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过高原
45185000000003

第3章 散文卷(2)

原来,《遭遇激情》是陕西卫视新近推出的一个专栏,专门讲些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本期的故事名称是“光明使者”。

1998年,第四军医大学派出眼科医疗队赴西藏实施“光明工程”,帮助那些陷于黑暗的藏族同胞恢复光明。按原计划要在8月初到达工布江达县。不巧,工布江达一带遇到了百年未遇的大洪水,尼洋曲、拉萨河等河流暴涨,山洪暴发,冲毁了很多桥梁、公路。西藏的路本来就艰辛异常,暴雨山洪更使这种艰辛雪上加霜。这时候上路,随时有车毁人亡的可能,但考虑到工布江达县100多名失明者望眼欲穿,医疗队毅然冒险东进。从拉萨到工布江达本来只有5个小时的路程,这一次他们竟走了19个小时,而且好几次都是死里逃生。最危险的一次是最后一辆车刚过去,一块比汽车还大的巨石掉了下来,险些砸到汽车尾部。巨石砸进尼洋曲,溅起几十米高的水柱。医疗队大都是些纤纤女子,在这些纤纤女子舍生忘死精神的感召下,藏族司机冒着生命危险将汽车从40度的斜坡上开了过去。

四医大医疗队在工布江达期间,共治好了100多名眼疾患者。一位叫贡桑的藏家姑娘,自幼双目失明。医疗队使她看见了绚丽多彩的世界,看见了自己慈祥的阿爸阿妈,看见了她山清水秀的家乡。几年后,陕西卫视去采访贡桑时,美丽善良的贡桑骑着骏马飞奔而来……

陕西卫视将贡桑也请到了演播现场和医疗队见面,憨厚的贡桑代表家乡100多名恢复光明的藏族同胞深深地鞠躬,将一条条哈达献给给了她一双明丽漂亮眼睛的恩人。她通过翻译,再三向金珠玛米表示感谢,说那些看见了世界的老阿爸、老阿妈每天都为金珠玛米祈祷,祝他们扎西德勒。

医疗队的几位医生、护士也讲了话,讲的大体上都是一个意思:那次赴藏工作,留给他们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给了他们终生享受不尽的幸福感。每当想起离开工布江达时藏族人民依依不舍送别的深情,他们都不禁泪流满面,觉得今后的生活旅途中,再大的困难都不叫困难了。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还有什么幸福,能超过被这么多人深情地怀念呢?想想某些给人治病收红包的医生,真是丢了西瓜拣了芝麻啊。

四军医大医疗队不愧是从文成公主当年出发的地方走向西藏的医疗队,无愧于“光明使者”的称号。陕西卫视不愧为文化大省的电视台,竟能拍出如此毫不做作,摄人心魄,令人遭遇激情的电视片……

聆听神山圣湖

1999年的深秋,在离人类迈入下一个千年不足百天的一个深夜,我正在看一本叫《昤听西藏》的书。高原古城的秋夜是那么静谧而安详,空旷而幽深。远处,偶尔驰过的火车的汽笛声是那么悠远、苍凉。使我不由再看了一眼书名:《聆听西藏》。

那些孤悬西藏特别是写阿里的作家——扎西达娃、马丽华、余纯顺、田文、龚巧明……以历尽苦难矢志不渝的痴心,昂首天外笑傲江湖的气概,一头闯进阿里,扑向神山圣湖,用饱蘸了自己全部膜拜、情感、至爱、神往的笔,挥尽自己乃至生命的力量,向我们讲述了神山圣湖……

我曾看过探险家余纯顺拍的一张照片:近处是辽阔的草原,远处是耸立着的大雪山,草原和雪山上面是飘拂着白云的湛蓝天空,无际无垠,一尘不染。白雪皑皑,碧草萋萋。风吹草低,牛羊悠悠。天地相融,神秘幽静。尽管是那样精美绝伦,但我也无法把它和神山圣湖联系起来。

看了《昤听西藏》,“聆听”了神山圣湖,我才真正感知了那片神奇的土地,感悟了神秘莫测的藏传佛教,看清了狂风般卷过的骏马,彩云般飘出的歌……

哦!阿里高原,神山冈仁波齐就是屹立在你的身躯上吗?圣湖玛旁雍错就是镶嵌在你的胸膛上吗?多少年了,这句话长久地萦绕在我的脑际,但是我怎么也想像不出来怎么样的山才叫“冰清玉洁,一如圣女”“洁白晶莹雄踞群峦”。山怎么会“外形如水晶钻石,有八瓣莲花状的群峰护绕”。怎样的湖才算清澈透亮如宝石静卧,永恒不败犹如碧玉。怎样的山和湖才能成为茫茫荒原上孤独的朝圣者心中耀眼的明灯,成为万千佛教徒皈依的精神故园。怎样的山水才能使信徒历尽数载,千难万险千转百回,一步一扑倒一步一祈分地朝你爬来,倾家荡产也无怨无悔?怎样的山水才值得游客惊如触电,抬头仰望,目不转睛,令人长跪不起泪流满面?怎样的湖光山色才属于不可替代,摄人心魄,属于你只要瞥过一眼就今生今世再也忘不掉的那一种。

哦!神山圣湖,今天我终于聆听了你。你的玉洁冰清,庄严凝重,深奥莫测造就了多少“大修炼者”,赶走了多少委琐,荡涤了多少污浊,洗尽了多少卑劣,融化了多少狭隘,嘲弄了多少功利,包容了多少敝小,压碎了多少浅薄……只要是真正去过阿里,真正亲眼看见过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并且真正看懂读懂了神山圣湖的人,一定会从无知走向充实,从浮躁转为平和,从狭隘渐人宽厚。就会感悟到人生的渺小与短暂,就会从广阔的意义上珍惜生命的来之不易,就会感到鸡鸣狗盗之徒为蝇头小利不择手段是多么滑稽可笑可怜可恶。

我知道,今生今世甚至来生来世,我恐怕都很难抑或不能亲眼看见神山圣湖了。但是,今夜,我用通宵的时间聆听到了。

理想的火焰

在圣城拉萨的烈士陵园,长眠着以《再见了,桦林》驰名中国文坛的江南才女龚巧明。

我看过两幅友人拍的照片,一张上面芳草萋萋,雪山皑皑,白云悠悠,蓝天碧碧,龚巧明的小小墓碑隐没在一片碑林中,显得那么寂寞而孤独……另一张是龚巧明的照片,文静而漂亮,高雅而洒脱,难怪有人说她如百合花一般。

报上介绍说:龚巧明,女,1948年生于南京,祖籍湘潭,1982年毕业于川大中文系,后任《西藏文学》编辑,着有作品多篇,1985年9月在藏东下乡途中不幸遇难,年仅37岁。

但我怎么也想像不出那辆汽车掉入尼洋河之后,如百合花一样的龚巧明怎么会沉着而自信地划着水,一边向同时遇险的人喊:“往这边游……”多少年了,她划水的动作飞天壁画般的镶嵌在我的脑际,并且无数次地浮现,仿佛我当时亲临其境一样。在生与死的最后关头,才华横溢的龚巧明绝无半点的惊恐与慌张,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向世界展现了她沉着自信的高贵修养。

我至今未读过《再见了,桦林》,但我看过龚巧明的另一篇作品《那雪,像白色的火焰》,通过力透纸背的文字,不难看出她对那片高原厚土的神往与痴情;不难看出她身上熠熠生辉的理想光芒;不难看出她对祖国山河的无限挚爱和对自己生命历程的深邃思考。

哦,西藏!美轮美奂、无与伦比的雪域高原,正是你雄伟的山脉、湍急的河流、广袤的冰川、茂密的森林、碧绿的湖泊、晶莹的雪峰、如梦如幻的牛羊、神秘莫测的藏传佛教,征服了这个出类拔萃的南国才女,使她高举着理想的旗帜,扑向西藏,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向我们描绘了那一片神奇的土地。

龚巧明曾经说过:“理想,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当她决定去西藏工作时,有一百个人劝她不要去?当她决定搭车进藏时,有五十个人劝她不要搭车,人们善意而又耸人听闻地渲染艰苦,可谁又知道,龚巧明所追求的,正是苦的所在啊!

理想,是一个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魂牵梦绕的西藏情结,就是龚巧明理想火花的闪烁。只有一个被理想的光辉照耀的人,才能笑傲江湖昂首天界,才能面对死亡处变不惊。英国有一位学者说,中国有一个理想主义者,就有一千个务实主义者。然而,中国毕竟有龚巧明这样的人存在。

西藏的山河,因为埋葬着孔繁森们的忠魂而悲壮;西藏的生活,因为闪烁着龚巧明们的理想而生动……

被人相信是一种幸福

好多年以前,听老师讲过一个故事,讲的是一艘货轮正在烟波浩渺的大西洋上行驶,一个在船上搞勤杂的黑人孩子不慎掉进了波涛滚滚的大西洋,孩子大喊救命,无奈风大浪急,船上的人谁也没听见,他眼睁睁地看着货轮拖着白色的浪花越来越远。

求生的本能使那孩子在冰冷的海里拼命地游啊游,他用全身的力气使头伸出水面,睁大眼睛盯着货轮远去的方向。船越来越远,船身越来越小,到后来,什么都看不见了,只剩下了一望无际的汪洋。孩子的力气也快用完了,实在游不动了,他觉得自己就要沉下去了。“放弃吧!”他对自己说。这时候,他想起了老船长那张慈祥的脸和友善的眼睛。“不,船长知道我掉进水里后,一定会来救我的!”想到这里,孩子鼓足勇气用生命的最后力量又朝前游去……

船长终于发现那黑人孩子失踪了,当他断定孩子是掉进海里后,下令返航回去寻找。有人劝道:“这么长时间了,就是没有被淹死,也让鲨鱼吃了……”船长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回去找。有人说:“为了一个黑奴孩子,值得吗?”船长大喝一声:“住嘴!”

终于,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后一刻货轮赶到了,救起了孩子。

当孩子苏醒后,跪在地上感谢船长的救命之恩时,船长扶起孩子问道:“孩子!你怎么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孩子答道:“我知道您会来救我的,一定会!”“你怎么知道我一定会来救你?”“因为您是那样的人!”

听到这里,白发苍苍的老船长热泪长流:“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那一刻的犹豫而耻辱!”

当初听这个故事时,因为涉世不深,没有特别的感触,前几天从报上看到包工头见死不救,不付医疗费,眼睁睁地看着受伤的农民工陷入绝境时,这段故事一下子清晰地映在我的脑际。

再“卑贱”的人也是人,再“卑贱”的人也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任何一个貌似“卑贱”的人的心也像大海,也会有感情的波涛汹涌和思维的浪花澎湃,再“卑贱”的人灵魂上所经历的波澜也不亚于那些名垂千古的人。何况,人本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谓的高低贵贱是人为强加的。一个人能被他人相信是一种幸福,他人在危难的时候能想起你,相信你能给以援救更是一种幸福。能让人体会到你思想中没有高低贵贱的界限更是一种太幸福。一个黑人孩子的相信是对船长灵魂的洗礼,能认识到自己在那一刻的犹豫是一种可耻正是船长的灵魂经过洗礼更加走向完善的体现。船长,我不知道你的名字,也不知道那孩子的名字,我知道你们告别人世已经几百年了,每当我看到我们的生活中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儿”也把部下看成贱民,动不动就大声呵斥,居高临下横加指责时,就不由西望云天。透过千山万水我仿佛看见了波澜壮阔的大西洋,看见了您慈祥的笑脸和友善的眼睛……

朝圣的路

一群孤独的朝圣者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一步一遥望一步一叩首地朝前爬去,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那么寂寞而苍凉。当他们伏下去的时候,那晶莹的汗水就滴在绿色的草尖上,闪耀着坚韧与不屈的光芒,闪射着朝圣者理想与憧憬的光辉;当他抬起头来的时候,高原无遮无拦的太阳就抚摸他深思的目光,他感动于向往与执着的力量。当棉纱般的白云在阳光下慢慢舒卷的时候,他们就觉得再没有什么比用这种方式向这美丽的草原献上他们的热爱更幸福了。热情奔放的牧羊女将鞭子轻轻地朝天边挥动,羊群以合唱为他们伴奏。看着这五体投地含有自虐性质的苦行,有多少人被感动得目不转睛热泪盈眶,恨不得自己也去用这方式拥抱生命的大彻大悟。

这就是朝圣,世界上再没有别的民族,别的宗教,别的地区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虔诚,只有青藏高原,神奇无比的雪域圣地,只有藏传佛教,深奥莫测的藏传佛教才能有这种磕等身头朝圣的方式。藏传佛教的信徒认为非如此不能表达最深切最虔诚的情感与祈祷。

1991年11月10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的康巴僧人罗布桑布率领他的朝圣部落出发了。1992年12月13日,他们如愿以偿地磕到了拉萨大昭寺前,历时一年一个月零三天,整整三百九十九个昼夜。一年下来,每位朝圣者磨穿的生牛皮做的围裙不下八张;用坏了的木制手套不计其数。他们中间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不到半岁。一年下来,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穿戈壁,越荒漠,趟大河,攀绝顶,风餐露宿,甚至沿路乞讨。每天磕头不止,双手扬起落下,身体此起彼伏,寂静的路上只有木板摩擦大地的声音。他们一个个神情庄重,面部的每一条纹路都写满了虔诚。

这就是朝圣的路。对于藏传佛教,我知之甚少,不敢妄语。但我感动于这朝圣的路,感动于这信念的不屈不挠,感动于这生命历程美丽的鲜花怒放。信念,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在万死不辞的信念面前,巍巍的珠峰都可以撼动,滔滔的雅鲁藏布江都可以倒流,灵魂就能找到自己的故乡。

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体量过来的,白色的云彩是我用手指数过来的,陡峭的山崖我像爬梯子一样攀上,平坦的草原我像读经书一样掀过。朝圣的歌竟是这样透心透肺。

西望西藏

我站在自家温暖的书房里,凝视着墙上中国地图西南角的那一片芒果状的颜色——那就是西藏,精美绝伦的雪域高原,世界的第三级,地球上未被污染的一块净土,不由得浮想联翩,心旌飘飘。西望西藏,我仿佛看见了在这冰天雪地的季节,那里的人们正围坐在火炉旁,一边往炉中添牛粪,一边悠闲地喝着奶茶。还有,老阿妈正投人地拨动着念珠,默诵着六字真言……

多少年了,我愚笨的大脑怎么也想不明白,西藏,为什么那么多聪慧睿智、博学多识的人会认你为灵魂的归宿,义无反顾地扑人你的怀抱?马丽华、杨晓度……一个个才华横溢,闻名遐迩,慷慨赴藏三十余年而矢志不渝;龚巧明、田文……一个个出类拔萃,才高八斗,魂断高原而视若归家;还有高叶梅,舍弃京都的繁华而无怨无悔……还有身居高位的吴初雨,为什么浑身上下自然本色,没有丁点官僚习气?

啊!西藏,只是因为你有高耸云端的珠峰、冰清玉洁的雪山、晶莹剔透的冰川、广袤无垠的草原、茂密幽深的森林、清澈透心的湖泊、汹涌澎湃的河流、崩天裂地的峡谷、一望无尽的大阪、白云般飘过的羊群、狂风般卷过的骏马,才有那么多人对你情有独钟吗?只是因为你有神奇无比的藏传佛教,昂首天界的布达拉宫,拂动飘摇的五色经幡,神态庄重的绛红色喇嘛,追心而动的圆圆经轮,沉默无言的玛尼堆,摄人心魄的冈仁波齐,犹如圣女的玛旁雍错,才布那么多人对你顶礼膜拜吗?

我想,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远远不够。壮丽的山河可以使人唏嘘不已,但不足以使人魂牵梦绕;神奇的宗教可以使人心驰神往,但不足以使教外俗人如痴如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