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著名建筑
45096300000050

第50章 基辅--佩切尔斯克大教堂

(乌克兰)

基辅--佩切尔斯克大教堂(КИeBO-JIeЧepcKaЯJIaBpa)为前苏联最主要的古代宗教中心,俄罗斯文化和历史著述中心。又称基辅洞窟或伯朝拉大教堂。坐落在乌克兰共和国基辅市第聂伯河左岸丘陵起伏的山谷中。这是前苏联境内规模最大的东正教建筑群,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艺术文物宝库。据编年史记载,10世纪以前这里曾是一处世袭领地,叫作别列斯托沃村。

1051年智者雅罗斯拉夫大公时代建立修道院,早期建筑由希腊工匠设计并主持建造。1598年获大修道院称号。最早修道院只有一些洞穴教堂,之后地面教堂陆续出现,原有洞穴教堂则供贮藏物品之用。历代大公都极为重视和不断扶持佩切尔斯克大教堂。18世纪末,大修道院扩大到拥有22公顷土地,150多个村庄和6万农奴,经营规模宠大的封建领地,成为一个直接参与王室事务、参与社会生活的佩切尔斯克地区。十月革命后,教堂被改作它用,1926年辟为历史文物博物院保护区。

大教堂无数的金色圆顶、白色钟楼和蜿蜒的围墙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树丛中,壮观而又透着神秘。教堂广场中央耸立着大钟楼,1731~1745年按谢杰里的方案建筑,高965米,是当时俄罗斯境内最高的钟楼。钟楼用500万块形状各异、尺寸不同的砖石砌成,许多民间工匠都参加过它的修造。钟楼共分三层,每层都以白石立柱环其外围;金色圆顶。第三层悬挂着8只大钟,总重量为80多吨,其中7个钟的机械部分互有相连,重45吨,每隔15分钟奏一次美妙的音乐。第八个钟则专用于鸣响。大教堂由规模不同的三处建筑群组成统一的格局:在较平坦的高地上是一些地面教堂;山坡上分布着“近洞窟”教堂建筑;远处丘陵谷地中见“远洞窟”教堂。至今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建筑是11~12世纪的圣母升天大教堂残迹、纳德弗拉特三一教堂和别列斯托沃救主教堂。12~18世纪,乌克兰民族逐渐形成自己的建筑艺术风格,以修道院工匠斯杰潘·科弗尼尔命名的科弗尼尔堂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屋顶两侧有六面造型优雅的山墙。1608年修道院设立了基辅第一个印刷所。该建筑原为木质结构,马洛克式。1701年和1773年分别对印刷所第一、二层进行了改建,现为砖石结构,有通道与洞窟相连,通道由四个支承拱加固。这一处所后被作为乌克兰国立书籍印刷博物馆。

大教堂之称为洞窟教堂,因其有两个人工洞窟得名。它们因离位于中心的圣母升天教堂的距离远近不同而被称作“近洞窟”和“远洞窟”,前者距圣母升天大教堂228米,后者2805米。洞深离地面5~10米,洞窟走廊宽15米,通道平均高度2米,深达数千米。内有迂回的侧洞室,中世纪前用于居住或作防御工事。洞内常温10~20度,适合圣徒尸体自然风干保存。近洞窟中有三个教堂:安东尼耶夫教堂,维金教堂和瓦尔拉阿莫夫教堂。后两个教堂中的圣像壁由金属铸成,1814~1819年又在表面镀金。近洞窟的地面建筑中最古老的是1700年建造的圣浸礼教堂和两层的钟楼。圣浸礼教堂中的圣像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近洞窟中也有三个地下教堂:圣诞教堂、费奥多西耶夫教堂和报喜节教堂。地面建筑包括一个钟楼、修道小室和1679年建造的古老的诺扎恰季耶夫圆顶教堂,1696年建造的圣母降灵教堂。这组建筑构思大胆,造型极其优美。莫斯科的奠基者尤里·多尔戈鲁基大公1157年葬在别列斯托沃求主教堂内。大教堂尚有一处埋葬1812年卫国战争时期将领的墓地。11~12世纪,修道院僧侣涅斯托尔在此撰写了编年史《系年纪事剥》

(又称《往年纪事》),此书可称为古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记有第聂伯河沿岸及其邻近地区的主要史料和基辅罗斯的重要史料。13世纪修道院又编撰了《基辅洞窟圣僧传》,叙述了洞窟修道院的生活的历史事件。1926年,大教堂在基辅市东南占地25公顷。现今大教堂文化史博物院仍是博物馆的综合体,包括四个博物馆和一些展厅,来此参观游览的人成千上万。1988年在纪念俄罗斯接受基督教1000周年期间,基辅--佩切尔斯克大教堂的部分设施归还给俄罗斯东正教会,现已恢复了教堂的宗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