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团结友爱(下)
45129800000023

第23章 鲁迅拉着郁达夫手同行

鲁迅和郁达夫从1923年2月17日相识,历经10余年而友谊日增。

鲁迅和郁达夫之间,不论在思想认识,生活态度和文艺见解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他们求同存异,赤诚相见。郁达夫对鲁迅十分尊重。

鲁迅与郁达夫交往比较密切,是鲁迅到上海以后。1928年6月创刊的《奔流》,是他们合编的月刊。郁达夫虽称编者,实则挂名。鲁迅“因为《奔流》,终日奔得很忙”。而郁达夫却比较闲适。他们都各得其所,相处得很好。

1930年2月,鲁迅、郁达夫一起列名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不久,“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郁达夫又经鲁迅介绍,参加了左联。由于当时斗争复杂,郁达夫思想有些矛盾,一方面他有正义感和爱国热情,另一方面他又有感伤、颓废等情绪。在鲁迅面前,郁达夫从不掩饰自己的矛盾,鲁迅则坦诚相待,他写赠郁达夫的诗作就是明证。

1932年12月31日,鲁迅为中外友人题诗写字,一连写了5幅,《无题》则是专为达夫新写的:洞庭木落楚天高,眉黛猩红战袍。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

这首诗曾经得到人们的高度赞赏,郁达夫就最喜爱它,称它是鲁迅七绝中的压墨之作。从诗中看,对于郁达夫似有慰问和勉励之意,希望他认清形势,多为社会做些有益的工作。这时距郁达夫携妻王映霞移家杭州只有3个多月,也许鲁迅已经了解老友早萌退居之意。

这首诗,于1933年1月10日寄出,并附信“丐其写字”。郁达夫收到后,便写了一首专门献给鲁迅的旧体诗,于1月19日特地送上门来。诗中有“彷徨呐喊两悠悠”,“不废江河万古流”句。这首诗用风趣的笔调,飘逸的风格,对鲁迅的业绩作出了热情的评价。

郁达夫支持鲁迅,鲁迅也关怀郁达夫。就在1933年,鲁迅又借为王映霞写字之机,题诗一首赠郁达夫: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岭。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何以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1933年4月25日,郁达夫离开斗争漩涡上海,偕同妻子王映霞回杭州养息。之后,他与当地官员、士绅应酬往来,接受款待,写了一些点缀太平的游记一类的文章。鲁迅借用典故,对郁达夫进行规劝,并寄托着殷切期望。

鲁迅这首诗的前三联,一再以史实典故作喻,极言杭州还是暴君统治的天下,虽然风和日丽,小山香满,但非爱国志士栖身之地。全诗的重点在第四联,希望郁达夫认清形势,“举家游旷远”。及早迁离杭州,在“风波浩荡”中抒写情怀。可惜郁达夫一味迷恋湖光山色、醇酒美人,辜负了鲁迅的期望。可以这样说,鲁迅是郁达夫思想和事业上的诤友,在激烈的生活波浪中,他是拉着郁达夫的手一同前进的。如果郁达夫能够倾听鲁迅的忠言,认真克服自身的弱点,他就不致于走那么曲折的道路。所幸者是抗战爆发后,郁达夫的爱国热情又熊熊燃烧起来,终于不负鲁迅生前的殷切期望,在海内外的“风波浩荡”中奔走辛劳,为民族解放和新文化建设作出卓越的成绩,并献出最可宝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