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家安全
45255100000058

第58章 高速发展下的生态安全(5)

中国与大中城市毗连的海域、海湾、入海河口处的污染与生态破坏已经比较严重,入海污染物中来自陆上的占80%以上。中国的沿海省市中,上海、浙江、辽宁、天津、江苏近岸和近海海域污染较重。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磷酸盐、油类以及重金属汞、铅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海区中,渤海近岸污染程度处于较重污染水平,东海近岸污染有加重趋势,黄海和南海近岸水质基本稳定,水质污染较轻。

有机质对海水污染引起的富营养化会导致海域发生赤潮。赤潮又称红潮或有害藻水华,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高密度聚集而引起海水变色现象的总称。渔民称之为“铁锈水”、“臭水”、“牛粪水”等。由于形成赤潮的生物种类不同,它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除了最常见的红赤色,还有其他各种颜色。世界上的赤潮生物约有50属150种。赤潮破坏海洋的生态平衡,会造成海洋动物的死亡。由于赤潮改变了水体的理化特征,会导致鱼群洄游路线改变,渔场遭到破坏。海水养殖业更是深受其害。赤潮已给我国的渔业经济造成数十亿元的损失。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有文字记载的赤潮仅3次。70年代以后,赤潮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加,近年来更是频频发生,长江口、珠江口、辽东湾、杭州湾、莱州湾、大亚湾、汕头—汕尾海域以及天津近海等,都是赤潮的多发区。据国家海洋局历年发布的《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披露:2000年,全国海域共发现赤潮28次,面积1万平方公里;2007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指出,全年发现海洋赤潮次数和面积分别为82次和11610平方公里,赤潮多发区主要集中在东海海域。

近海污染状况,除了可以通过观察赤潮发生的次数、面积以及造成的损失来了解之外,还可以通过观察海水的质量来了解。根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近几年虽然我国近海大部分水域和远海水质良好,但近岸海水质量非常令人担忧。2005年,我国海域总体污染状况仍未好转。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3.9万平方公里,基本维持在近年平均水平,其中较清洁海域、轻度污染海域、中度污染海域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分别约为5.8万、3.4万、1.8万和2.9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仍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江苏近岸、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面积与2004年基本持平。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2.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海洋生态环境破坏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在国家海洋局公布的《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用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三个等级来监测全国海洋生态基本情况。2005年国家海洋局监控了18个海洋生态区,其中呈健康状况的有5个、呈亚健康状况的有7个、呈不健康状况的有6个,呈不健康和亚健康的海洋生态区已经占到所有监控区的72%。综合上述资料,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环境变迁的基本状况是:海洋污染越来越严重;海洋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海洋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海洋环境污染导致海水质量下降、赤潮频发;海洋生态破坏导致海洋生物资源衰退、海洋生物种类减少、海洋生态失衡。

海洋环境污染对海洋渔业、旅游业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其中海洋污染对海洋渔业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例如赤潮灾害比较严重的2001年就造成经济损失约10亿元;2005年5月30日至6月10日发生在南麂列岛周边海域的米凯伦藻赤潮,最大面积约500平方公里,造成养殖鱼类和贝类大量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2400万元;2005年5月31日至6月6日发生在浙江洞头赤潮监控区及其附近海域的赤潮,最大面积约300平方公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7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国共发生海洋渔业污染事故91起,污染面积约4.7万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4亿元,其中特大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5起。2005年4月,装载119574吨原油的葡萄牙籍油轮“阿提哥”号在大连新港险礁附近水域搁浅,造成附近海域裙带菜、刺参等严重污染,评估天然渔业资源损失达4970万元。目前海洋环境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只有对海洋渔业的影响有统计数字,而对旅游业以及其他海洋产业的影响和海洋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并没有统计数字,估计这方面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另外,用于海洋环境治理方面的费用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所以如果我们考虑到海洋环境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用于海洋环境治理方面的成本,那么我国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就会大打折扣。我国赤潮的发生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不仅每年都有发生,而且一年四季都在发生,并且赤潮已经由无毒向有毒发展。2001—2005年,我国有毒藻类赤潮发生次数和面积呈显著上升趋势。有毒赤潮的毒性会在海洋生物体内积存,通过人们食用海洋水产品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关于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海洋环境污染对我国传统渔业的影响是巨大的,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导致渔民收入下降,因此,如何保持渔民收入稳定并有所增加,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海洋渔业大国,海洋渔获量、渔船和渔民数量都居世界首位,海洋渔业对促进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所带来的我国传统渔场面积的缩小,不仅直接影响到几百万渔业人口的生产和生活,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大量渔船撤出传统渔场,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海洋捕捞损失严重,渔区经济出现萎缩。而捕捞量的下降,会使我国水产品流通、加工、冷藏、运输以及渔船网具制造、港口服务等与海洋捕捞业直接相关的产业受到连带影响,从而导致渔区劳动力就业难度加大。大批渔船从外海传统渔场撤出,又会加大对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冲击,对现有保护近海渔业资源的政策带来影响。同时由于近海渔场的拥挤,海上治安问题更为突出。由于海洋环境污染导致的纠纷近年来有所增加,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将会引发社会冲突,进而影响社会稳定。海洋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和近海生物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海洋开发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海洋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导致各用海单位对海域展开争夺,由此所引发的冲突也时有发生,这对社会稳定也必将产生影响。

四、环境污染令人担忧

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污染的国家之一,在“全球环境绩效指数”(EPI)2006年、2008年、2010年和2012年的四次排名中不断下降。一些工业国家过去200多年工业化发展和现代消费主义模式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在中国目前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集中爆发出来。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一半。每5个城市中就有一个存在严重的大气污染;约有2/3的城市面临缺水危机;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1%;城市河段90%以上遭受严重污染;全国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1/3的土地面积受到酸雨影响;1/3的土地面积存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问题;90%以上的天然草场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近年来,“PM2.5”指数和“雾霾”成为民众生活的关键词。

(一)大气污染横行全国

大气资源安全是指大气质量维持在受纳体可接受的水平或不对受纳体造成威胁和伤害的水平。大气污染主要是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排放的有害废气。中国目前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居高不下,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全国近一半的城市大气质量低于国家环境二级标准。几年来,二氧化硫排放量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在不断增加,酸雨覆盖了30%的国土面积,农、林、牧、渔业和建筑物都受到重大危害。如果说风沙污染还有季节的话,那么,这种污染年年月月、时时刻刻都存在。

1.沙尘暴肆虐受到遏制

赭黄的天、浑浊的地、晦暗的城……沙尘暴使中国北方的春天变得黯然失色。这个时候,恐怕深受其害的人们都会对沙尘暴予以诅咒。但是这种灾害天气,其实都是人类自身惹的祸,如滥垦土地、滥伐草木、大量攫取和耗费水资源等等无节制向大自然索取的行为。沙尘暴的肆虐,并非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自然现象与人为因素相结合的一种灾害,是“天灾人祸”。

长期以来,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不适当地大规模开垦、过度放牧和滥樵滥挖,致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草原大面积退化,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不断发展,这都是加剧沙尘暴危害的重要原因。不改变传统发展观念和违背自然规律的农牧生产方式,这种灾害局面难以缓解。据中央气象台提供的资料表明,自1999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天气正呈增加趋势。截至2001年5月20日,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出现18次沙尘天气过程,沙尘天气总日数达41天,每两天就有一次明显沙尘天气。据了解,2001年的沙尘暴遍及长江中下游以北大部地区,内蒙古中部和西北地区是沙尘暴和强沙尘暴过程最多的地区,受到波及的北京地区便出现了10次沙尘天气,而远在黑龙江西南部,也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罕见的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与往年相比,2001年沙尘暴的出现不但时间提前、次数增加,而且程度明显加重。按以往的规律,这很可能预示着中国正进入新的沙尘天气的频发期。这场肆虐的沙尘暴,造成了数十名人员的伤亡,财产损失难以计算。它掠过北京上空时,正在一座两层楼的楼顶施工的工人被掀下来,其中两个死亡;一家饭店5米高的烟囱被刮成“斜塔”。在山西祁县,猛然刮起了9级大风,风速达22米/秒,一家企业的厂房房顶被大风掀掉,房倒屋塌,有10人在风灾中死亡,52人受伤。在江苏铜山县,狂风刮倒了一所小学的操场围墙,许多小学生被埋在残垣断壁中,其中6名不幸身亡。此外,从********、兰州、西安、北京、石家庄、天津直到上海等地都被沙尘暴无情地洗劫,而且风沙伴着泥雨,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2001年春季,连续数日的狂风携带着黄色的沙尘席卷我国长城内外、黄河两岸,甚至殃及部分江南地区……这是大自然在“发怒”,向人类发出有力的警告。

扼制沙尘暴的根本办法,就是植树造林、治理沙漠。中国“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工程的第二期工程,已于1995年顺利完成,累计造林1300多万公顷,保护农田1100万公顷。这个巨大的“绿色长城”工程已经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保障农牧业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建成了200多公里的沙漠生态绿色屏障,使京津冀地区的沙尘暴明显减少。降水量从不足400毫米发展到2013年的1000毫米,多年不见的仙鹤、狐狸等野兽开始出没。2014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过程数为8次,较常年同期(17次)明显偏少,略多于2013年同期(6次);平均沙尘天气日数为4—6天,较常年同期(8.2天)偏少,略多于2013年同期(3.4天);沙尘强度偏轻。

2.雾霾天气呈现常态化

国家和政府对治理空气质量高度重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进行大气污染的治理,遇到过沙尘暴等很多挑战。沙尘暴治理之后,现在又出现了雾霾。眼下这种时好时坏的天气,已成了国人心里的一个痛。2010年,全国超过50%的城市出现过酸雨,城市氮氧化物含量、PM2.5浓度普遍较高。据测算,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和工业区PM2.5浓度普遍高于全球大部分区域8—10倍,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下降。按2012年2月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国有2/3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

近年来,由于片面追求以GDP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2013年以来,中国境内雾霾大面积集中爆发,其发生频率之高、波及面之广、污染程度之严重前所未有,“雾霾”成为中国环境问题年度使用最多的关键词。2013年1月,全国出现4次较大范围雾霾过程,涉及30个省(区、市),中东部大部地区出现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雾霾过程,1月14日北京及周边地区的PM2.5指数一度高达993。中国卫生计生委发布报告称,2013年年初的雾霾危机,辐射范围达140万平方公里,影响了6亿多人。12月上旬,严重雾霾再次波及全国25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13地雾霾天数均创下历史纪录。据中央气象台统计,全年全国平均雾霾天数达29.9天,创52年来之最。2013年严重的雾霾污染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涉及范围达160万平方公里,多个省市频频发布雾霾红色预警,空气质量达到六级严重污染中的“最高级”。雾霾在2013年几乎成了从政府到百姓的头等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