑。

图133是丹桂园茶园。

图134是福合园斗殴图。

《申江胜景图》中的“华人戏园”图(图135)清末吴又如绘。表现的是上海茶园剧场的内部情景。

上海天蟾舞台(图136)建于民国,英国设计师设计。建筑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顶呈拱形覆盖整个场内观众厅。周信芳长期在此演出。曾有“京角不进天蟾不成名”的说法。图137为其舞台首层平面图。

上海新舞台的镜框式舞台(图138)。

二、苏州戏园

金桂茶园(图139),图为当时的时事风俗画,描绘了金桂茶园被清政府查封的场面。

三、新式戏院

20世纪初,传统茶园正式开始建筑样式的转变。按照西式舞台的样子,把伸出式台口改为镜框式台口或变形,保留大的半圆形台唇。另外灯光、布景也力求新颖。

第一舞台建于1914年,在北京西珠市口大街。戏院完全模仿上海新舞台的样式。在演出中使用了布景,甚至真车、真马都上了舞台。后毁于大火。在民国初,是京城最新式的戏馆。图140为1936年第一舞台戏单。

新明大戏院,建于1919年,共存在九年。梅兰芳曾在这演《上元夫人》(图141)。

真光戏院,现在的儿童剧院。在当时是较典型的欧式剧场。图142为重建后的儿童剧场。

开明大戏院(图143)在北京珠市口大街和第一舞台相对。是一座完整的西式建筑,专供高级观众享用。观众席两层,木板椅座。它至今还保留了原建风貌。

广和戏园(图144)

长安大戏院,因坐落在西长安街而命名。既保留了老式戏园的痕迹,又接近现代剧场的条件,是20世纪30年代新建剧场的典型。图145为初建时的戏院原貌。图146为新建的戏院观众席。

天津中国大戏院(图147)建于1936年,是中、法结合式建筑,混凝土结构,共五层楼。

吉林新民戏院(图148)建于民国,两层楼,木质结构,舌形舞台。

洮南戏院(图149)。

昆明群舞台(图150)原为两湖会馆,民国改建为群舞台。

内蒙丰镇文庙戏院(图151)建于民国1919年。戏院正面为西式结构,左右两侧墙壁是中国传统的装饰砖雕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