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家安全
45255100000056

第56章 高速发展下的生态安全(3)

第一,草地“三化”严重。由于草地长期入不敷出,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全国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建设速度每年仅为0.3%(占草地总面积的比例),而“三化”草地面积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西部草原产草量均呈下降趋势,如内蒙古草地20世纪90年代与60年代相比,草甸草原产量下降54%—70%,典型草原下降30%—40%,荒漠草原下降50%。伴随着草地退化,可食牧草比重下降,轻度退化草场可食牧草产量减少20%—40%,植被覆盖度减少20%,中度退化草场可食牧草产量减少40%—60%,植被覆盖度减少20%—50%,重度退化草场可食牧草减少60%以上,植被覆盖度减少60%以上。草地“三化”是在不合理利用下草地植被环境恶化和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生态功能衰退的表现,如草群变矮,盖度、产量下降;植被组成发生变化,劣质、低质杂草及毒草大量滋生;生草土层完全破坏,植被恢复极其困难;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已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第二,草地面积逐年减少,饲草料资源日趋短缺。最新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地面积为4850万公顷,较20世纪80年代又减少了600万公顷,约8%左右。目前全国天然草原面积每年仍以65—7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在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开垦1公顷草地会引起周围3倍面积的草地沙化。在草地面积不断减少和草地退化面积增加的情况下,家畜头数却持续增加,导致草原畜牧业长期受饲草料不足的困扰。

第三,自然灾害频繁。随着西部草地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一是干旱灾害。西北荒漠地区气候十分干旱,年降水量低于150毫米,有的不足50毫米,常常是十年九旱。水库露底、河水断流、农田龟裂、水井干涸……2010年西南五省区市遭受了60年来最为严重的特大干旱。二是雪冻灾害。2008年临近春节,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及西部地区出现了持续十多天的罕见大雪和冰冻天气。这场几十年未遇的雪冻灾害给我国部分地区的交通、电力、通信、农牧业以及百姓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此次雪灾造成安徽、河南、湖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新疆等10省(区、市)3287.9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505.9千公顷,倒塌房屋3.1万间,损坏房屋11.5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62.3亿元。三是生物灾害。我国可引起森林灾害的生物种类超过8000种,其中,有害昆虫5000种以上,真菌、细菌等病原物约3000种,鼠类160余种。主要的有害生物,即影响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害生物100多种;重大的有害生物,即严重制约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害生物种类约50种。“十五”期间,我国年均发生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面积867万公顷,相当于同期森林火灾面积的50倍,年经济损失高达880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156亿元。

第四,畜牧业生产低而不稳。由于草原退化,草地质量下降,自然灾害频繁,降水年际变率大等因素影响,西部草地畜牧业低而不稳已成必然。西部草地家畜数量的增加和草地生产力的下降,使草畜矛盾更加突出,这种矛盾必然转化为草地超载过牧,草地退化。草地生产力变化显著,丰收年牧草量高时达到正常年份的155%,而碰到大的自然灾害,只有正常年份的75%。西部草地绝大部分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受降水、温度等气候条件的限制,年际丰歉不同,尤其是降水量的多少和降水时间前后直接关系到本年甚至下年草地的植物生长量,也是不利于可持续利用的一个因素。随着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草地畜牧业变得更加脆弱和不稳定,如青海省每年死亡牲畜150万头,家畜生产性能不断下降。

(三)国土资源安全日益严峻

耕地红线,是指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的最低值。它是一个具有低限含义的数字,有国家耕地红线和地方耕地红线。现行中国耕地红线是18亿亩。2009年6月23日******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土资源部提出“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行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保护的红线不能碰。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出现建设用地需要量大,耕地减少的现象不可避免,但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根据我国的国情,大规模占用耕地则是十分有害的。尽管国家通过一系列手段,对开发区热、房地产热进行整治,但占用耕地势头并未得到根本遏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随意修改规划,扩大储备土地。把土地出让金作为经营城市的资本。当前一些地方和城市已经突破了现行规划规定的到2010年的用地指标。还有许多地方单位利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修编的机会,从规划上做大用地的盘子。他们对建设用地的需求迅猛,完全超出实际。

二是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低进高出。集体农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只能通过政府征用,而地方政府征用土地,从农民手中低价进,然后高价卖给开发商或其他投资者。2006年全国土地出让总收入达5800多亿元,净收入达2100多亿元。

三是扭曲国家政策,“为我所用”。围绕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激烈。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地方政府、专家学者和媒体构成一个特殊利益集团。他们不仅具有强大的自我保护能力,而且善于消解国家宏观调控,扭曲国家政策“为我所用”,助长无序扩张,乱占耕地。

四是在于地方政府既是土地的保护者,又是土地的违法者。在耕地的保护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目标发生了偏离现象。中央政府在宏观上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利益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责任;而地方政府则囿于局部利益,把追求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在目前中国实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下,要使耕地得到有效的保护,必须使地方政府的发展目标与中央政府的发展目标严格保持一致,最大限度地减少地方政府在土地保护上的违法行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利益结构上加以调整,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征用的激励行为。就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利益结构来看,实施财产税对土地财政的有效替代是一种可行之策。

三、水资源缺乏且污染严重

水资源安全是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或者是水资源供需的动态平衡。水,涉及减轻贫困、粮食安全、能源生产和环境保护等许多重要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水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广泛关注的问题。目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是缺水国家,还是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都在进行水问题的研究。尤其是一些联合国机构和国际性组织,也都从不同角度关心和关注着全球水资源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最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水问题比较突出。

(一)我国水资源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河流断流、干旱和湖泊萎缩已是普遍问题,水资源短缺也日益成为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重要问题。同时,水污染问题也很严重,虽然经治理,但整体情况仍不乐观。

1.水资源不足是基本国情

我国水的安全问题很多,但总的说来是水资源不足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城乡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等。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水资源不足是基本国情。

中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径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万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缺水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长期以来,因地表水供给不足,一些地方只好采用地下水,造成局部地区地下水大量超采,形成地面沉降。调查资料显示,全国地下水多年平均超采量74亿立方米,超采区共有164片,超采面积达18.2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超采区面积占42.6%。辽宁、山东、河北等省的一些沿海城市与地区,地下水含水层受海水入侵面积在1500平方公里以上;北京、天津、上海、西安等20多个城市出现地面沉陷、地面塌陷、地裂缝;西北内陆一些地区因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荒漠化及沙化面积逐年扩大,已影响这些地区的城乡供水、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存。

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也是造成中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因素。我国的水资源与降雨量在地域上分布十分不平衡,呈东多西少,南丰北歉的格局。从南北区域来看,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地表水丰富,南方城市多以地表水为供水水源;但南方洪涝灾害频繁出现,水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造成污染性缺水。长江以北的北方地区地表水不足南方的1/4,是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不足全国的18%,而耕地却占全国的64%,因此北方城市多以地下水为供水水源;北方干旱严重,缺水地区较多,造成地下水超采严重。再从东、西区域来看,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面积占全国的1/3以上,而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4.6%。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过度利用,荒漠化现象恶化,造成生态型缺水。由此,干旱缺水必然是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区域可持续发展乃至可持续生存的根本问题。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南方在雨季的洪涝之灾,这也是可持续发展需要治理的生态工程。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11个沿海省所辖的52个沿海城市中,极度缺水18个、重度缺水10个、中度缺水9个、轻度缺水9个,近90%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问题。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北方城市和沿海城市的当地地表水水资源大多已得到了充分利用,达到了75%保证率的利用程度,有的已高达90%以上,部分城市如天津、大连、青岛、西安等已从区域外引水;而多数南方城市的地表水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有的利用率还相当低,其中,水源污染是造成地表水不能充分利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集中取水和集中排污,致使我国不仅北方城市普遍缺水,南方一些城市也出现“水质型”缺水。在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造成的水危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水资源危机的缓解依赖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只有通过大力发展水工业,建立系统完备的水工业体系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实现。由于城市是人口和社会财富的主要聚集区,人口密度大,人均占有的水资源量与全国平均相比要少得多。据对北京、天津等22个城市的统计表明,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最多的城市是广西北海市,为2986立方米/人;最少的城市是河南郑州市,为270立方米/人,只有全国人均水资源量841.5立方米/人的36.78%。

我国城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总体来讲还有一定的潜力,但许多大中型城市开采状况不容乐观。唐山、太原、烟台、大连属严重超采城市,开采程度大于120%;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邢台属超采的城市,开采程度介于100%—120%之间。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一些尚有一定开采潜力的城市中,也存在局部超采甚至于严重超采的情况,如宁夏银川市的新市区严重超采282%,哈尔滨市城区超采60%,西安市城区超采25%,这是值得引起重视和关注的现象。

2.水污染日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