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范,字叔度,后汉京兆杜陵(长安东南50里)人。年少时,父亲在四川遭遇丧乱,客死在异乡。他长到15岁时,就急于去四川接父亲遗骨归乡安葬。当时蜀郡太守,原来是他父亲的部下,拿出很多钱,资助他迎丧。他婉言相拒,认为用别人的钱迎骨,对父亲不够孝敬。
他步行背遗骨到了葭萌,后又乘船于白水江(四川昭化县西北),不幸小船触礁,别人都弃物逃命,他却抱着遗骨不放,眼看就要被淹没于水中。其它船上和岸上的人被他的孝行所感动,便七手八脚地用绳索铁钩把他捞到岸上。经多方抢救,他才脱险。历尽艰难险阻,他终于把父亲的遗骨安葬在了家乡的土地上。
后来,他到公府当了府椽(文书),正赶上他的老师薛汉因参与楚王谋反而被杀。没有人敢出面收尸,廉范左思右想,感到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自己的老师暴尸荒野,就冒着杀头的危险,前去收尸。后来被人告发,汉显宗特别恼火,问他为什么去收尸。廉范说:“薛汉谋反应该杀头,但他是我的老师,学生怎能让自己老师的尸体弃于荒野呢?收尸只是师生之情,绝没有其它任何原因,愿领受处分。”显宗知道他是廉颇的后代,也知道他和谋反无关,便放了他。从此,他得了个好义的名声。
永平(汉明帝年号)初年,他应陇西太守之请,当了公曹。到任不久,他就断定太守要蒙难入狱,便辞去了功曹,隐名埋姓,到洛阳去当了狱卒。时过不久,太守果然被解到洛阳下狱。在狱中太守得到了廉范的保护和无微不至的关照,少受了很多罪,内心十分感激。廉范说,你聘请我是情,我照顾您是义,人应该有情有义呀。后来直到太守死去,安葬完毕,他才离开洛阳。
廉范以孝义而出名,当了云中太守。这时正赶上匈奴入侵,他带领本部少数人马,孤军奋战,机智勇敢地打败入侵的匈奴。因功调迁蜀郡太守。到任后,顺从民意,兴利除弊,使蜀地百业俱兴,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颂扬。
廉范急功好义,忠勇报国,当时人们都说:“孝是做人的根本,廉范孝敬父母,对朋友竭尽忠诚;在国家有难的时候,机智勇敢,不怕牺牲,报效国家;在看到百姓痛苦的时候,能施恩于民,兴利除弊。这都是他笃行孝道的具体表现啊!”
古人云:“忠臣出于孝悌之家”,一点也不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