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著名建筑
45096300000065

第65章 圣十字大教堂

(波兰)

夜色降临,喧闹的市声退去,从圣十字大教堂(ChurchOftheHolyCross)传出一串串跳荡的音符,但走进殿堂,却不会见到任何演奏者和播放器,只是一片肃穆宁静。

圣十字大教堂矗立于波兰首都华沙市中心,它的命运与这座城市乃至整个波兰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深刻地了解这座城市和这个民族的历史,才会知道在大教堂里人们心中的默默的祈祷。这座多灾多难的城市坐落在维斯瓦河中游的玛佐夫平原上,扼守着中欧的战略要冲,初建于13世纪中叶,1596年成为首都。19世纪初起波兰受外国统治达二百多年,遭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三次瓜分而亡国。1918年波兰独立后,华沙复为波兰首都。不幸的是,波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成为希特勒的首攻目标:纳粹德国的第一颗炸弹就投在华沙。希特勒扬言要“把华沙从地球上永远抹去”。在法西斯分子们的疯狂掠夺和破坏下,华沙市内85%的建筑遭到毁灭,美丽的维斯瓦河上的五座桥梁均被严重破坏,在劫难后的瓦砾堆里,还埋有十万多颗没有爆炸的炸弹。始建于公元1679~1696年的圣十字大教堂也未能在这场世界大浩劫中幸免,但它的被毁却如同那些为保卫家园、保卫和平而牺牲的斗士们一样也是一番光荣的牺牲。1944年波兰军民以这座教堂为堡垒,举行英勇的反纳粹起义,战斗持续14天,勇士们将鲜血洒在十字架下,为自由和平花朵的开放把生命献在了祭坛上。这座著名的教堂也同时牺牲,成为战死者的灵堂。

现在的圣十字大教堂是战争硝烟散去后1946年重建的巴洛克式建筑。

在这座圣堂里,肖邦曾不止一次地做过祈祷。这位伟大的波兰音乐家(1810~1849年),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被迫流亡国外,在法国巴黎寄居。

他虽然身在异乡,但心脏却和着祖国的脉膊在跳动、在流血,他创作了大量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乐曲,其中最著名的是那些扬名世界、经久弥盛的钢琴曲,以此抒发思乡情、亡国恨。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里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着“波兰不会亡”。肖邦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一生用自己卓越的音乐才华为祖国的再生而呼号。他后来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时还将不能身返祖国成为终生憾事,嘱咐亲人将他的心脏一定要运回祖国。就这样,人们将他的心脏运到了波兰华沙,遵照他的遗嘱安放在圣十字大教堂,让它永远地为波兰而祈祷。从此,那笼罩着悲剧气氛的钢琴曲,其中饱含着对祖国沦亡的哀恸、个人矛盾和痛苦的流露,像激动的询问、如悲愤的诉说,庄严肃穆的旋律展示出悲壮的场景,不时激荡的感情浪潮,把人们引向对祖国的思念和回忆,这就是肖邦的音乐主题--“这里哀悼的不仅仅是一位英雄的牺牲,而是整整一代人的牺牲”。

伟大的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支(1798~1855年)面对祖国的悲惨命运,也曾在这里发出他那痛苦的吟咏:

波兰母亲啊,你的孩子命运多么不幸!

对着我们的悲哀的圣母,你跪下了,

注视着那刺穿他的心的宝剑,

那残酷的一击,你的心也同样感到!

虽然一切民族、国家、教派

都要相爱,

虽然全世界都高唱着和平,

但你的孩子只有殉难的死亡,

只有不能获得光荣的战争。

这是诗人代表历尽劫难的波兰民族发出的痛苦祈祷。不知有多少人在这里默默地祈祷着民族的自由解放并迈步走向争取解放的战场。圣十字大教堂正门那高耸的双塔无疑就是波兰民族痛苦牺牲的见证和不屈斗争的纪念碑。

世界著名剧院

著名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