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著名建筑
45096300000073

第73章 柏林德国歌剧院

(德国)

柏林德国歌剧院位于柏林市的俾斯麦大街上,建成于1961年,其建筑格局不拘一格,别出心裁。这是因为它所处的地段,条件不很理想,对设计剧院来说,是个难题,而建筑师弗里茨·伯尼曼,却能够因势利导,不但弥补了地段条件上的“先天不足”,还将一座现代化剧院建得功能完备,自有特色,实属不易。

德国歌剧院在柏林市,是三座主要的歌剧院之一,原归西德政府管辖,那另两座,则属于原东德。柏林这座城市,在全球音乐界的地位,举足轻重,但若只论剧院建筑史,则比起巴黎、维也纳、或者佛罗伦萨、威尼斯这些城市来,还得算是后起之秀。它的第一座歌剧院,建于1742年,而这已经是弗雷德里克大帝统治时期了。

但是近年来,评论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就谁配得上“世界音乐之都”的问题,拿世界上各路诸侯排了一下座次。反复比评的结果,将柏林市摺为第一。因为其他的都市里,维也纳失之保守,而法国和意大利的城市,先就拿不出像样的乐团能和柏林爱乐一较高下,柏林市又舍得花钱,不但修了出类拔萃的音乐厅,还肯聘那些重量级的艺术大师,在这一点上,伦敦也自愧不如了。

追溯一下这座“世界音乐之都”的历史。它在当初,刚有歌剧演出时,是1688年的事,那时柏林的主宰,是普鲁士的弗雷德里克一世。这种早期的演出活动,毫无例外的,都是意大利人演意大利剧。意大利流派和德国民族风格之争,看一下柏林当年歌剧界头面人物的人选,便可以略知一二,先是斯蓬蒂尼挤掉了老病侵寻的韦伯,接着另一位韦伯与梅耶贝尔、尼柯列又代之而起。到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在魏恩加特纳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主持之下,柏林的剧院终于空前的繁荣起来。

也就在这个时候,德意志歌剧院在1912年的11月开幕了,当时剧院的名字,叫国立歌剧院,有时也用所在市区的名字,叫夏洛腾堡歌剧院。剧院在初建时,能容纳2100名观众。

从1925年到1934年纳粹政权执政之初的10年,是德意志歌剧院历史上流光溢彩的10年。指挥大师布鲁诺·瓦尔特从1925年起担任剧院的指挥,剧院的演出制作精良,水平高超,其中最拿手的,当属莫扎特和威尔第的作品,其他如柴可夫斯基、德彪西、沃尔夫、韦伯等人的作品,剧院的诠释至今仍值得称道。

但在纳粹党上台之后,布鲁诺·瓦尔特不得不远避他乡,原因很简单,他是个犹太人,本来姓施来格尔。他从柏林一路避难,先后到过维也纳和法国,最后仍得远渡重洋,加入了美国国籍。

这时有位很有名气的男中音歌手,进了剧院的领导班子。此人最擅长扮演的角色,一个是北欧神话里的众神之王沃旦,再有一个是受诅咒的幽灵船长,终生在海上漂泊的荷兰人。他的名字,叫威廉·罗德。在他领导下,剧院成了戈林博士手下唯命是从的工具。戈林是纳粹帝国意识形态方面的总管,投入他的门下,当然会有利于剧院的维持,当时柏林另有一家国家歌剧院,甚至将戈林奉为自己的精神领袖。

1944年世界大战已进入尾声,盟军的飞机照例不会放过这家剧院,剧院被炸毁,直到战后,才在只有1500座的原民众歌剧院,重新开始演出。布莱希、弗里乔伊和克劳斯,在此期间都担任过剧院的音乐指导。

至于剧院在俾斯麦大街的原址,则直到1961年,才由建筑师弗里茨·伯尼曼,重新盖起了一座剧院,这就是本文开始处提到的那座“别出心裁”的剧院。

说它别出心裁,因为这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断肢再植”工程。1944年的轰炸和大火,毁掉了剧院的大部,但原有的舞台,却幸存了下来,建筑师的任务,就要用一个新的观众大厅,将原来的旧舞台,天衣无缝地衔接起来。

然而这并非易事。经过战后十几年的发展,剧院的前方已经是繁华热闹的大街了,单以这一地段来看,无论如何不能为剧院提供足够深的空间。

由于再向大街一面拓展空间已属不可能之事,建筑师索性将他的设计思维,来了个大转弯。他把剧院靠街的一面,干脆用面实板的混凝土大墙封闭起来,而把剧院的两侧全部打开,但这样一来前厅和观众厅的深度,势必受到影响,于是他将楼梯间挪到靠近打开的侧立面处,也就解决了观众厅深度不足的问题。

至于前厅那巨大的墙面,则绝不加以任何装饰,一律涂以深色,而在墙的前面,布置上精心选择的艺术品,这样一来,反而使墙面产生了一种特别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剧院的观众大厅有1900个座位,其中一层池座,有座1200个,两层楼座,分别有365个座位和335个座位。

舞台面积很大,采用左右不对称的侧台。主台宽28米,深20米,后舞台宽21米,深21米。

自1961年迁回原处之后,剧院正式更名为德意志歌剧院(DeutscheOper)。战后剧院曾首演过亨策等人的作品,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曾在此担任过多年的音乐指导。剧院的现任指挥,是著名指挥家洛佩斯-科沃斯。

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英国)

科文特花园剧院(CoventGarden)是伦敦最负盛名的老牌剧院,也是全世界数得上的大歌剧院之一。之所以叫“花园”,因为在早先,它确是一家女修道院的花园。而且几百年来,这里一直是伦敦最主要的蔬菜、水果批发市场,一般来伦敦的游客,未必能有福气进剧院里听戏,但就这个市场,也很值得一看了。

像好多有名的歌剧院一样,这家剧院最初兴建时,并不是只演歌剧,有一段时期,甚至专演戏剧,只不过后来歌剧占了上风,挤掉了其它剧种而已。

1732年12月7日,第一座科文特花园剧院开幕时,首演的剧目,就是英国杰出的喜剧作家康格里夫的一部传世佳作《如此世道》,随后的一百年间,剧院数得上的重要歌剧演出,是《乞丐歌剧》和亨德尔几部世界首演的作品,此外仍以戏剧演出为主。

科文特花园剧院历史上几度遭大火焚毁。第一次,发生在1808年9月19日;第二年剧院重建,剧目上仍是戏剧与歌剧并行不悖,但歌剧已开始占了上风。在1826年,剧院特别向德国的韦伯约写了一部作品,这就是有名的《奥伯龙》,到1845年更推出了一系列广受欢迎的大歌剧,从《威廉·退尔》

到《胡格诺派教徒》。

从1847年起,科文特花园剧院便正式改名为“皇家意大利歌剧院”。英国在历史上,不是个歌剧传统很深厚的国度,科文特花园剧院几百年来,没出过几位了不起的本土歌剧作者,但至此歌剧演出已经牢固地确立起来。1856年第二座剧院再次被火烧毁,两年后的5月15日,第三座剧院以梅耶贝尔的《胡格诺派教徒》拉开了首演的帷幕,从那以后直到现在,除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有过中断以外,每年都在特定的伦敦“演出季”时间里推出歌剧作品。

英国的歌剧传统虽不深厚,但戏剧却是它众所周知的强项,所以歌剧一旦流行开来,现成的剧院总有不少。作品就是另一回事了,从普赛尔去世以来,伦敦的歌剧舞台就成了意大利作品的天下。一直到19世纪末,在科文特花园剧院上演的歌剧,都是用意大利语来演出的。

1892年,科文特花园剧院得到了皇家歌剧院的荣誉称号,也是在这一年,马勒率领汉堡歌剧团来访,演出剧院历史上第一套全本的瓦格纳《尼伯龙根指环》。到这时,剧院已改为用原作的语言来演出了。

这期间,剧院的事业日盛一日,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们,纷纷来此登台献艺,剧院也跻身于世界一流歌剧院之列。法国大作曲家德彪西曾称赞它代表了英国人最优秀的一方面,不但装修富丽堂皇,而且音效尽善尽美,在这里听音乐是极大的享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剧院曾被用作舞厅,但在1946年,又重新开放,设有常驻的演出团体,而且享受政府津贴。本世纪头几十年里,英国指挥家托马斯·比彻姆为剧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剧院为一大批英国作曲家像布里顿、沃尔顿、蒂皮特和马克斯韦尔·戴维斯等人的新作举行过世界首演。

这座剧院在1946年重新开放时,能容纳2250名观众,后来不断加以修缮,从建筑的外观,到观众大厅的装潢,再到剧院的音响效果,无一不是更加完美。

实际上,科文特花园剧院自建成以来,就一直在不断扩充,1989年的一次重建,是连同科文特花园的市场都包括在内的,规模更大。这片区域经过重修后,原本就以花卉、水果和蔬菜的批发市场闻名的科文特花园,更焕然一新,建起了现代化的商场。剧院更增添了好些扩建的部分,难得的是,并没有破坏原建筑物的平衡与和谐,很好地保存了原有的风格。

扩建的工程,至今也还没结束,而且将延续到下个世纪。所需的费用,相当昂贵,政府特别为此发行彩票来筹措资金。未来的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一定会更加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