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名至实归
45131600000003

第3章

天下之士有三可贱:慕名而不知实,一可贱;不敢正是非于富贵,二可贱;向盛背衰,三可贱。

——汉·仲长统《昌言》

天下的人有三种贱毛病,仰慕虚名而不知道切合实际的重要,这是第一种贱毛病;不敢与富贵之人辩明是非,这是第二种贱毛病;趋炎附势,这是第三种贱毛病。

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汉·扬雄《法言·修身》

每个人的本性都有好的和坏的两面性,培养好的方面,就成为善人,发展坏的方面,就成为坏人。

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

——晋·陶渊明《归去来辞序》

人的自然质朴本性,不是勉强造作就可以得到的。

食苗实硕鼠,玷白信苍蝇。

——晋·鲍照《代白头吟》

大老鼠总是要偷吃庄稼,苍蝇总是要玷污白绢。喻指本性使然。

代马不思越,越禽不恋燕,情性有所习,土风固其然。

——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北方的马不思念南方的越土,南方的禽鸟不留恋北方的燕地,本性有其习惯的一面,当地的风俗使它们如此。

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

——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飞蛾偏要去扑灯火,谁人能救?蚕偏要吐丝自缚,无人能管?喻指本性如此。

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

——唐·刘禹锡《天论》

上天的本领就是生长万物,人的本领就是能治理万物。

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

——唐·韩愈《原性》

人的本性,是出生后就有的;人的情感,是接触事物后而产生的。

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

——唐·韩愈《原性》

人的思想情感有喜、怒、哀、惧、爱、恶、欲望等七种。

人之性情,莫不由习。

——唐·张九龄《论教皇太子状》

人的性情,无不由习惯形成的。

穷而思达,人之情也;卑而应高,物之理也。

——唐·卢照邻《同崔少监作双槿树赋序》

贫穷而想发达,是人之常情;卑下的响应高上的,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

——唐·王昌龄《见谴至伊水》

罪过全由自己招来,人的本性容易许诺。

嘉木依性植,曲枝亦不生。

——唐·孟郊《赠苏州韦郎中使君》

好的树木依据它的本性栽种,不会长出弯曲的旁枝。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唐·岑参《山房即事》

庭院中的花草树木不知道人已去尽,到了春天仍然发出原先的花来。喻指自然景物按其本性我行我素,不因人的改变而改变。

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

——唐·韦应物《咏玉》

天地间有精美的宝物,最珍贵的宝物一般没有花纹。雕琢为世俗器物,天然的本性会在一时受到破坏。喻指要尊重事物的天然本性。

玉为玉兮石是石,蕴弃深泥终不易。

——唐·许碏《题南蕤招仙观壁上》

玉就是玉,石头就是石头,把它们深埋在土里也不会改变其应有的本性。

物各有所好,违之伤自然。

——唐·萧颍士《答韦司业垂访》

世间万物各有各的本性,违背了就会伤其自然的本性。

鸡飞不得远,岂要生羽翼。

——唐·姚合《寄耿拾遗》

鸡不能远飞,倘若生了羽翼就能远飞吗?喻指天性无法改变。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更是倾城姝。

——宋·苏轼《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

荔枝本来就是美好的,用不着等待杨贵妃来鉴赏。

喜怒哀乐好恶欲,未发于外而存于心,性也;喜怒哀乐好恶欲,发于外而见于行,情也。

——宋·王安石《性情》

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好恶欲的心理,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是人的本性;如果表现出来并有行为,是人的情感。

人之初,性本善。

——宋·王应麟《三字经》

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其实都是善良的。

陶然任元化,慎勿损天真。

——宋·苏舜钦《寒夜十六韵答子履见寄》

要愉快地顺任自然的发展变化,千万不要损害了自己天然质朴的本性。

蛇蝎性灵生便毒,蕙兰根异死犹香。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蛇蝎天生就是有毒之物,蕙兰的根虽枯死仍然还有香味。喻指事物都有天然本性。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元·施耐庵《水浒传》

人情是随着人失势或得势而有所不同,人的脸色往往会随着别人的地位升高或降低而变化的。

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元·武汉臣《玉壶春》

山河很容易改变,人的本性却很难更动。喻指人的本性难改。

紫锦朱粉慢夸妆,要见妖娆有真淑。

——明·吴承恩《题沈青门寄画海棠用东坡定惠院韵》不要过于追求紫锦朱粉的妆扮,要知道真正美好的是心灵本性。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河山的面貌很容易改变,但一个人的天生禀赋却是很难更改的。

木性根土,人性根祖。

——清·袁枚《永昌府龙陵同知金公墓志铭》树木的本性是在土里扎根,而人的本性是以祖宗为根。

性近如一家,习远如千里。

——清·陈确《瞽言》

人的本性相近如同一家,但习惯之差却远如千里。

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易经·乾传》

君子培养增进品德和学业,一定要及时。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诗经·大雅·烝民》

自然界产生了广大民众,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法则;民众遵循常理做事,这是因为民众崇尚这种美德。

德如毛,民鲜克举之。

——《诗经·大雅·烝民》

道德行为如羽毛一样的轻,一般人很少能够做到身体力行。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将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重任,这是十分重大的;要为之奋斗终身,行程是非常遥远的。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仁道难道很远吗?如果我要推行仁道,那么仁道就会到来。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能够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可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论语·公冶长》

缺乏仁道的国家,就像乘小筏子漂浮在大海上。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坚持用道德的信念施行政事,这就好比北极星,它虽然不移动,但众星都环绕着它。喻指道德的力量伟大。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

人可以弘扬道理,而道理是不能弘扬人的。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面临着仁义道德,就连老师也不能谦让。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论语·阳货》

听见路上的流言就到处传播,这是有德行的人必须抛弃的行为。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讲仁德的人,往往会先把困难放在前头,而把收获放在后头,这就叫做有仁德。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

君子追求仁义,小人追求财利。

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

刚强、果决、质朴、有话不轻易说出,具有这四种品德的人就近于仁义之人了。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里仁》

倘若一心一意去实行仁义,是不会有什么坏处的。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君子通晓的是仁义道德,小人通晓的是财货利益。

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尽心上》

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却取为己有,这是不符合道义的。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尽心下》

仁的意思,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两者放到一块儿讲,就是为人的道理。

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

——《孟子·告子下》

道义就像大路一样摆在那里,怎能难于通晓呢?关键在于人不去求索罢了。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生命是我所追求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二者不能同时得到,便舍弃生命而要道义。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孟子·告子上》

仁,是人的本性;义,是人生所要走的正道。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

——《孟子·告子上》

仁是能够胜过不仁的,就像水能够消灭火一样。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孟子·万章上》

凡是不符合道义的东西,一点也不要给予别人,也一点都不要从别人那里索取。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孟子·离娄上》

仁,是人们最应该安守的本分;义,是人们最应该遵循的正道。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

正道就在身边而常常要到远处去寻找,事情本来很容易办到却往往偏从难处做起:人人都爱自己的父母双亲,人人都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无事了。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上》

人只有不做不合乎道义的事情,然后才能做合乎道义的事情。

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

——《荀子·解蔽》

道德观念,体现事物的发展规律并能适应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事物的一部分不足以概括它的全部含义。

利少而义多者为之。

——《荀子·修身》

对于好处少但道义多的事情我们就应该去做。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荀子·子道》

按照道义行事,而不一定要顺从君主的意志;按照真理的原则行事,而不一定顺从父亲的意见。

仁者必敬人。

——《荀子·臣道》

讲求仁德的人必定是尊敬别人的人。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

——《荀子·天论》

上天有其固定的规律,大地有其固定的法则,君子有其固定的行为规范。君子遵循其固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而小人则斤斤计较眼前的功利得失。

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韩非子·观行》

眼睛离开镜子就难以整理面容,做人失去道德准则就难以明辨是非。

倒义,则事之所以败也;逆德,则怨之所以聚也。

——《韩非子·难四》

违反道义,是做事失败的主要原因;倒行逆施,必然积聚怨恨。

精神不乱之谓有德。

——《韩非子·解老》

精神好而不混乱的人,可以称之为有德。

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

——《韩非子·解老》

自以为有德的人其实是无德,不自以为有德的人却是真正的有德。

义,天下之良宝也。

——《墨子·耕柱》

道义,是人世间最为可贵的东西。

万事莫贵于义。

——《墨子·贵义》

人世间万事万物没有比道义更可贵的了。

成功立事,必须于理义,故不理不胜天下,不义不胜人。

——《管子·七法》

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符合道理和正义,因此没有道理就不能取得天下,缺乏正义就不能使人信服。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

——《老子》

道德高尚的人却很谦卑,道德广泛的人却自感不足。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老子》

高尚的行动所应遵循的,只是服从道义。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庄子·齐物论》

只有合乎道义,才能像门轴进入环中那样,能应对无穷无尽的变化。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庄子·齐物论》

道义往往被小有成就所掩盖,真理往往被浮华的辞藻所掩盖。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庄子·知北游》

人世间有道德高尚的人,不用人说;一年四季有分明的节律,不用人谈论。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

——《庄子·骈拇》

当今世上讲求仁德的人,总是愁眉紧锁地忧虑世上的祸患;不讲求仁德的人,总是背逆人性而贪图富贵。

非其义者,不受其禄;无道之世,不践其土。

——《庄子·让王》

对不合乎道义的人,不应该接受他的恩惠;对不合乎道义的社会,不应该踏上它的领土。

罪莫大于无道,怨莫深于伤德。

——《文子》

最大的罪过是不讲道义,最深的哀怨是损伤德行。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尚书·咸有一德》

德没有固定的榜样,只要以善为主就可以成为榜样。

不义而强,其毙甚速。

——《左传·昭公元年》

用不道义的卑劣手段强盛起来,则他灭亡得也快。

德,国家之基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道德,对国家来说是稳定的基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左传·僖公三十年》

依靠他人的力量取得成功,反过来又败坏他人,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是最不明智的。

有德不可敌。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具有高尚的道德将是不可战胜的。

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左传·隐公十一年》

衡量自己的德行修养来决定自己应处的地位,估量自己的力量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义是万事之将。

——战国·鲁·尸佼《尸子》

道义是人世间万事万物的根本。

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谷梁传·僖公十五年》

道德高尚的人影响深远,道德低下的人影响不远。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礼记·中庸》

道德是什么?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行事准则,若可以离开的,也就不是真正的道德了。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礼记·中庸》

仁爱就是爱人,以亲近自己的亲属为第一;道义就是满足大多数人的意愿,以尊崇贤德为第一。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礼记·大学》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财富,则是微不足道的。

义死不避斧钺之诛,义穷不受轩冕之荣。

——汉·刘向《新序·义勇》

为正义而死不逃避斧钺杀身之祸,为正义忍受贫穷不贪恋高官厚禄。

食其食者,不毁其器;荫其树者,不折其枝。

——汉·刘向《新序·杂事》

吃了食物,不应该毁坏盛食物的器皿;乘了荫凉,不应该折断遮阴凉的树枝。

义者轩冕在前,非义弗受;斧钺在后,义死不避。

——汉·刘向《说苑·立节》

正义之士,即使是高官厚禄摆在眼前,却不合道义也决不接受;斧子在后威逼,只要合乎正义,宁死也不逃避。

财不如义高,势不如德尊。

——汉·刘向《说苑·说丛》

钱财、权势都不如道义德行高尚。

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道德高尚的人实行道义,不论别人知道还是不知道他都会坚持做下去。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

——汉·王充《论衡·别通》

德行不高尚的人,不会怀有远大的理想。

妖不胜德,邪不伐正,天之经也。

——汉·王符《潜夫论·巫列》

妖邪不能战胜道德,邪气不能损害正气,这是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

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汉·司马迁《史记·梁孝王世家》

不符合法规的话不要说,不合乎道义的事不要做。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汉·司马迁《史记·日者列传》

道德愈完美就会愈安全,权势愈高愈危险。

不听不义。

——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不要听不符合道义的言谈。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人们舍弃的我则求取,人们想索取的我给予。

大直若诎,道固委蛇。

——汉·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赞》愈直的却好像愈弯曲的,因为道路本来就是曲折的。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倚仗仁德的人必然会昌盛,倚仗暴力的人必然会灭亡。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序》

道德高尚的人不标榜自己有德,这是真正有德;品德低下的人却标榜自己有德,这是真正的无德。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仁爱的法则在于关心他人,不在于为个人谋利;道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而不在于强求于他人。

道无废而不兴,器无毁而不治。

——汉·陆贾《新语·慎微》

旧道德不废弃新道德就不会兴起,旧器物不毁掉新器物则不会产生。

道为智者设,马为御者良,贤为圣者用,辩为智者通,书为晓者传,事为见者明。

——汉·陆贾《新语·术事》

道义是为明智的人设置的,马为会驾驶马车的人卖力,贤才为品德高尚的人服务,辩论多为聪明人所通晓,知识为知书达理的人所传播,事物被有见解的人所明了。

仁不异远,义不辞难。

——汉·班固《汉书·武帝纪》

仁爱的实施不在乎关系的远近,道义的推行即使艰难也要推行。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仁爱与道义,尊敬与和睦,虽然有所不同但却能够相辅相成。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晋·陶渊明《咏贫士》

早晨能伴随着正直与仁义而生,即使傍晚牺牲了,也不感到遗憾。喻指仁义同生命一样可贵。

重义如泰山,轻利如鸿毛。

——晋·傅玄《傅子》

视道义如泰山一样重,视财利如鸿毛一样轻。

君子不以人害人,必以考试为衡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