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过高原
45185000000015

第15章 散文卷(14)

大潮涌到了我们等待的地方,涛声震耳欲聋。在靠岸的地方,潮水汹涌地扑向江堤,又被大堤挡了回去,溅起的水花足有四五米高。大潮拉成一道笔直的潮线,从侧面看,好像有人推着一个巨大的水碌碡往前滚。人们纷纷拿出照相机拍照,争先恐后地在大潮滚过的地方拍摄,可是那大潮哪里是人能追得上的?

大潮过去后,江水还在倒流,整个大江沉渣泛起,可谓翻江倒海。好长时间后,江水才恢复平静。这就是我看到的钱塘江大潮。

我看周庄

这几年,周庄的名气可谓越来越大了。凡是到上海、苏州去的人,都以一睹周庄为快。都想看一看绿水环绕、娴静安谧的水乡古镇。去过周庄的人都感到诧异,在喧嚣熙攘、热闹拥挤的大都市旁,竟有这么一个幽谧安详、俊秀美丽、古香古色、民风淳朴的所在,可以一扫你胸中的郁闷与浮躁。更重要的是周庄保存下来的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可以引发你的幽幽思情,将你带人一种遐想的沉思中。

古镇周庄坐落在风光旖旎、水色潋滟的江南水乡,四周被澄湖、白蚬湖、淀山湖和南湖环抱,不折不扣的江南水乡。在去周庄的路上,到处可见清波绿水,湖光粼粼。南北市河、后港河、油车漾河、中市河呈井字形将古镇分割形成了八条长街,有些街道实际上就是水道。

周庄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水乡古镇。明、清和民国时期的院第古宅保留下来的有近百座,砖雕门楼有六十余座,货真价实的江南古镇。雕梁画栋,飞檐画壁,过街骑楼,依水墙门,浓郁的古风给人恍若隔世的感觉。穿行在安谧的古巷水街,宛若走进了人间仙境。

周庄在历史上的发展应该说得益于江南巨富沈万三。沈万三可以说是一个既有经济头脑又思想非常解放的大商人,周庄天然的水道在他眼里是致富的绝好条件。他巧妙地利用白蚬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接浏河的优势,干起了大买卖、大贸易,他自己富甲天下,也使周庄变成了粮食、丝绸、刺绣、竹器、脚炉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周庄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商业的活跃又带来了旅社、客店、饭庄的繁荣,因而就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值得品味的古建筑。

周庄的美首先在古宅第建筑。具有代表性的是沈厅、张厅、叶楚伧故居、迷楼等。

沈厅就是沈万三后裔所建的七进五门楼的宅院,大小房屋一百多间,中轴线长100多米,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沈厅由三部分组成:前部是停靠船只的地方,有水墙门、河阜;中部为办公、会客、办理婚丧嫁娶之地,有墙门楼、茶厅、正厅;后部是生活区,有大堂楼、小堂楼、后厅楼。沈厅规模宏大,百余间房舍互相连接,遂成庞大的走马楼群。特别是正厅松茂堂气宇宏伟,占地170平方米,砖雕木刻,栩栩如生。厅内梁柱上刻的蟒龙、麒麟、飞鹤、舞凤,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正厅的砖雕门楼是五个门楼中最壮观的一个,覆砖飞檐,习角高翘。其中一块砖板上刻有近、中、远三景,构图之精巧,刻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张厅为明代建筑,系明中山王徐达之弟徐逵后裔所建。张厅的主要特点是“桥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对我们这些北方来的人来说,真是不可思议。穿家而过的小船,飘飘忽忽,轻轻盈盈,小船在家中慢慢荡过,确实妙趣横生。

国民党元老叶楚伧的故居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匾额和楹联。其中于右任先生手书的“青鞋布袜寒哉儒,内含劲气雄万夫”,充分说明了叶先生追随中山先生革命,挥动如椽之笔抨击军阀、唤起民众的精神。

周庄美的另一个特色是石桥,在纵横交错的河网上,星罗棋布的石桥随处可见,有名的就有双桥、富安桥、福洪桥等。名扬天下的双桥由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组成。水连着水,桥连着桥。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圆一方,很像古时候的钥匙,所以又称“钥匙桥”。站在双桥上,俯看交汇而来的银子浜和南北市河,碧水悠悠,小船摇摇,藤蔓轻拂,清波哗哗,石桥无语……真是奏响了一首江南小曲啊!我国青年画家陈逸飞曾以一幅油画《故乡的回忆》蜚声海内外。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将《故乡的回忆》重金买下,访问中国时回送给了中国。后来这幅油画又上了联合国协会的首日封,双桥从此走向了世界。

第三个令人难忘的就是周庄的水了。周庄是水的世界,不要说环抱周庄的湖泊了,镇子内都到处皆水,周庄的街道实际上大多是水巷,历史上人们出行大都乘船,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家家有船,嵌在水巷墙上的缆船石都是一种景色,每隔十来米就有一块,形态各异,造型生动,有的球成奇兽,有的雕成怪禽,几乎每一个都是一件艺术品,可见在周庄水和船的重要。在鳞次栉比的楼台屋舍中,清清碧水彩带一般飘来飘去,闪烁着碎银子一般的波光。小船在水面上轻轻地划过,带起花朵般的波纹。江南的雨本来就多,霏霏细雨飘来的时候,河面上就笼罩着一层轻烟一样的雾霭,楼台、瓦屋、石桥、流水、小桥都藏匿在雨雾中,时隐时现,朦朦胧胧,若有若无,真是一幅水彩画啊。划船女一边划船一边轻唱着江南小调,声音随着桨橹起伏,使你不知道是到了人间还是天上。

周庄人文荟萃,历史上出过很多名人。除了沈万三、叶楚伧外,西晋文学家张翰、北宋周迪功郎都是周庄人。大诗人刘禹锡也寓居过周庄。

周庄的商业气氛很浓,历史上有沈万三等大商贾,周庄人有经商的传统,改革开放后得以发扬光大。如今家家经商,户户门店。各种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周庄特产很多,单说食吧,有蚬江水鲜鲈鱼、白蚬子、银鱼、插虾,有万三蹄、三味圆、万三糕、童子黄瓜、十月白酒等,每一样都有来历,每一样都有特点。

周庄是淀山湖畔的一块碧玉,其美色美景和历史陈迹不是一时半时能说清楚的。周庄给人的感受也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仅用文字很难表达,最好是你亲自去看一看。周庄的交通非常方便,上海、苏州都可当日往返。

嘉陵江源头

从宝鸡市往南望去,巍峨挺拔的秦岭横亘千里。南行33公里,便是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嘉陵江源头风景区。

站在重庆朝天门码头,看到滚滚而下的嘉陵江汇入长江巨流,滔声震天,汹涌澎湃。没想到那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的江水是从这里出发的。2001年中秋节那天,我乘车路过源头风景区,便到那里看了个究竟。

汽车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向秦岭山顶爬去,山顶石界碑也就是源头风景区的大门。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南北水系的分水岭。我就亲眼看见一条朝北流的小河叫清姜河,是流入渭河的。而一条往南去的小河,无疑就是嘉陵江的“起跑江”了。

源头一带的植被覆盖率达94%,满山遍野葱郁苍茫。听人介绍说,这里的植物有1000多种。黄河中上游地区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相传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就曾在天台山一带教民稼穑。

这里的乔木以冷杉、油松为主,一株株亭亭玉立;灌木多是野蔷薇、野玫瑰,簇簇都姹紫嫣红;至于遍地都是的草类,就多得叫不上名字了。总之,站在源头景区,随你举目四望,到处都是葱郁翠绿。最引人注目的是这里的冷杉,身姿修长、俏丽,棵棵都长得非常笔直,树身很高却绝少分杈,给人以一种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的感觉。据说,冷杉木质优良,不变形,不裂纹,是极好的用材木。

沿风景区大门东行四五公里,便是有名的和尚塬古战场。在崇山峻岭的秦岭顶部,竟有一大块坦荡如砥的所在。史料记载,绍兴元年,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兄弟曾在此大破金兵。将士血沃芳草,数千年来和尚塬只长草,不长树。

再往前行四五公里,便到了源头度假村所在地嘉陵谷。首先跃人眼帘的是一座座红顶小木屋,小巧玲珑,古朴典雅,掩映在苍松翠木之中。嘉陵江源头的石碑就立在这里。河水在木屋南边的松林间轻轻流过,清澈见底,欢快明丽,像一曲轻松的小夜曲,清清爽爽。再往前行,便是五里梁了,这里的海拔已达2600多米,是景区的最高点。站在梁上,仰观天不盈尺,俯瞰涧不见底。千山万仞似骏马奔腾。

从景区中心,逆嘉陵江水上约十公里,夫子岭下草坪如茵,灌丛茂密,一股琼浆玉液从鹅卵石中溢出。这股小溪从此地出发,千回百绕,千难万险,一路欢歌,吸纳百川,越流越大,融西汉水,收白龙江,浩浩荡荡,滚滚而去,越陕川两省,行程1119公里,汇入长江。浩浩的江水就是这样出发的啊。那挽起高山大海、涛声回荡天外的长江,它的一条重要支流的源头是一条涓涓细流,小得让人心疼,小得让人怜爱。

嘉陵江,你是一条耐人寻味的江。

走进西递

在郁郁葱葱、连绵起伏的黄山西南麓,东出黟县县城9公里,隐隐青山、悠悠绿水中坐落着一个古朴典雅、神秘奇特的村庄,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名字——西递。

西递原名西川,又称西溪,缘于村里三条溪水往西流,后因村旁设过“铺递所”,故改名西递。

西递是镶嵌在皖南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寻找中国古代和现代史的衔接点”。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居,秀丽的风光,淳朴的民风越来越引起世界的重视,前不久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走近西递,第一感觉是“船形布局依山傍水,三条小溪东往西流”。西递村占地16公顷之多。现存的明清故居就有124幢,整个村子外形酷似一条古船。西递胡氏祖先十分讲究风水,选村址时就因西递“东水西流,其地大吉”才被选中。在建村的过程中又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将村形仿古船布局,以取顺天意、求大顺。

西递属皖南丘陵地区,这里山清水秀,四周峰峦叠嶂,清流潺潺。三条小溪自东而西穿村而过,给人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感受。我们去的时候,正是皖南油菜花开的季节,环村一片芬芳,蜂飞蝶舞,西递就像在画中一样。

西递二景是“大街小巷深幽宁静,青石铺路曲径弯弓”。西递村为长方形古船形状,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村中有正街、横路街和后边溪三条主街及99条巷子,全部用青石板铺就。溪水在石砌的河床上流过,小溪两旁的高墙深院,隔溪对峙,更显得西递街巷静深,曲径通幽,弯弯曲曲的街巷宛如迷宫,如果没有人导游,你一定晕头转向。

西递三景是“粉墙青瓦鳞次栉比,飞檐翘角突兀多姿”,“徽派建筑古朴典雅,砖木石雕琳琅满目”,“明清故居富丽堂皇,雕梁画栋飞彩描金”。西递现存的明清民居,大都建造得非常精致,基本单位为三开间,内天井。中间厅堂,两侧厢房。西递民居都是在这种“一颗印”的基础上建的,或纵或横,组合成多处单元。二进、三进、四合、五间,并派生出厨房、绣房、书房等。人口处设有集通风、采光、降温功能为一体的内天井。家家独成系统,又联袂成一大片极富特色的建筑群。天井旁建门斗、耳房、回廊。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廊房三间之分。另有四合式屋,厅中开有天井、四间厢房,上下左右均对峙。外型制式都是马头墙,基本封闭,窗户少而精巧,用黟县特产青石雕刻成各种图案,或花卉或飞禽走兽。大门多用青石柱做门框,上部用砖雕装饰门罩,刻花鸟草鱼人物戏文以示吉祥。室内厢门、槛板、花床、桌椅、台案、梳妆台则用木雕。(上述石雕、砖雕、木雕便是黟县三雕)房屋顶部一般砌封火墙。高低有致,端部做成马头状,所以又称马头墙。

西递的四景是“庭院园林景色如画,漏窗盆景锦上添花”。西递大户人家都建有庭院,小巧玲珠,配置灵活,布局精巧。或假山或鱼池或盆景或花卉或名木,应有尽有,结构别致。有一个庭院由三个小院组成,称之为前园、里园、后园。园与园之间的隔墙有砖砌漏窗,互相可视,真是妙不可述。

西递五景是“题额眉刻多姿绚丽,楹联书画浓郁芳香”。走进西递,就走进了楹联的文化长廊。林林总总,琳琅满目。这些楹联大部分刻在门的两侧,以竹木为面。各种字体都有,以行、草多见。内容丰富,往往使你沉思良久,无言以对。有一幅“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让人思绪寥廓;有一幅曰“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使人感慨颇多,并且那辛苦的“辛”多了一横,多少的“多”又少了一点,很值得回味。

谒蔡文姬墓

在陕西省蓝田县三里镇蔡王庄,坐落着我国东汉末年杰出的文学家蔡文姬的墓。

穿过蔡王庄绿油油的田畴,远远地就能看见一座小巧玲珑的建筑,比起兵马俑的车水马龙和乾陵、昭陵等帝王陵墓的熙熙攘攘,这里真是太孤独太寂寞了,也太破旧没落了。门牌上的油漆斑斑驳驳,庭院里收拾得也不太整齐。走进二道门,就能看见蔡文姬的坟冢。墓前立着十八位当代书法家联袂书写的《胡笳十八拍》石刻,每人一拍。墓堆上绿草萋萋,墓顶长着的两棵不知名的小树。

十七岁那年,在兰州打工,我从一个劳动改造的大学生口中,第一次听说了蔡文姬和《胡笳十八拍》,我深深地被诗中表达的悲伤哀绝和凄苦忧痛所感动,真是灵魂深处发出的绝唱啊,世界上竟有这样悲切动人的文字,从此我牢牢地记住了蔡文姬的名字。为什么历史上才华横溢的女文学家大都命运多舛?蔡文姬、李清照……这个疑问长久地萦绕在我的脑际。

蔡文姬,名琰,河南杞县人,约生于东汉灵帝熹平六年(177),卒年无考。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爱国女诗人,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坎坷。幼年丧母,父亲将她拉扯成人。文姬的父亲是东汉时期的着名学者蔡邕。早年蔡邕获罪被流放南方,颠沛无定,文姬无法上学,只好在漂泊中读父亲的诗文,她竟将父亲的文章滚瓜烂熟地背会了数百篇。文姬在音律方面有特别的天赋。四岁时蔡邕弹琴弄断了一根弦,文姬看都没看就说是第二根。蔡邕感到奇怪,又故意弄断了一根,文姬又准确地说是第四根,可见她超人的辨音能力。文姬爱学善思,加之家学渊源,所以她在文学、音律、书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史书说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

少女时,文姬由父亲做主嫁给了卫中道,不幸丈夫很快病故。文姬只好回到娘家,不久父亲又身陷囹圄丧命黄泉,接踵而来的打击使文姬陷人凄惨的境地,更可怕的是兵荒马乱中文姬被南匈奴掳去,后来又成了左贤王妃,并在南匈奴生了一双儿女,远离祖国十二年。

公元207年前后,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基本统一北方。他想起了自己的挚友蔡邕的女儿,派人以千金赎回。就要回到祖国了,文姬欣喜若狂,可她又不能带自己的儿女回去,肝肠寸断。想起自己悲惨的一生,想到母子离别的哀伤,想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和人民的苦难,文姬写下了脍灸人口的《胡笳十八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