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家安全
45255100000062

第62章 全球争夺下的资源安全(1)

当今,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资源消费国,资源安全问题与中国发展息息相关。我国资源安全的环境和形势错综复杂,资源能源安全令人担忧。能源短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能源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其中,石油能源安全事关国家发展安全,特别是在全球展开石油能源争夺战的情况下,中国能源地缘环境发生改变。因此,我们必须要从国家安全战略高度谋划中国资源安全保障,制定符合国情的资源安全策略,从长远上谋划中国能源安全保障。

能源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改善,也关系着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外交空间。当今,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资源消费国,资源安全问题与中国发展息息相关。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时期,这个进程起码要延续20—30年,资源的消耗将是高强度的,资源需求量还会持续较快地增加,对外依存度还会提高,这对资源供给形成了很大压力,对国家资源安全构成了巨大挑战。

一、资源安全事关国家可持续发展

国家资源安全事关国家的主权、生存和发展,其主体性、边界性最为清晰,其目的性、可控性鲜明,因而是最为重要的资源安全形态,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以及资源安全的关键所在。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资源的需求,是为了提高一国政治、经济和外交的国际竞争力,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伟大复兴。

(一)资源安全的含义

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资源安全分为战略性资源安全和非战略性资源安全。资源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占有基础地位。

国家资源安全一般包括数量、质量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数量含义,即量要充裕,既有总量的充裕,也有人均量的充裕,但后者较之前者更具意义。二是质量含义,即质量要有保证,于是产生了最低质量的概念,例如最低生活用水质量。三是结构含义,即资源供给的多样性,供给渠道的多样性是供给稳定性的基础。四是均衡含义,包括地区均衡与人群均衡两方面。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亦即资源的非遍布同质性,增加了资源供给的时间和成本,是导致资源安全问题的原因之一;人群阶层的存在,特别是收入阶层的存在,导致获取资源的经济能力(支付能力)上的差异,也是影响资源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五是经济含义,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从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上以较小经济代价(如较低价格)获取所需资源的能力或状态。

资源安全具有四个典型特征。一是目的性或针对性。资源安全问题研究和管理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目的是要发现不安全因素、不安全领域、不安全方面和不安全地区,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适和干预。二是动态性或可变性。资源安全问题与资源稀缺问题一样,是一个动态问题,任何国家或地区在资源安全领域都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三是层次性或尺度性。资源安全有大小之分,于是产生了国家资源安全和区域或地区资源安全,群体资源安全和个体资源安全等衍生概念。四是互动性或相关性。不同类资源安全间,资源安全与生态安全、环境安全、食物安全及经济安全间有互动性或相关性,表现为高度的正相关性,亦即其他安全状态的改进有助于资源安全状况改进。

国家资源安全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其根本目标是保障一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根据国家资源安全的定义和内涵,国家资源安全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提供资源保障,二是要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影响我国资源安全的因素与外环境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是资源消费大国,资源安全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今,影响我国资源安全的因素很多,内外环境更是给资源安全增加了不确定性。

1.影响我国资源安全的因素

能源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改善,也关系着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外交空间。我国资源安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一是资源基础因素。有利面是我国多数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使得资源决策回旋空间较大;资源勘察调查能力增强,使得可利用资源量不断增多;资源工程建设发展较快,使得资源配置和利用能力不断增强。不利面是资源丰度较差,资源人均量小,重要资源进口依存度较高,资源浪费和资源破坏现象较为普遍而严重,国际资源伙伴关系不甚理想,资源储备能力较弱。

二是人口增长因素。有利面是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资源消费方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减轻了资源压力;人口空间流动改善了部分地区的资源过载状况。不利面是人口持续增长且人均消费水平持续提升,加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资源基础的压力依然很大。

三是国际贸易因素。有利面是我国国际贸易合作能力、国际支付能力持续增强,使得通过贸易获得所需资源的能力增强。不利面是国际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壁垒严重,我国资源型企业“走出去”面临诸多环境和社会风险,资源贸易伙伴关系不稳定或伙伴国局势不稳定。

四是科学技术因素。有利面是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加强,特别是资源节约、保护和修复的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资源节约、保护和修复。不利面是资源节约和保护等关键科技领域的创新尚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特别是节能、节水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

五是经济发展因素。有利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在深入推进,经济增长的资源强度不断下降,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正在建设之中。不利面是经济结构仍不合理,特别是过剩产能、落后产能仍有较大比例,高能耗、高水耗、高地耗的基本产业特征尚未根本改善。

六是********因素。有利面是我国奉行国家平等、睦邻友好的国际关系准则,周边环境总体稳定并部分向好。不利面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与极少数国家关系较为紧张;我国与周边国家在资源领域呈竞合关系格局;我国石油等重要资源进口通道单一且风险较大,通道安全隐患较大。

七是生态环境因素。有利面是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有利于减轻资源破坏和浪费、改善环境容量和生态服务。不利面是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服务功能较弱,环境容量有限,环境破坏现象仍然普遍而严重。

八是文化教育因素。有利面是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包括崇尚节约的文化传统,不断提升的教育水平等,对于增进公民资源节约意识是有利的。不利面是“炫富”等非理性消费现象仍时有发生,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仍很薄弱。

九是体制机制因素。有利面是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制度不断建设和完善之中,资源环境正逐步纳入政府考核体系。不利面是资源价格制度还有缺陷,资源核算制度还未真正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施广度和深度还十分有限,有关资源环境考核、审计的诸多基本难题有待破解。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资源与能源消耗增长率不断提高,导致资源与能源供需缺口不断扩大,使得中国的资源与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已危及中国经济安全。

2.影响我国资源安全的内外环境

能源安全从来没有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每个国家必须基于本国国情来解决自身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尽管当前中国能源安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和“外患”,但总体上并未恶化到完全受制于人的最危险境地。

国内环境形势喜忧参半。一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或较高速增长,给并不厚实的自然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日益沉重的压力。二是人口增长及人均消费水平持续提高,进一步加大我国资源安全面临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不可逆转的、刚性的。三是资源供给压力持续增长,我国淡水、石油、天然气、耕地等战略性资源,虽然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供给压力持续加大,是我国资源安全保障的主要问题,且近中期内难以改变。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不断增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保育的力度持续加大,在相当程度上减缓或减轻了对资源基础的压力。五是国家对非传统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研判,我国对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

国际环境形势错综复杂。一是国际贸易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但国际自由贸易主流意识下各种贸易壁垒依然存在,并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还十分严重,这对于我国资源贸易格局、走向及对策等有着重要影响。二是各类生态环境行动不断涌现。世界各国,特别是世界大国,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机构,对全球变化的关注与日俱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以及低碳发展理念和呼声,无疑会抑制化石能源的消耗,对于减轻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压力是极其有利的。三是世界资源贸易与合作态势多变,各国,特别是人口大国和经济发达国家对本国资源保护不断加强,国际贸易通道安全性变幻莫测,资源贸易引发的国际贸易摩擦甚至争端不断上升,资源贸易延续寡头垄断格局。四是********格局变幻莫测,单极削弱、多极渐强的世界力量格局正在形成,中国********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

面对当今国内外复杂的能源安全环境,如果能源战略布局合理、科技创新方向明确、政策支持及时给力,中国完全可能开创出一条新道路,即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经济的、清洁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来支撑工业化建设的巨大能源需求。

二、当今中国能源安全令人担忧

能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是支撑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决定性资源,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战略能源安全则是指一国所拥有的,或实际占有的,或可得到的各种战略能源的数量和质量,能够保障该国当前的需要、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谁拥有能源,谁控制了能源,谁获得了能源,那么谁就有主动权和话语权,甚至主导权。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到2020年,中国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能否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能源问题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

(一)能源短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中国能源安全形势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就开始由80年代的总量平衡的矛盾转化为主要是由环保压力引发的结构性的矛盾,尽管其他能源品种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类矛盾,但在石油,特别是优质石油缺口持续扩大和国家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持续提高的同时,中国对海外石油利益外交和军事保护手段严重不足,是当前中国能源安全形势的基本特点。

1.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中国的资源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持续增长,对外依存度已超过40%。2010年7月19日《华尔街日报》报道,根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向世界多数最大经济体提供能源顾问的机构)的最新数据,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这一里程碑反映中国10年来经济强劲发展,以及作为工业大国快速扩张的未来需求。国际能源署表示,2009年中国消费了22.52亿吨油当量,较美国高出约4%,美国消费了21.7亿吨油当量。油当量代表消费的所有形式的能源,其中包括原油、核电、煤炭、天然气以及水力发电等再生资源。10年前中国总体能源消费仅是美国的一半,当前数据说明了中国能源需求增长有多快。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标志着能源史上新时代的开始。中国经济崛起需要大量能源,尤其是因为2000年以来的10年经济成长不像美国那样是由消费者需求带动的,而是由能源密集型的重工业和基础建设推动的。中国经济增长改变了全球能源市场,并使中国消费的每样能源,从石油到铀再到其他自然资源的价格居高不下。中国一度曾是石油和煤炭的主要出口国。中国进口量的增加提升了全球能源价格,并支持了非洲、中东和澳大利亚资源部门的繁荣。目前中国对能源快速增加的需求肯定有重大********意义,因其寻求各种方式满足能源需求。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包括国际能源署在内的大部分国际机构预测,2000年至2010年,中国的能源需求将增长3%—4%。然而,能源需求的增速却比预测的增速高出了4倍。中国的单位GDP能耗可能会放缓,就像其他发达国家发生的情况一样。几年后,不会有太多的基础设施需要建设。城市化将继续,不过步伐会放缓。高能耗的重型工厂可能会开始转移到其他国家,部分原因是中国的工人要求改善工作条件和提高工资。问题是,中国是将效仿日本和欧洲等地走低能耗道路,还是效仿美国的住大房子、开高油耗车的高能耗生活方式,能源消费差别会很大。

2.中国能源安全形势已亮起红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