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古文观止上
45143700000146

第146章 送杨少尹序

送杨少尹序①

韩愈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时公卿设供张②,祖道都门外③,车数百两④。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⑤,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⑥。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⑦。国子司业杨君巨源⑧,方以能《诗》训后进⑨,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⑩。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两?马几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以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

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

然吾闻杨侯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

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注释】①韩愈《送杨少尹序》意在赞颂杨巨源的年老致仕,作者说他的行动上可追踪二疏,而和中世士大夫以做官为终身职业者不可同日而语。在写法上主要是用古人古事和今人今事相比,在映照中生发议论。中间一段一转再转,婀娜摇曳,多采多姿。疏广、受:疏广、疏受,二人名。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南兰陵镇)人,疏受是疏广兄长的儿子,字公子。汉宣帝时,疏广为太子太傅,疏受为太子少傅。《汉书·疏广传》说:二人在职五年,便同时称病要求退休,宣帝皆许之,且“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辞决而去。及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泣。”②供(gòng共)张(zhàng丈):陈设帷帐。张,同“帐”。③祖道,为出行的人祭祀路神,并设宴为之送行称为祖道。都门外:指长安城门外(实为长安东郭门外)。④两(liàng亮):同“辆”⑤汉史:这里指《汉书》。传:记载。⑥图:画。迹:事迹。⑦赫赫:显耀、光明的样子。⑧国子司业:官名,国子监内的副长官,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杨君巨源,杨巨源,字景山,河中(府治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人。能诗。年老乞归故乡,丞相许之,授与河中府少尹之职。本文是作者为送杨巨源归乡写的,故题为《送杨少尹序》。⑨方以能《诗》训后进:唐赵《因话录·商部上》记载,“巨源在元和中,诗韵不为新语,体律务实,功夫颇深。自旦至暮,吟咏不辍。”以高文为诸生所宗。但文中的“诗”似指《诗经》。⑩白:下对上告诉称白,即陈述。丞相:官名,始于战国时,为朝廷百官之长。唐时三省长官相当于丞相。忝(舔舔):谦词,意谓“有愧于”。韩愈写此序时官吏部侍郎(侍即为部内长官之副),故自称“忝在公卿(泛指高级官员)后”。太史氏:指担任史官的人。踪迹:这里指事迹。落莫:冷落。莫,薄。白:一作“署”,一无此字。都:中都。《新唐书。地理志三》:“河中府河东郡,……开元八年置中都,为府;是年罢都,复为州。”中都设大尹、少尹,少尹为大尹的副手。歌诗:诗歌、歌曲。这里指诗篇。劝:勉励。属(zhǔ嘱):跟着,联续。和(hè贺):这里指依照丞相所作诗的格律或内容作诗。中世:中古时期。以官为家:意谓把作官作为终身职业,未想到过离职。始冠:刚刚成年。古代男子年二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鹿鸣》:《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唐时乡试完毕,州县长吏便请中举者和地方上有名望的人以及属僚,设祭宴饮,席间备管弦,歌《鹿鸣》之诗。先人:祖先,包括已死的父亲。杨侯:如说“杨君”。侯是士大夫之间的尊称。不离其乡:不离开他的故乡。法:效法,这里指效法的对象,如说“榜样”。乡先生:古时尊称辞官居乡或在乡任教的老人。没:死。社:土地神,这里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译文】从前疏广、疏受两个人,因为年纪老了,就同时辞掉了官职离开了朝廷。当时公卿们在都城门外设置帷帐,为他俩祭祀路神,设宴送行,来的车子有几百辆。在路上观看的人感动得流出了眼泪,都在谈论他俩的品德如何高尚。《汉书》上已经记载了他俩的事迹,而且后代擅长绘画的人,又把当时的情形画了下来。至今光辉照人,清清楚楚就象发生在前天的事一样。国子司业杨巨源先生,正在用他所精通的《诗经》教育青年,一旦年满七十,也报告丞相要求回到故乡去。世人常说古代的人和现在的人是不能相比的,如今杨巨源和疏广、疏受相比,他们的心志难道不同吗?

说来惭愧,我的官阶也排列在公卿后面,当时遇到有病不能出门。不知杨君离开京城时,在城门外饯行的有多少人?车子有多少辆?马有多少匹?在路边观看的人当中是否也有人赞叹他、知道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呢?而作史官的又能否尽力宣扬他的事迹为他写一篇传,使他能上继二疏之后呢?不会冷落他吧?现在社会上没有擅长绘画的人,而画与不画,本来没有必要计较。但是我听说杨君离去的时候,丞相心里很怜爱他、舍不得他,便报告皇帝让他担任河东府的少尹,没有中断他的俸禄。又写了诗来勉励他。京城里会作诗的人,也跟着和他的诗。又不知道二疏当时离去的时候,有这种事情没有?古人和现在的人相同还是不相同,是不可能知道的。

中古时代的士大夫,把作官当做住家,罢了官就无处可归了。杨君刚刚成年,就在他的家乡中了举,在宴会上唱着《鹿鸣》之诗,然后来到了京城。现在他回到家乡去,指着某棵树说:“这是我的祖先种的,某地的水、某处的土山,是我小时候钓鱼游玩的地方。”乡里的人没有谁不敬重他的,嘱咐子孙们要把杨君不忘故乡作为学习的榜样。古代所说的“乡先生”,那些死后可以把灵位放进土地庙里享受祭祀的人,大概就是这种人吧!大概就是这种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