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党建工作综合知识
45172400000004

第4章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当明确: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领导仍然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一、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

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明,许多革命先驱,许多政党和政治派别,都没有找到国家振兴和民族解放的出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为了摆脱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先后进行了种种尝试,包括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戊戌维新以及义和团运动等,但都失败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指引中国人民找到了国家和民族振兴的正确道路,并且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团结和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在不长的时间里,党就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顺利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巩固了人民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随后,党又领导全国人民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来,尽管我们走过弯路,有过失误,但是党和全国人民一道,经受了挫折的考验,克服了重重困难,仍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建国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开辟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过二十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1992年到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2.1%,既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又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避免了大起大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粮食等农产品稳定增长。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钢铁、能源等基础工业迅速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199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由1991年的第十位上升到第七位,在发展中国家位次上升到第一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显着提高。1996年,城乡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分别比1991年增长41.5%和28.8%。

总之,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在中国,从来没有哪一个政治组织像我们党这样集中了那么多先进分子,组织得那么严密,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同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前进中善于总结经验,郑重对待自己的失误,以形成并坚持正确的理论和路线。中国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就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夺取政权需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样必须有党的领导。因为,党的领导本来就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必有之义,二者不能分开。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包括在革命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需要党的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坚持党的领导是其内在要求和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111页)这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譬如,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鼓励先进,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努力使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等等。总之,我们的目标,是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中国充分体现出来。显然,这些都是党的纲领、政治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历史经验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顺利实现党提出的战略目标,始终保持我国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顺利前进。

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投身到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来,不断取得新的胜利。一方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是群众自己的事业,必须最广泛地动员他们参加,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他们最有力的支持。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通过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通过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人民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一句话,党植根于群众,要把人民群众动员、组织起来,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办到。另一方面,要看到改革是一场规模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既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又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它要解决的问题极其复杂,又直接触及各方面的利益。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里进行改革,其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这就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作为改革的设计者和领导者,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协调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取得改革的成功。这个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事实上,也正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路线,按照我国的国情,提出了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并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坚定不移地贯彻实行,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二十年的改革实践充分证明:党对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作用,是任何其他组织和团体都不能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