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
几千年来,孝敬父母这一美德,熏陶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陶冶了不少杰出人物。《子路背米孝双亲》、《缇萦上书救父》等数不胜数的故事,或载入史册,或流传于民间。
孝敬父母这一传统美德在近现代中,由革命先烈、志士仁人摒弃了儒家孝道中的“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愚腐观念和居丧、庐墓等愚腐的孝敬形式与内容,而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孝道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礼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等进步思想,强调从根本上,从思想情感上去施行孝道,提升为革命传统美德。其具体标志:第一,革命者弘扬了“天下为公”、“不独亲其亲”,不独“老吾老”的传统,积极投身革命,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华的父老乡亲,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政治、经济地位,实现老有所养。
第二,革命者弘扬了“战阵无勇,非孝也”的思想境界,通过尽忠去实现尽孝,把忠和孝统一起来,为了革命事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而其双亲并不视为大逆不道,相反,为有这样的子女而骄傲。
第三,强调从情感深处去孝敬自己的双亲。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革命者弘扬了这一思想,强调发自内心的孝敬情感。
第四,革命者批判地继承了“谏而不逆”的孝道,一方面在双亲有糊涂认识的时候,能够去耐心地说服,直至想通为止;另一方面,对坚持剥削阶级立场和思想的双亲不能被说服被改造时,能够从政治思想上去划清界线,坚定地做其阶级的“贰臣”,双亲的逆子,而投身于革命的事业中去。
本书所选的毛泽东、朱德、叶剑英、陈毅、刘伯承、彭德怀、刘胡兰等孝敬父母的故事,都打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充分地体现了共产党人对传统孝道的发展、升华。
在当代,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改革和开放,给孝敬父母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提供了稳定的基础。思想观念的转变,交通通信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结束了“忠孝不能两全”的历史,父慈子孝的美德,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得到国际社会的羡慕和赞扬。
思想观念转变的主要之点,就是长辈和晚辈都不再把生前死后守在父母身边看做是孝敬父母的主要标志。按着父母的希望,殉职于国防,献身于事业,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父母也会为有这样的儿女而欣慰和骄傲。长辈和晚辈思想观念的同时升华,不但使“忠孝两全”成为可能,而且使孝敬父母这一传统美德闪烁出共产主义道德的光芒。《蒋筑英千里探母》、《跳伞女将替父解忧》等故事都体现了传统“孝道”的时代特点。
为了保证孝敬父母这一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光大,不仅在共和国的《宪法》中将赡养父母列为子女的义务,而且在公共福利事业中又建立、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的敬老事业,形成了良好的敬老社会大环境。
广大青少年学生,一般说来没有赡养父母的能力,但在思想上应树立“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老人可耻”的荣辱观念,在行为上要做到体贴、关心、尊敬和热爱父母。具体讲应做到:听从教导。要虚心听取父母的教育和指导,不顶嘴,不说谎,做错事要主动检讨,取得帮助和理解;要躲避老人的暴怒;对父母的不当言行,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应谅解和忍耐,事后再做解释和说服,涉及了原则,也要耐心地去说服,要想方设法使其改正。
恭敬礼貌。说话要和颜悦色,讲究姿势;不耍脾气;给父母提意见要讲究方法和场合;上学、外出要向家长报告;身在外地时,要经常写信汇报情况;好好学习;不打架、不骂人;不参加有危险的活动;不让父母操心。
分忧解难。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衣食起居,能自理的尽量自理;负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铺张浪费,不慕虚荣,不向父母提超越家庭经济条件的要求;买东西要事先取得家长的同意。
赡养父母。成年人要尽好赡养义务。问寒问暖,问衣问食,问病问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