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论①
苏洵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戎狄②,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③,桓公薨于乱④,五公子争立⑤,其祸蔓延,讫简公⑥,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⑦。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⑧,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⑨,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⑩。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霸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注释】①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初期政治家。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为“仲父”。他辅佐齐桓公进行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改革,使齐国国力大振,成为春秋时期五大强国之一。文章立论新颖,一反历史上通常的见解,不把齐国的富强归功于管仲,而归功于鲍叔牙的荐贤,不把齐国的衰乱归罪于竖刁、易牙、开方,却归罪于管仲临终前没有荐贤自代,旨在强调荐贤任贤对于国家政治的重要作用,卓然高议,发人深思;通篇起伏照应,层层深入,步步紧逼,文笔犀利,论证有力。②桓公: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六八五年至公元前六四三年在位。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戎狄:我国古代西方北方的少数民族的泛称。③竖刁、易牙、开方:齐桓公宠幸的近臣。竖刁,相传他为了进入齐内宫而自阉。易牙,很善于阿谀迎逢,据说他曾烹其子为羹以献桓公。开方,本卫国公子,后离国弃亲事桓公。管仲死后,他们三人共同掌权。桓公死,他们滥杀大臣,拥立公子无亏为国君,由此引起齐国内乱。④薨(hōng烘):周代,诸侯死曰薨。⑤五公子:指公子武孟、元、潘、商人、雍。⑥讫:同“迄”,至。简公:齐简公,名壬,公元前四八四年至公元前四八一年在位。由桓公至简公,共历十世,一百六十余年。⑦鲍叔:即鲍叔牙,春秋时齐国的大夫,少时与管仲友善,襄公死,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立,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各为其主。公子小白立,是为桓公,桓公委以国事,鲍叔牙辞谢,并向桓公荐举管仲。桓公用管仲,齐国从此日益富强。⑧顾:转折词,犹“但是”、“可是”。⑨舜:传说中上古部落联盟的领袖。四凶:指共工、兜、鲧、三苗,尧时四个部落的首领,贪残凶暴,尧未能去,舜佐尧,流放四凶。事见《史记·五帝本纪》。⑩仲尼:孔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少正卯:春秋末期鲁国大夫。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任鲁国司寇行摄相事时,以乱政的罪名杀死少正卯。事见《史记·孔子世家》。非人情:犹言违背人情,指竖刁的自阉,易牙的烹子,开方的背国弃亲等违背人情的行为而言。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声,音乐歌舞;色,女色。“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不过是夸张桓公沉溺于声色的程度之深。弹冠相庆:弹冠,整洁其冠,喻将出来做官。《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吉字子阳,故称)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意谓二人友善,志趣相同,王吉做官,贡禹也准备出仕。这里以“弹冠相庆”比喻因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后遂用为成语,并多作贬义。絷(zhí执):束缚。五霸:按最通行的说法,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因他们于春秋时期曾先后称霸诸侯,故史称五霸。桓:即齐桓公。文:指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公元前六三六年至公元前六二八年在位,继齐桓公称霸于诸侯。灵公:晋灵公,文公之孙,襄公之子,公元前六二○年至公元前六O七年在位。性残暴,尝从台上执丸弹人,观其避丸以取乐,民不附,终被刺杀。孝公:齐孝公,齐桓公之子,名昭,公元前六四二年至公元前六三三年在位。桓公生前,立昭为太子。桓公死,竖刁等拥立无亏,宋襄公率诸侯兵伐齐,齐人恐,杀无亏,昭终于夺得了王位。死后谥孝。仲之书:指《管子》。相传为管仲所撰,实系后人托名于他的著作。苏洵也认为系伪托,所以下文说“其书诞谩不足信也”。诞谩,荒诞。宾胥无:齐国大夫,齐桓公时贤臣。逆知:料知。史鰌(qīu秋):字子鱼,又称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弥子瑕:春秋时卫国下大夫,因貌美,又善于奉承,深受卫灵公的宠爱。蘧(qú渠)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卫灵公时贤臣。卫灵公不用蘧伯玉而用弥子瑕,史鰌累谏,不听。史将死,令其子;“吾生不能正君,死无以成礼。我死,汝(你)置尸牖(yǒu有)下。”灵公来吊丧,感到很奇怪,问何故,其子以告。灵公醒悟,于是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事见《孔子家语》。萧何:沛县(今江苏沛县)人,曾为沛县吏,后从刘邦起兵反秦,在汉朝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高祖、惠帝二朝。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萧何病,惠帝亲往看视,因问何人可代他为相,萧何推荐了曹参。事见《史记·肖相国世家》。曹参:沛县人,曾为沛县狱吏,后随刘邦起兵反秦,屡立战功,汉朝建立,封平阳候。继萧何为汉惠帝丞相,恪守萧何成法,史有“萧规曹随”之称,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卒。
【译文】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抵御外族的侵犯,从他辅政到死,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得到任用,齐桓公死在乱中,他的五个儿子为夺得王位而互相争斗,这场内乱给国家带来的祸患延续不断,直到齐简公,齐国没有一年安宁过。
事业的成功,不是成功在成功的那一天,必有它成功的原由;祸乱的发生,不是发生在发生的那一天,也必有它发生的先兆。所以,齐国的强盛,我不说是管仲的功劳,却说是鲍叔牙的功劳。等到齐国大乱,我不说是竖刁、易牙、开方的罪过,却说是管仲的过错。这是什么道理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他们固然是扰乱国家的罪人,可是任用他们的却是桓公。有了舜,然后才知道放逐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除掉少正卯。同舜和仲尼相比,齐桓公又是个怎样的人呢?可是使桓公得以任用那三人的,却是管仲。管仲生病时,桓公问谁可接替他为相。在这个时候,我料想管仲会荐举天下的贤人来对答,可他只不过说,竖刁、易牙、开方三人违背人情,不可亲近罢了。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真能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与桓公相处多年了,也该知道桓公的为人吧?桓公整日沉溺于声色,要不是这三个人就不能满足他的欲望。他当初之所以不用他们,只是因为有管仲在。要是一旦没有了管仲,这三个人就可以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临死时说的话,可以束缚住桓公的手脚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个人,却怕没有管仲。有管仲,那三人,不过是三个平常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天下难道还少象他们一类的人吗?即使桓公碰巧听从了管仲的意见,杀死这三个人,可是还有许多这一类的人,管仲能够全部除掉吗?唉!管仲可算是不知根本的入了。趁着桓公问自己的机会,荐举天下的贤人来接替自己,那么,管仲虽然死去,但齐国不能说没有了管仲。这三个人有什么可怕的?这就不用说啦。
五霸中没有谁能胜过齐桓公、晋文公。文公的才能,比不上桓公,他的臣子又都赶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厚。
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做诸侯的盟主一百多年。这是什么原因呢?晋国的君主虽说不贤明,可是还有老练可靠的臣子在。桓公死后,齐国一下子衰败得那么惨,这没有什么疑惑不解的,齐国只靠着管仲一人,可是管仲却死去了。
天下不会没有贤人,恐怕只是有贤臣而没有圣君。桓公在世时,却说天下不再有象管仲这样的人,我是不相信的。《管子》上记载,管仲临死时,曾评议鲍叔牙和宾胥无的为人,并举出他们各入的短处。这就是说他心里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付以国家的重任,而又预料到自己快要死了。这部书荒诞,是不足以相信的。我看那史NF,因为生前不能进荐蘧伯玉,斥退弥子瑕,所以有死后对国君的规谏;萧何将死,荐举曹参来接替自己。大臣为国家操心,本来就应该这样。国家常常因一人而兴旺,也因一人而衰亡。贤人不哀伤自己的死,却忧虑国家的衰亡,所以必定要再找到贤人来接替自己,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管仲怎么能就这样死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