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第四卷
45327400000006

第6章 居官有节度 居乡敦旧交

“原文”

士大夫居官不可竿牍无节,要使人难见,以杜幸端;居乡不可崖岸太高,要使人易见,以敦旧好。

“译文”

一个作了官的读书人,对于求职的推荐书信不能毫无节制地接待,对事处人尤其要保持一种严肃恭谨的态度,对所求的人要尽量少接见,以便防范那些投机取巧、奔走钻营的幸进者;一个退休了的读书人,当你隐居乡间田园以后,就不能再摆那种高不可攀的官架子,平日跟家乡父老要表现出和蔼可亲的态度,以便敦睦亲族邻里的感情。

“解说”

汉高祖平定天下后,群臣仍以往昔共同作战之时的态度相处,嬉闹无间,刘邦颇感不是滋味,于是听从儒士之言制定上朝觐见规章,令文武百官熟习数月,自此君臣之间礼仪有序,朝廷上气象森然。不过,春秋以来,因礼废饬,老百姓早已习惯了无拘无束的生活,故而刘季衣锦还乡,落得老家人一顿讥笑臭骂。从这里可以看出,居官与居乡,在态度上要有所不同,以适应人情世态。

“例解”

革新不切实 为政好务虚

“周公恐惧流言时,王莽廉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这首有名的诗是白居易非议和责难王莽“代汉”的“罪行”时写的。白居易认为王莽篡汉是触犯了封建正统观念,所以他写了这首诗表示对王莽的指责。然而,历史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现在回过头来看看,王莽是不是象当时或后来传说的那样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呢?

不是!至少他的探索改革、救灾安民、褒善显功是可以肯定的。他改革的失败更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一切改革家都可以从这份遗产中吸取应有的经验和教训。

现在来看看王莽改革的始末成败吧。

王莽是孝元王皇后的侄子。王氏家族在元帝、成帝时期担任过各种要职。一家共有9个列侯、5个大司马。只有王莽的父亲王曼早逝没有封侯。王莽从小恭敬俭朴,勤奋学习,侍奉母亲和守寡的嫂子,抚养已经死去了父亲的侄子。王莽的伯父王凤生病,王莽尽心尽力在跟前侍侯,事必躬亲,大至请医把脉,小至煎药倒尿,煎好的药还亲自尝过才端给伯父喝。在王凤生病期间,王莽蓬头垢面,接连几个月未曾宽衣睡觉。因此,王凤在弥留之际,把王莽托付给太后和成帝,后来被任命为黄门郎,提升为射声校尉。

虽然如此,王莽没有因“阔”而“变脸”,他对街坊邻居、同窗朋友,上下同事,仍能一如既往,坦诚相待,而且,随着王莽的官位的提升———后来又封新都侯、光禄大夫、侍中,王莽不但没有象一般人那样摆越来越大的官架子,相反,作风越来越谦恭。他经常把车马和好衣服送给宾客,以致他家里没有什么可算得上宝贵的财产。

也许有人说这是伪君子,全是为了篡权装出来的,就象白居易诗中说的“谦恭下士时”是指另有所为一样。但是,一个人仅靠欺骗是长久不了的,后来,王莽当上了大司马,他完全没有必要再装了,可是,他仍旧和过去一样,倾尽家产,结交豪士。自己的生活仍是十分节俭。他母亲病了,官场上朋友们派妻子、女儿来探望,只见王莽夫人布衣敞屣,不施脂粉,人们以为是下人,一打听,才知这是大司马的夫人。在人们吃惊之下,王莽的名声也传遍天下。

不但如此,不少地方还表现了他严于律己,大义灭亲的好品质。有一次,他的儿子王获杀了一个奴婢,王莽听得大怒,逼令王获以自杀抵罪。在封建社会中,一个奴婢的命又能值多少钱呢?也许连一条牛、一匹马都抵不到,和大司马的儿子更没法比了。可是,王莽却因一个奴婢而杀了自己的儿子。就此一点,不能不说他是当时社会中杰出的官员了。

平帝元年,王莽重返长安辅政。当时的社会矛盾极其尖锐,新兴的封建制度刚刚建立,上升着的地主阶级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这种速度导致社会矛盾急剧激化,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豪强势力甚至比官府还大,富者凿池开道,优游行乐;穷人离乡背井,逃荒求乞。人民在这种不平等的社会中走投无路,只能铤而走险,去偷、去抢、去杀。农民起义犹如干柴布满了全国各地,只要有一点火种,就可能蔓延成燎原之势。

一些有识之士也想通过种种改良的办法来减轻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但是,对这些办法统治阶级内部并没有人理睬,加上贵族阶级的反感和商贾的不合作,使这些改良的设想一一胎死腹中。

人们期望着“变天”,王莽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出头椽子”。

王莽辅政后便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公元9年,王莽代汉,为了挽救社会危机,便下令改制。

首先是解决土地兼并和高度集中的问题,这是当时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王莽上台伊始,就下令实行王田制,把全国的田改名叫王田,一律收归国有,不准买卖。这是王莽企图解决土地问题的大胆尝试。

在推行王田制的同时,还颁布了奴婢政策,奴婢改为私属,不准买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奴婢的生命安全,同时堵塞了农民沦为奴婢的渠道,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王莽还对币制实行了改革,他可能想通过频繁的货币改革来剥夺商贾积累起来的财富,因为每更换一次币制,前一种货币就一钱不值,这样,谁也不可能积累起万贯家财了。

这些改革确实是抓住了社会矛盾的核心,触及到问题的要害,他想用一贴猛药解决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病根。可惜,这是一个空想。他的这些改革,收效甚微,最后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当然有很多,最主要的是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相脱离。王莽设想的王田制固然是理想模式,但当时土地私有制已经根深蒂固,在这个时候,让全国土地一律收归国有是不现实、也行不通的。王田制公布后,地主并没有交出应该交出的土地,无地少地的农民也没有得到他应该得到的土地。尽管王莽法条森严,但是土地买卖依然如故。这说明西汉是封建社会刚刚形成时期,对封建制度来说,还处于上升阶段,它产生的社会矛盾只能借用社会动荡来暂时得到缓解,靠自身调节既不是时候,也不可能。王莽想人为地通过行政命令来抗拒整个历史发展趋势,当然是不能成功的。他的改革基本是书生政治的一次尝试。

又如币制改革,用心应该说是好的,但是后果却是坑害百姓。因为小老百姓本来就没有多少钱,而王莽却接二连三地进行了5次货币改革,每一次折腾,都使小老百姓破产一次,人们从在贫困线上挣扎变成掉入水深火热的灭顶之灾中,所以,王莽的改革得不到民众的拥护。

以权谋私利 高官被罢免

裙带关系一向是政治台阶的攀援物,是影响人们升降的重要因素。有的人因裙带关系“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有人因亲朋之故身受牵连,祸及家族。德国前经济部长、副总理默勒曼就是因为后者被迫辞职离开政坛的。

默勒曼出生于1945年,大学毕业后担任教师。27 岁时被选任德国联邦议会议员。后来由于在政府中享有很高声誉的前外长根舍的栽培,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先当外交部国务秘书,不久,即当上了教育部长。1991年,又获得受大多数人青睐的经济部长的职位。过了一年,出任德国副总理。完成了他政坛上的“三级跳”。

默勒曼有一个特长,就是善于把政治和生意放在一起,在德国,是绝不允许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的。但是,默勒曼以自己出色的技巧蒙骗了许多人。他在担任联邦议员时,就和人合伙开办了广告通讯社,而且还买了一家出版社的股票,成为不小的一个股东。

一个人就怕自以为是,他当了副总理后,并不改正过去不好的行为,仍然象以前那样把政治和经济利益挂起钩来。孰不料,再熟练的演员也有在台上演砸的时候,这一次的事情是这样的:

默勒曼夫人的堂兄阿佩尔豪夫经营着一家化工塑料厂。他根据市场情况,生产出一种用于打开超级市场购货手推车锁链的塑料片。新产品生产出来后,在推销过程中,碰到了难题而“卡壳”,因此,他想用默勒曼这个亲戚的关系,打开销路。

默勒曼接到阿佩尔豪夫的请求后,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下来。1992年3 月17日,他提笔用经济部的信笺和信封给7家公司写信推荐他堂兄的产品,末了,还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其实这封信也没有说什么特别的话,只是说,假如各公司、商场对这种产品有兴趣,就可以和阿佩尔豪夫等人联系。

后来,由于这封信的推荐,阿佩尔豪夫的经营公司突然火爆起来,客户骤增,当然,他的产品也销得很好。

然而,默勒曼却倒霉了。9个月后,德国的《明星》画刊得到了这封信,后来毫不客气地在刊物上揭露了身为经济部长、副总理利用职权为自己亲戚谋私利的丑闻。这一原本在我们有些人看来可大可小可有可无的事,却给这位副总理致命的一击。看来“舆论监督”不是一句空话,它到底还是起着它应该起的作用。

《明星》画刊的发难,使人们马上联想起他以前和商界的种种关系。全国舆论哗然,指责他以权谋私,亵渎了联邦政府的法律,进而要求他引咎辞职。

真是“阴沟里翻船”,默勒曼做梦也想不到区区小事会弄得全国沸沸扬扬。迫于形势,他不得不搪塞过关,他出面解释说,那些信件不是他写的,而是他的秘书用他签过名的空白信笺写成的,他本人并不知情。

这拙劣的解释当然骗不过舆论界。《明星》画刊发表声明说,且不论默勒曼的解释的真假,就说其属下能擅自以部长名义推销产品,问题也是严重的,更何况推销的产品又是部长夫人的堂哥公司生产的。

对此,默勒曼当然无言答对。他只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他暂时离职去别国度假。时间一长,什么事都会淡化的。他不相信,就这点小事,非要穷追猛打不可?

可舆论偏偏就抓住不放。默勒曼求助于他的靠山根舍,根舍表示爱莫能助。自民党领导对自己党员的丑闻也感到难堪,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保持自民党在政府中的地位,1993年1月3日,自民党执委会开会,决定让默勒曼辞去经济部长职务。这样,默勒曼这位政治上原本颇有前途的经济部长、副总理只能和政坛告别了。

裙带关系上的一件“小事”,害得默勒曼丢了自己的乌纱帽。“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定是默勒曼的肺腑之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