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军事风云
45095100000016

第16章 罗炳辉——从奴隶到将军的36位军事家之一(1)

1897年12月22日,出生于云南省彝良县阿都乡偏坡寨一个汉族农民家庭。成年后取字宿星。

1904年,进私塾读书。

1907年,辍学后在家务农。

1910年,与李桂秀结婚。第一次外出寻找出路,未果。

1915年,冬离家步行前往昆明准备投军。

1916年1月,帮人做小工;3-4月,先后帮护国滇军第三军炮队伙夫、马夫做工;经炮兵大队长刘安华帮助,加入第三军炮兵大队。1920年9月,到唐继虞处,被选为唐继尧、唐继虞两兄弟的随行军士。

1921年2月,任唐继尧随行副官。2月7日,唐继尧辞去“川滇黔鄂豫陕湘闽八省靖国联军”总司令职务。2月8日,唐继尧出走香港。罗炳辉随其赴港,负责采购物品,保管财物等。4月离开香港返回云南。在河口被扣押,送到昆明,关在顾品珍任总司令的滇军总司令部军法处。6月经刘安华等作保,从军法处获释,并暂住在刘处。后离滇,决心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经贵阳、古州(今榕江),到广西桂林,投滇军朱培德部。秋入朱培德部军官特校队。

1922年5月,参加北伐,任朱培德部军官特校队交通组上尉副组长,代理组长,从桂林出发,指挥押运物资到赣州。后任朱培德副官。6月,参加讨伐陈炯明的战斗。受朱培德委派,在讨逆军许崇智、李福林两部任联络官(参战官)。为挽救朱部滇军免遭歼灭立下战功。8月任朱培德部排长。

1923年3月朱培德部改编为孙中山大元帅府拱卫军,罗炳辉任连长。后任孝平兵工厂护厂队队长。5月任代理营长。率队包围在广东英德的北洋势力部队方本仁部,只身进入方部劝降,被其扣押。后随方部退至江西赣州,罗被关押约9个月。

1924年3月左右经杨如轩担保,获释后到杨部任副营长兼连长。

1925年春,离开杨如轩部。夏,复回朱培德部(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先后任少校副官、征兵主任、警卫营营长。

1926年7月参加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九师二十五团二营营长。1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九师二十五团一营营长。

1927年夏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二十七师七十九团营长。

1928年,春,同杨厚珍结婚;冬,第九军第二十七师七十九团被撤销,罗炳辉被裁减资遣。12月,从南昌初次到上海。

1929年1月从上海到广州。2月从广州经上海回到南昌。后办硝磺厂。春,应金汉鼎等人之邀,任江西吉安县靖卫大队大队长(一说任此职是7月)。

7月9日经中共党员赵醒吾、中共赣西特委书记刘士奇、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蔡申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化名“乐南煌”。10月15日,率吉安县靖卫大队起义,编为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五团,任团长。不久,与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四团合并,任红军独立第四团团长,率部在赣西一带活动。

1930年1月,红六军成立,江西红军独立第四团编入红六军。任红六军军委委员,二旅旅长、第二纵队队长。2月6-9日在陂头出席红四军前委、赣西特委、红五军军委、红六军军委联席会议(史称“二七会议”),第一次会见作为红军领袖的朱德、毛泽东。2月下旬,率部参加消灭唐云山旅战斗。后率部在江西南部的兴国、于都、宁都等县活动,开辟革命根据地。

3月15日赣西南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当选为执委委员。3月下旬率部在闽西活动。不久,红九军成立,所部编人该军。4月,红九军改为红十二军。任该军旅长、纵队长、副军长。6月,中共中央指示,以红四军为基础,与赣南、闽西根据地的红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不久,第一路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罗炳辉所部红十二军先后归建第一路军和红一军团,继续在闽西活动。7月,代理红十二军军长。8月24日,红一军团、红三军团会师。不久,两军团前委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辖红一、三两个军团。罗炳辉所部红十二军仍属一军团建制。先后取得了攻打文家市、吉安、攸县等战斗的胜利。9月,任红十二军军长。10月7日,在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上当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不久,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先后主要担负诱歼张辉瓒、围歼谭道源部等任务。

1931年1月,率部在黄陂一带开展筹款、分田、建立政权、扩军、组建民兵武装等工作。历时约3个月。4月,率红十二军参加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历经5个月,先后取得中洞大捷、白沙大捷、中村大捷、广昌大捷、建宁大捷的胜利。为奔袭作战,罗炳辉率部,曾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长驱700余里。美国记者海伦·福斯特1937年在延安访问他时,了解到这些经历后,称罗炳辉为“飞行军”的统帅。6月,率红十二军在建宁、宁化、长汀、瑞金、石城、广昌等县开展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工作。7月,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出色完成了佯攻、佯装主力牵制敌军,掩护红军主力的任务。到9月初第三次反“围剿”取得完全胜利。9月11日,总前委对主力红军和红军地方武装进行局部调整。红十二军的三十四、三十五师调出分别编入红三军、红四军。三十六师由罗炳辉等率领到达福建汀州地区,与闽西的新红十二军合并,仍称红十二军。罗炳辉任军长。部队整训约2个月。11月7-20日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罗炳辉当选为中央政府执行委员。根据闽西苏维埃政府提出的“建立福建全省苏维埃,造成中央苏区巩固的后方”的要求,于月底,罗炳辉率合编后的红十二军向福建连城、宁化、清流一带发展。经月余作战,打通了与闽西北宁、清流、归化、建宁等新区的联系。

1932年2月20日根据中革军委指令,福建军区指挥部成立,罗炳辉任总指挥,统一指挥全省红军地方武装。下辖闽西各县独立团(营),红军独立第七师,及红十二军。2月下旬根据中革军委“巩固闽西,向闽北发展,与江西打成一片”的指示,罗炳辉率红十二军南下,三天内连占武平、上杭、永定、龙岩地区,军威大震。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撰写《红十二军占领杭武的意义》刊于(红色中华)第12期,高度赞扬这一胜利,并称“十二军有铁一般的坚固,火一般的声威”。3月18-21日在长汀召开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罗炳辉被选为执行委员。此后的两个月,率部参加了攻打赣州等战斗,配合其他部队攻打漳州。率领三十六师远征广东平远、蕉岭等地,以解闽西之围,并配合闽南的战斗。6月奉命率部回师赣南,保卫中央苏区,与粤军作战,参加了水口圩战役和攻占乐安、宜黄、南丰三战三捷等战斗,历时近3个月。10月上旬中革军委恢复红二十二军,罗炳辉任军长。归一方面军领导。此后,率该军参加攻占建宁、黎川、泰宁、邵武的战役,从而开辟了“建、黎、泰”根据地,打通了中央苏区、赣东北苏区、闽北苏区的联系。

1933年1月率红二十二军参加金溪浒湾战斗,占领浒湾。接着率该军参加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历时4个月,先后参加了黄陂战役、草台冈战役等。6月中革军委对红一军团所属部队进行整编。整编后辖红一、二、三师。罗炳辉任红一师师长。10月28日中革军委成立红军第九军团,辖第三师、十四师和独立第一团、第四团。罗炳辉任军团长。九军团在罗炳辉率领下,投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斗。

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罗炳辉当选为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4月率九军团参加保卫广昌战役。7月率部护送红七军团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名义,向闽、浙、赣、皖行动。九军团经铎前、石城、宁化、清流、大田,至占领樟湖坂,完成了护送七军团渡过闽江的任务。其后,攻占尤溪,缴获食盐、火药等4万多斤物资,并将这些物资肩挑身背,行程千里运回瑞金,上交总部,缓解了中央苏区物资匮乏之急。9月率九军团先后参加攻打温坊战斗和坚守松毛岭、西华山保卫战。历时1个多月。10月中旬红九军团撤至朱兰埠休整。10月16日罗炳辉率领红九军团离开朱兰埠,开始了长征。是时,九军团有兵员11538人。其后,罗炳辉指挥九军团,掩护中央红星纵队突破敌军设置的一、二、三道封锁线。历时约月余,部队抵达湘江东岸地域。九军团与其他军团一道,倾力掩护中央红星纵队渡过湘江。此役,中央红军损失几万人。九军团所属的第二十二师几乎损失殆尽。12月红军长征途中于12月11日进至通道县。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通道开会,鉴于敌军在湘江西岸部署了优势兵力,继续坚持按原定计划与二、六军团会合,将有全军覆灭的危险。故决定中央红军兵分两路向贵州黎平前进。罗炳辉率红九军团为右路,行进中攻占同古,掩护左路攻占黎平。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放弃在湘西创立新的根据地计划,“认为新的根据地应该是川黔边地区”。此后,罗炳辉率九军团随红军主力在黔北活动,寻求摆脱追敌的战机,直到遵义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