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著名建筑
45096300000068

第68章 米兰斯卡拉歌剧院

(意大利)

请猜猜这座剧院的名字:它号称“歌剧的麦加”,从18世纪70年代诞生起,所有的意大利歌剧大师都专门为它写作过;在这里举行世界首演的不朽名作,不可胜数,像罗西尼的《贼鹊》,多尼采蒂的《卢克来齐亚》,贝里尼的《诺尔玛》,威尔第的《奥赛罗》和《福尔斯塔夫》,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图兰多特》……你猜到了吗?这就是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TeatroallaScala),全意大利最大的歌剧院,也是世界上音响效果最好的剧院。

它昔日辉煌的历史,如今已成为传奇,在全世界爱乐者的心目中,它是不折不扣的圣地,能在这里登台演出,是所有艺术家无上的荣耀,而任何一部作品,一旦在这里获得认可,立即就会被当成是历史名作。

斯卡拉剧院的前身,叫做皇家大公剧院,它的房基,是14世纪一座教堂的遗址,这座教堂,是用当时米兰大公夫人雷吉娜·德拉·斯卡拉的名字命名的。1776年,这座米兰最大的皇家大公剧院,毁于一场大火。奉奥地利女皇玛丽亚·泰雷莎“建造全欧洲最好的剧院”的懿旨,著名建筑师朱塞佩·皮耶马利尼在原址上盖起了一座新剧院,命名为斯卡拉剧院。

剧院建好以后,在1778年8月3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仪式,首演剧目是萨列里的《被承认的欧罗巴》。根据传说,这位意大利作曲家,就是毒死莫扎特的凶手,从普希金作的诗剧,到后来的传记影片里,此人都是一副嫉贤害能、阴险残忍的样子,然而他实在是位平白受屈的长者,贝多芬、李斯特、舒伯特都曾师从于他。

新建的剧院,是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外观上,宏伟壮丽,凝重大方,内里装修,极尽奢华之能事。405平方米的池座,面积不大,周围有六层楼座,一色的红座椅,墙壁是白、金、栗色错杂相间,正中央点一盏极大的水晶吊灯,有一吨半重,挂在近20米高的穹窿之上,是用360余盏小灯,精心构成,其富丽堂皇,令人过目难忘。

这且不算,斯卡拉剧院另有一绝:美妙无匹的音响效果。指挥大师伯恩斯坦曾极口夸它声响完美,举世无双,还说皮那马利尼的设计,每次都令他激动不已。这出色的音效,是得力于剧院的巧妙构造。

斯卡拉宽敞的观众大厅,设计成马蹄形,在19世纪,欧洲大剧院建筑的鼎盛期,这是最流行的风格,在我国则绝少能见,只哈尔滨等地有一二处实例。和矩形观众厅比起来,这种形状的前部曲线是向里收缩,以座位而论,偏而近的多,远而正的少。马蹄形剧场的声效好于早期的矩形剧场,但由于墙面是弧形,所以反射声很容易向后绕射,使声场不均匀,一旦处理不好,甚至会造成声聚焦现象,但斯卡拉剧院却能始终保持优美的音效,可见设计者的高明。不过也有专家认为,斯卡拉内里充斥的大量豪华装饰,起了乱反射作用,它们才是直正的功臣。

这么出类拔萃的音效,使斯卡拉质量参差不齐的视觉效果,相形之下,大为逊色。剧院的池座面积不大,有座位678个,多数观众,给分散在周围的六层楼座上,这又有两层是普通楼座,一共409个座位,在最上面,余下的四层是包厢。这四层240个包厢,每个能容6人,往往是视线偏,俯角大,纷繁的廊柱、栏杆、隔墙,只会遮挡视线,两侧的座位,尤为严重。这也是这类剧院的通病。

另外斯卡拉剧院的舞台,深、宽、高各是35米、266米、275米。

面积780平方米的舞台,内里藏着14个能转动的小舞台,只要剧情需要,随时可以调换。

斯卡拉剧院辉煌的历史,始于19世纪初。米兰当时是伦巴底的首府,经济繁荣,工商业日益发达,虽然意大利还四分五裂,受着奥地利的压迫,歌剧院里可仍是一派歌舞升平。那时的斯卡拉,不演外国剧目,瓦格纳、比才、德彪西这些人的作品出现在斯卡拉舞台上,是后来的事。最受观众宠爱的是罗西尼、多尼采蒂、贝里尼、梅尔卡丹特这几位意大利人,他们的运气时盛时衰,时起时落,有的剧风靡一时,至今不衰,有的初演惨败后,就此销声匿迹。罗西尼和多尼采蒂是出名的天才快手,整出的歌剧只消一两周就能杀青。为了应急,甚至就为某个名角的偏爱,常常把自己、别人早先的作品,有时是整首的序曲和咏叹调,塞进新作之中,像这样移花接木的事情,在当时是司空见惯。

伟大的威尔第在斯卡拉登台亮相,最早是1839年,但真正使他名声大噪的,是1842年3月9日首演的《纳布科》。这部戏,借着《圣经》里的故事,大力宣扬争取自由,反抗暴政的民族主义精神,其中一曲犹太俘虏的合唱“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更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在后来的革命中,这支曲子成了意大利的“马赛曲”,直到1990年意大利举办世界杯足球赛,还由斯卡拉剧院的现任指挥慕蒂,在开幕式上指挥演出,而当年只要演到此处,观众总是拼命鼓掌,一面还要起立加入合唱,仅首演的第一年,《纳布科》就在斯卡拉上演了65场,创下了历史纪录。

威尔第作为意大利最杰出的歌剧大师,是惟一能和德国的瓦格纳抗衡的人,论艺术成就,这两人如双峰并峙,恰逢敌手,他们的政治态度,则各有千秋。瓦格纳早年投身革命,亡命天涯,后来一旦受王室垂青,立即趋之若鹜;威尔第农民出身,从未参与暴力革命,闲时以经营农庄为乐,可晚年要被封为侯爵时,他愤然拒绝。瓦格纳的乐剧,无论如何,更适合社会精英的口味;威尔第的旋律,一经演出,往往不胫而走,街头巷尾,众口传唱。威尔第的歌剧热情、直率、通俗,而骨子里有根深蒂固的自由主义精神。尽管由于奥地利统治者严密的检查制度,不得不加以表面上的伪装。但米兰的观众,完全心领神会,人们在剧院里起立欢呼“VivaVerdi!”(威尔第万岁!)在街头到处涂写这种字样,把它变成了一句政治暗语,因为Verdi按字母拆开,就是“维克多·厄曼纽尔,意大利的国王”的字首缩写。待到这位厄曼纽尔真的被加富尔和加里波第扶上了国王的宝座,人们也给了威尔第应得的荣誉:他当选为意大利首届议会议员。

到了19世纪末,米兰已是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居民增加,商贸发展,财力雄富,市政府花了不少钱大建市政。斯卡拉剧院的内部也几经修缮,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照明用的煤气灯淘汰了蜡烛和油灯,随即又被新出现的电灯取代,舞台也经过多次改建与修饰。老一辈的大师宝刀不老,威尔第在80高龄还写出了不朽的《福尔斯塔夫》,而新人已开始崭露头角,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在托斯卡尼尼指挥下大获成功,威尔第的继承人已隐约可见。

传奇式的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从1898年开始执掌斯卡拉剧院,创造了斯卡拉历史上最辉煌的黄金时代。托斯卡尼尼之前的斯卡拉,大有娱乐与社交场所的意味。上流社会的贵族绅士,任意迟到、退场,在包厢里闲聊调笑,歌剧明星们随便改动作曲家的原作,只要观众喝彩,随时准备把一个唱段再来上几遍,甚至加唱流行歌曲。这些陋习在现代根本不可想象,当时却是根深蒂固,习以为常。托斯卡尼尼用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它们全部厉行禁止。

这位秉性刚烈,动不动就火冒三丈的大师得了个绰号叫“雷神”,乐队成员对他敬畏有加,受不了他改革的贵族绅士骂他是疯子、乡巴佬,作曲家对他的才华极为倾倒,威尔第和普契尼在创作和修改作品时,常常征求他的意见。

托斯卡尼尼在斯卡拉不断推出新一代意大利大师焦尔达诺、雷斯庇基等人的作品,一面又把瓦格纳、穆索尔斯基介绍给斯卡拉的观众,像《佩丽阿斯与梅丽桑德》、《莎乐美》这样新潮的剧目,也在意大利首演。

正当剧院的艺术成就一步步迈向巅峰之时,法西斯主义的阴影却越逼越近了。1919年意大利大选,法西斯分子为笼络人心,把自己打扮成进步势力,骗取了托斯卡尼尼的信任,把他紧排在墨索里尼之后,做他们的候选人。可大师很快认清了他们的真面目:墨索里尼面求他加入法西斯党,被他一口回绝,铮铮铁骨,真能令亲纳粹的卡拉扬辈无地自容。

1926年4月25日,普契尼的绝笔之作《图兰多特》在斯卡拉剧院首演,这是一次隆重的文化盛典,墨索里尼也想出席,还要乐队演奏法西斯的颂歌。

不料托斯卡尼尼毫不通融,他提出,演奏可以,要么换人,要么他辞职,在墨索里尼,自然觉得面上无光,最后只好悻悻作罢。

就为着托斯卡尼尼声望崇高,又敢直言不讳,法西斯把他恨入骨髓。米兰的法西斯党徒游行示威,任意谩骂、骚扰、殴打托斯卡尼尼,甚至声称,非枪毙他不足以解恨。1929年,托斯卡尼尼离开斯卡拉剧院,到二战爆发前夕的1939年,更被迫以72岁的高龄,背井离乡,远赴美国。

等托斯卡尼尼一走,墨索里尼便使尽招数,力捧罗马歌剧院,想使它成为意大利的歌剧中心,取斯卡拉而代之。不过斯卡拉剧院在继任的大师萨巴塔诸人的率领下,声望和水准,都保持不坠。到了1943年8月,斯卡拉剧院也没能躲过战争的劫难,15日夜里的一场轰炸,毁掉了剧院的内部设施。重建的工作非常麻烦,别的不说,单是那具豪华的大吊灯,就让工程人员大费周折,因为不但吊灯和图纸都已被毁,连当初制作它的工厂,也在战火中化为灰烬了。幸好后来在一本杂志上发现了吊灯的图片,才将它按原样复制好。

墨索里尼垮台不久,剧院修复已大功告成。1946年5月11日,一座能容纳3600人的新剧院,举行了隆重的重建落成仪式。意大利人像对待凯旋的英雄一样,欢迎从纽约回来的托斯卡尼尼。美国也派出了20多名特派记者,专门跟踪采访。当天晚上,剧院外矗立着达·芬奇纪念碑的斯卡拉广场上,人山人海,听众通过扩音喇叭来欣赏演出,据说这一晚全意大利有100万人收听了实况转播。演出当然大获成功,不过最让托斯卡尼尼高兴的是,剧院恢复了原貌,无论是优美的声效,还是现场热烈的气氛,都和原来一样,令他十分满意。

50年代中期,剧院内又建成了一座小斯卡拉剧院,大约能容纳600人,用来上演当代的作品。70年代剧院的音乐指导是阿巴多,这期间,剧院的形象有所改变,管理也更民主化了。按以往的规矩,到斯卡拉剧院看戏,如果男士不穿礼服,女士不佩珠宝,就根本不让进门;而这时已放宽了许多。至于这样做的目的,不言而喻,是想吸引年轻一代的兴趣,使观众更加广泛。

按著名指挥家马泽尔的评论,就是“衣着华丽者少了,而真行家增多,是个让人高兴的变化”。

斯卡拉剧院的乐队,技艺高超,享誉世界,乐团、合唱团加上舞团,总共有300余人。这些意大利的艺术家们,演奏起威尔第等人的作品来,得心应手,世界上其它地方的剧院,都难以企及。

在托斯卡尼尼的时代,指挥俨然就是高高在上,独断独行的王者,而如今卡拉扬诸人都已先后凋零,指挥家也是风光难再。托斯卡尼尼当年在米兰,因为用断琴弓戳伤了乐队首席的脑袋,而遭到起诉,今天可很难想象阿巴多、慕蒂这些人会冲着乐队咆哮如雷,更别说拿指挥棒敲他们的脑袋了。倒是乐队,靠着工会的组织,不时向院方发起冲击。1995年夏天,斯卡拉剧院在时隔多年之后,重新上演威尔第的《茶花女》,这是一次盛事,票价贵得惊人。

可就在演出开幕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乐队宣布罢工!工会摆出了充足的理由:能进剧院乐队的,全是顶尖的音乐家,可挣的工资,还不如管子工,或是出租车司机多。从剧院总监到歌唱家,都被这精心策划的闪电式袭击,打了个措手不及。幸亏指挥里卡尔多·慕蒂多才多艺而又急智非凡,他临时找了一架钢琴,独力为全剧作了精彩的伴奏,结果竟使观众从叫骂起哄,转为欢呼喝彩。慕蒂的风度才智,可圈可点,不过从中不难察觉,指挥威势的一落千丈。假如换了托斯卡尼尼……不久的将来,斯卡拉歌剧院将和另一座久负盛名的欧洲剧院--英国伦敦皇家科文特花园剧院一样,装修得焕然一新,新的斯卡拉剧院是何模样,能不能在21世纪保持它的辉煌,肯定会是人们关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