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四史-史记
45107800000053

第53章 萧何之贤

萧何,沛县丰邑人,精通法律典章。在汉高祖刘邦起事前,任沛县的官吏,常照应身为布衣的刘邦。曹参也是沛县人,在秦时任沛县的掾史。萧何、曹参二人都是沛县的豪吏,交往很深。在刘邦起兵反秦攻下沛县后,萧、曹二人胆小怕事不敢出任担当大事,遂推举刘邦任沛公。

沛公刘邦做了汉王,任萧何为丞相,刘邦带兵在前线左冲右突,萧何留守后方汉中、关中,治理有序,给前方提供粮饷补给,屡屡在汉王受困之际,提供兵源,补充兵力不足,又把自己的兄弟、子孙几十人送去当兵,汉王非常高兴,愈加信任他。

曹参在沛公刚刚崛起的时候就一直紧随刘邦左右,跟从他转战南北,先是攻打秦军,从胡陵、方舆一直打到成阳,攻城陷地,灭了秦国。后来又与项羽的汉军作战,四面出击,屡奏凯歌。刘邦即位称帝以后,又帮助他收剿残余秦军,消灭叛军,平定天下,前后攻下二国、一百二十二县,生擒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等,立下赫赫战功。

汉王五年,刘邦灭了项羽,平定天下,论功行赏,群臣争功,一年多决定不下来。汉高祖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为酂侯,赐给食邑最多。功臣都说:“我们在前方冲锋陷阵,攻城略地,多的打了一百多仗,少的也有几十仗。现在萧何不曾有汗马之劳,单靠笔墨议论,不上前线,反而居居我们之上,这是怎么回事?”汉高祖说:“你们像打猎时的狗,追杀猎物,萧何是猎人,发出追踪的指令。况且萧何宗族几十人都追随我,功不可没。”群臣这才没话可说。

分封了列侯,及至排座次时,大家都说:“曹参身受七十多处创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该排第一。”高祖已经厚封萧何,拂了群臣之意,不好再为难群臣了,可是心里还是倾向萧何第一。此时鄂千秋进言说:“群臣的议论都不对,曹参虽然有野战之功,那只是一时之事。而皇上与楚抗衡五年,都是萧何给予补给士卒、军粮,令后方稳固,此乃万世之功。萧何应第一,曹参次之。”汉高祖采纳了这个方案。

这样,原先在沛县做官时很要好的萧、曹,在地位显贵以后,反而有了嫌隙,彼此瞧不起。

萧何在汉朝做丞相。曹参在汉高祖长子的封地齐国做相国九年,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齐国安定繁荣,人们夸他为贤相。

萧何平时与曹参不和,及至萧何病重,刘邦儿子孝惠帝去看望他,问:“您去世后,谁可以代替您呢?”萧说:“知臣莫如主。”孝惠帝问:“曹参如何?”萧何叩头下拜说:“皇帝您得到最佳人选了!我死而无憾了!”

曹参接替萧何做汉相国,所有政务法规全照萧何的规章办理。“萧规曹随”概源于此。百姓经过酷烈的秦治和楚汉战争之扰,确实需要养息安居。百姓非常感激曹参,歌唱道:“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萧何举贤不避隙,临终荐曹参,使汉朝在建国之初打下牢固的国力基础。

(《史记·高祖本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