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家安全
45255100000026

第26章 经济一体化下的国家经济安全(3)

全球化格局下,国际商业社会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类似案例。无论是商业贿赂还是通过其他方式窃取经济情报,都会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安全产生非常大的危害。可口可乐、宝洁、甲骨文、德国大众、日立、三菱、爱立信,这些耳熟能详的国际巨鳄,历史上都不同程度爆出商业间谍丑闻。美国媒体报道,名列《财富》全球1000强的大公司,平均每年发生2.45次商业间谍事件,损失总数高达450亿美元。因此,对越来越多的商业贿赂和间谍案不能等闲视之,必须加以整治和约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商业贿赂的滋生和蔓延。据统计,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全国共查结商业贿赂案件31119件、涉案金额70.79亿元,其中涉及公务员的案件6971件、涉案金额17.13亿元。商业贿赂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也是当前我国商业领域心照不宣的“行规”和“潜规则”。由于商业贿赂涉及面广,形式隐蔽,既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危害公众利益,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极易成为行政官员滋生腐败的温床。由此可见,商业贿赂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顺利发展的痼疾,对中国的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商业贿赂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市场的潜规则。商业贿赂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做生意如果不请客送礼生意做不好,只能勉强维持或肯定做垮,这说明商业贿赂已经成为一种市场潜规则,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政府官员在发放许可证、资格认证、监督检查和其他市场管理环节受贿现象很普遍或比较普遍。这说明政府官员的索贿受贿行为在商业贿赂滋生蔓延的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正如******前总理******所说:“商业贿赂虽然发生在经营者的交易活动中,但与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有密切关系。因此,必须严肃查处政府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参与或干预企业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牟取非法利益、索贿受贿行为。”商业贿赂最严重的行业和领域都属于政府干预较多、公益性强、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其中,工程建设与承包、土地出让与国有资产产权交易、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政府采购是商业贿赂的主要领域,这表明商业贿赂状况相当严重。从经济层面看,商业贿赂使市场经济固有的价值规律以及竞争规则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不仅造成物价虚高,严重损害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而且严重影响经营者创新积极性,妨碍了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从政治层面看,商业贿赂滋生腐败行为和经济违法犯罪,既败坏了商业风气,也腐蚀了干部队伍,影响了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商业贿赂滋长腐败,官商勾结侵蚀吏治。从社会文化层面看,商业贿赂损害商业信用、败坏商业道德、恶化社会风气,造成社会的道德滑坡,助长了尔虞我诈、背信弃义、损人利己等歪风邪气。从对外交往层面看,商业贿赂恶化我国投资环境,损害我国国际形象,削弱我国国际竞争力,影响了国际社会对我国投资环境和商业活动的正面评价。

坚决治理商业贿赂,可以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为我国实施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发挥积极作用。

二、国际竞争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影响和削弱了我国经济主权,影响了我国贸易安全和金融安全,加大了我国的贸易风险和金融风险。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我国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也有利于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但同时,加入世贸组织也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外部的经济入侵严重地威胁中国的经济安全。

(一)来自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或政策。关税、进口配额、外汇管制、烦琐的进出口手续、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等都是国际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经济面临更加严重的来自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

1.贸易保护主义是争夺世界经济市场的手段

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较晚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常常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发达国家则多提倡自由贸易,贸易保护主义只是用作对付危机的临时措施。到了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已不仅仅是抵制外国商品进口的手段,更成为对外扩张、争夺世界市场的手段。

贸易保护主义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可能会影响到一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因而会引起不同社会阶层或利益集团不同的反应。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已不仅仅是抵制外国商品进口的手段,更成为对外扩张、争夺世界市场的手段。一是绿色壁垒。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有毒废物排放、物种灭绝、资源枯竭等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世人的高度关注。工业发达国家以生态环保为借口,凭借其经济和技术的垄断地位,制定了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措施和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以此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对本国市场和工业形成保护,构筑了一道绿色屏障。二是技术壁垒。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各国产品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日益科学与成熟,并推动经济向前发展。但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依其经济和技术优势而制定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认证标准、评审程序和认证、认可制度等名目繁多、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目的性和苛刻性,对有关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构成了技术障碍,使其难有作为。三是贸易管理及其他。贸易管理是在新贸易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贸易政策理论,是基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政策分析,适用于发达国家对其战略性产业发展的保护,通过政府对贸易活动的干预,达到改变市场结构或环境,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其政策主张上大多涉及自愿限制出口、补贴、国家贸易垄断等。特别是反倾销措施,具有很强的壁垒效应,是新贸易保护主义者极力主张的政策手段之一。四是劳工标准、区域性协议、关税升级保护、灰色区域、限制性援助或边境税调整等措施也都有很浓烈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如今,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手段已由关税转到非关税措施。一系列的国际贸易与关税谈判中形成的决议,大大降低了关税总水平,于是各国转而采取非关税措施来推行保护主义政策。这些措施灵活、隐蔽、限制性强,世界贸易总额一半以上受到各种非关税限制。发达国家所采取的保护政策对产品的针对性越来越强,如对工业品限制减少和降低,但对农产品的保护却极少松动,对工业品中不同商品的限制也有很大差别。不仅如此,经济强国实行保护政策还加强了针对国家和地区的区分。一般地说,一国总是针对自己直接、强劲的竞争对手加强保护主义政策,而对其他国家则适当放松。世界多数国家都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和竞争对手的状况,分别采用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政策,以期保护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其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2.中国频遭贸易保护主义侵扰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却频频受到贸易保护主义侵扰。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下设的全球贸易预警处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11月二十国集团峰会召开至2010年1月,共有61个贸易伙伴对中国实施160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另有111项贸易保护措施正计划或准备对中国实施,三项指标均为世界首位。可见,当今中国已经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

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实体和第二大出口国,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由于中国仍然处于实现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国际市场的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进口依存度非常高。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在推动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的形成方面,正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如此,中国为了进口与过去同等数量的能源和原材料,现在需要出口更多的商品。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条件恶化意味着中国对外贸易的福利正在受到因美元不断持续贬值的损害。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1月至8月,共有17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约100.3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21.2%。自1993年起,中美贸易间美国一直处于逆差,这种长期的逆差必然导致美方对中方频频挑起贸易争端和摩擦,美国发动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第一个对象也必然会是中国。据WTO统计,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被发起反倾销最多的成员。仅在2008年全球新发起的208起反倾销调查和14起反补贴调查中,涉及中国的分别占总数的35%和71%。与日俱增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对国际贸易构成严重影响的又一重大威胁。据调查,仅2006年中国就有15%的出口企业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造成贸易机会损失1400多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5%。还有,中国已连续几年成为美国337调查最多的国家,其中,机电产品为重灾区。

与逐渐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金融危机期间,加大了对外采购规模,多次组织大型采购团赴欧洲、美国等地,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中国主张贸易自由的决心。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美欧之间的关税战曾使全球贸易规模在1929年—1934年间萎缩约66%。目前逐渐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只会破坏开放的全球市场,其带来的示范效应将损害还很脆弱的全球经济复苏势头。有识之士认为,如果大搞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导致世界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危险。在后危机这样一个需要更多团结和合作的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破坏了团结的基础,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各经济体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脱离全球经济,单靠自身实现经济复苏。

中国外向型制造业基本上都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国际竞争力不强,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会对我国的产业造成非常严重的冲击:首先,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出口企业海外订单减少,国内失业增多,众多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将会不断放大这一效应。其次,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将会大大削弱我国加工贸易的竞争力。再次,我国遭遇国外贸易保护措施给国内带来的冲击往往会涉及整个产业。目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而此次金融危机的出现更是引起了人们对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反思,进一步催化了贸易保护主义情绪的释放。各国政府面临着更大的国内经济、政治的双重压力,因而贸易政策更多地用来缓解国内的矛盾和压力,导致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分析当前国际贸易摩擦升温的深层次原因,可以看出,贸易保护主义、国际产业结构的重构和趋同、出口市场的集中及多边贸易体制的缺陷是贸易摩擦形成的主要因素。此外,传统贸易产品市场需求是有限的,后金融危机过渡时代各国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必然会掀起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这是发达国家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与中方博弈的需要。

(二)外资在华并购危及经济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在中国的投资越来越多。随着外资在华的并购风潮云起,对中国的经济安全已经构成现实威胁。

1.外资加速在华并购

十几年来,各地方将招商引资作为促进本地经济增长的主要抓手,中国已成为对跨国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外商投资势头有增无减。1979—2008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05万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FDI)共8500亿美元。1992年,FDI首次达到100亿美元水平。2002年为500亿美元,2008年为924亿美元。我国成为全球吸引FDI最多的国家(FDI占GDP比重最高年份为6%,“十一五”期间为2.3%)。我国工业产值的30%以上用于出口,出口值的60%由外资企业完成,加工贸易占出口额50%以上。至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共28.6万家。当年外商投资总额中,制造业占60%、房地产占13%。在工业中,三资企业约占全国企业数的22%,从业人员的30%,产值的32%,出口总额的57%。工业中外资成分的增速远高于国有经济。一般认为,外资在国家产业中的份额超过20%即为安全警戒线,即使扣除港澳台资本,外资在工业中的份额也达到了这一水平。可见,我国吸引外资总量已冲击经济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