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周时代国人的心性智识
45307300000014

第14章 寿余巧使诈降计

寿余是晋国的大臣,其封地在魏(今山西芮城北),与秦国隔河相望。《左传·文公十三年》《史记·秦本纪》、《史记·晋世家》记载,前614年晋国为了招回已降秦国的本国谋臣士会,乃使魏寿余假装以魏邑叛晋投秦。晋人故意捉拿了他的妻子儿女,让寿余只身逃脱,寿余逃至秦国,提出愿将魏邑献秦,得到了秦康公的信任,寿余于是暗中联络士会,最终逃归晋国。

寿余要入秦劝回士会,但秦人不会轻易相信和接纳他,于是寿余实施了这一诈降之计。诈降计是向敌人佯示自己立场的转变,利用敌人对自己的相信而打入敌人内部或接近敌人,借机暗中行事。此计的困难之处在于如何骗取敌人的相信,而取得敌人信任的要害还在于向敌人显示自己立场的转变。

诈降计一般是用苦肉计的方式或携家小逃敌的方式骗取敌人的信任。苦肉计是以本国的惩罚来显示自己的受抛弃地位,向敌人表明自己立场转变的原因,把自己的投降放在能使敌人接受的情理之中;携家小逃敌是以自己对本国义无反顾的决绝态度显示自己对敌国的信赖。诈降计如果没有其中某一方式的配合,就有明显的诳骗之嫌,会难以取得敌人的信任,使计策落空。

寿余的诈降看来是选择了携家小逃敌的第二种方式。然而,寿余入秦劝说士会后还要返回晋国,若带家小去秦,必会给完成任务后离秦返回造成麻烦。考虑到这些方面,寿余在实施计策时,故意安排让晋国抓捕了自己的家小。这一“抓捕”既把家小留在了本国,避免了后面返国时的麻烦,又借此向外界造成了声势,同时向秦国显示了自己与晋决绝的初衷和晋国对自己迫害的头情。寿余在这里是把携家小逃敌作为一种没有实现的初衷显示出来,把苦肉计中的受迫害通过家小被“抓捕”显示出来,他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却同时从两种方式上向秦国证明了自己投降的真实性,这是他实施诈降计的最为高明之处。

三国时代,吴国大将黄盖为火烧赤壁而诈降曹操(见《三国志·周瑜传》《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小说家罗贯中据此演绎出黄盖以苦肉计诈降曹操的故事(见《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四十七回),这都是与寿余诈降计实质相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