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语文知识小丛书:常用文体写作知识
45328300000015

第15章 议论文(5)

当引文较长、较复杂时,常常用这种方法。如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一文中,引用了邓小平的一段话:“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之后,概括道:“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的精辟概括。”作者所以对引文这样概括,是为了使引文和作者的论点相沟通。这个概括是对引文的本质最简明扼要的概括,使读者一目了然引文的内涵。

④可抓住引文中的关键词、句,对引用的道理内含着的意义进行合理的发挥和引申。

例如邓拓在《不求甚解》一文中,先引了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然后抓住“不求甚解”四个字的含意进一步引申、发挥:“这不求甚解四个字的含意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是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只要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的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段引申、发挥,给“不求甚解”注入了新意。

对理论论据的分析,亦须“定向分析”,也须有所侧重,一般不能违背原文的基本意思。引申、发挥亦应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解说、概括亦应简明扼要。

四、掌握几种常用的结构格式

文无定法,但有基本原则,也有大部分人习惯使用的基本方法。故,初学者宜先按基本格式来写,入门之后,有所体会,然后再破格,再创新。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结构格式:

1.总分格

①提出论点

②证明论点分论A

分论B

③得出结论、提出希望

例文:《六国论》

①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论点)

②论证A:贿秦力亏则速亡(论证)

论证B:不赂者以赂者亡而失援亦亡(论证)

③六国破灭者为秦人积威所劫(结论)

当朝应以之为戒(希望)

2.并列格

①阐述分论点A

②阐述分论点B

例文:《给青年的一封信》

①首先,要循序渐进。(分论点A)

②第二,要虚心。(分论点B)

③第三,要有热情。(分论点C)

3.递进格

①提出论点

②谈清为什么

③指出怎样做

④提出希望

例文:《反对自由主义》

①为什么要反对自由主义。

A.反对自由主义的意义。

B.自由主义的表现、危害。

C.自由主义的来源、思想方法、性质。

②怎样克服(用马克思主义克服)。

③号召团结起来,反对自由主义。

4.驳论格

①提出错误观点

②进行反驳

从A方面驳

从B方面驳

③归纳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

例文:《驳“我高兴”》

①摆出“我高兴”的论调和表现

②A.用归谬法推出“我高兴”将变成“不高兴”(指出其不可行)。

B.从理论方面再驳“‘我高兴’是思想解放、个性解放”(指出其思想错)

③提出劝告:要讲公德,不要做不利人也不利己的事。

5.读、观后感,一事一议格

①简述材料(据论点作定向叙述)

②就事论事,提出论点。

③联系实际,论证论点。

④回应开头,归纳小结。

例文:《熟能生巧》

①简述材料:卖油翁的故事(突出“熟”、“巧”)。

②分析二人绝技源于“熟”。

③联系社会实际,证实只有熟才能巧。

④重申非“熟”不可,照应开头事例。

6.“起、承、转、合”格

①起(总提论点)

②承(从正面说明为什么要这样)

③转(从反面说明不这样为什么不行)

④合(总结全文,揭示论点的意义。)

(说明:“承”“转”可互换次序)

例文:《谈文明》

①青年人要学会讲文明。

②讲文明的必要性。

③不讲文明的危害性。

④总结全文,指出讲文明势在必行。

五、注重论据、思想观点的积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写议论文的方法,但是相当多的人仍然写不出好一点的议论文,其原因之一是“无米下锅”。由于平时没有注意积累证明论点的各类事例、名言,故写作时搜肠刮肚也举不出一个合适的事例,有的同学只储存了那么几个事例,每次作文就变着法儿去用它,自然捉襟见肘,无法应付了,直到自己也觉得没意思了而停止。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事例证明,引用证明是最常用的论证方法,所以同学们必须注意平时大量积累事实和理论论据,以应付千变万化、内容丰富的论题。

如何积累呢?这首先是一个意志问题。因为这种积累是长期的,辛苦的,有时是枯燥的。没有坚定的意志,就无法坚持,也就难见效果。所以要下决心,要作长期打算,要做有心人,随时、随地,见缝插针。然后要讲究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主要是从阅读中去积累。现在条件很好,有许许多多的此类书籍可供我们去读,如《事实论据》、《中学生作文材料库》等等,不胜枚举。还有许许多多的名言警句大全之类,可供我们去挑选。这些书往往分门别类排列,用起来很方便。对于事情,我们可以大略知道,或摘要记录,顺便可以写一点对这个事情的评价。对事情中涉及的主要人物一定要记清楚,不可张冠李戴。对于特别新颖、典型的事例要记得熟一点,脑子中需要存几百件事,当然是最有意义、最典型的了。对于反面的事例也要记,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何况运用正反论证时,我们需要用到反面事例呢。对于理论论据,我们要选给人启发深的,那些具有哲理的,促人上进的格言,那些文辞优美给人以美感的智慧之语。我们还可以从报纸、杂志中去积累。它们比较新鲜,和现实生活更贴近。我们可从众多的作文选中去选择论据,它们不仅是典型的,我们还可以从中看作者是如何去运用的,品评作者运用的妙处,吸收作者的方法、技巧。我们还可以从课本中去汲取。

吸收之后,我们要不断地翻翻,不要忘却,还要不断地抽取运用,切不可束之高阁。卖油翁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是的,只有“熟”才能“巧”。卖瓜的不用拍,不用挤,一眼就能从大堆的瓜中选出熟透的瓜,正是“手熟”之故。我们对自己储存的论据相当熟,写作时自然可信手拈来,得来全不费工夫。

一般同学老师都知道积累论据的重要,但很少有人提到“思想”的积累。其实这后一个积累更重要,至少和论据积累同等重要。“文以载道”呀!同学们生活在学校,生活单调,接触面小,对很多问题看法是绝对的、片面的、幼稚的,甚至有同学对一些问题谈不出什么看法,只是模糊地觉得它对或是不对。为什么呢?俗话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我们是空瓶子,或者只有几滴,连瓶底也盖不住,我们怎么能“晃荡”起来,让思想任意飞腾起来呢?我们在面对材料、题目时怎么可能进行多向思维、逆向思维,迅速确定自己的论点呢?

怎么积累思想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思想家倾毕生的精力去思索,他们在实践中、研究中有所得,他们的后辈、追随者继续实践、研究而又有所得,这样形成了各个流派,他们各有其独到之处,各有其不足之处,我们尽可以“拿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人为我用”。现时各种集古今中外名言警句的大全很多,我们要很好地利用它们,不仅仅为了论证,更重要的是为了“思想”。这些格言、警句,谚语……都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只有“拿来”,我们才可能像他们那样见解深刻,其意义何止作文呢?

思想的积累和论据积累一样,要“熟”。要在脑子中储存百条、千条,脱口而出,这样才可能用,可能进行比较、鉴别,才可能“晃荡”起来。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例如:毛泽东认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胜。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呢?为什么别人却认为是“中国必败”,为什么有人以为“中国可速胜呢”?研读原文,看看毛泽东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他的结论是怎么得出的。琢磨之后会有所得。当我们遇到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先模仿思维,把毛泽东的推理方式变成我们自己的推理方式。这样日久天长,潜移默化,我们自己就学会了分析、推理,写议论文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

学写议论文,我们必须学习逻辑思维,学习一些辩证逻辑思维,学点哲学,学点新的思维方式,重视政治思想的学习。我们可以读一点专著,也可以读一点通俗易懂的本子。书读得可以杂一点,无须太纯。

除了上述的思想积累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作文选、微型议论文选之类的书中去汲取更具体的“思想”。如前文所说,当大家大赞××人从废料中拣回××吨钢铁,××吨有用零件时,有人疾呼《重拣不如堵漏》,抓住了问题的根本。这种“思想”我们接受了,当有人赞扬××县委卖掉了小卧车给教师发工资,我们完全可以去抓抓“根本”,提出“下一次卖什么?”的疑问,而建议从立法上堵塞移用教师工资的错误做法。

有些同学在积累了一些“思想”之后,如果还不能写好议论文,不要着急,从吸收到运用,再到熟练运用得有一个过程,只要坚持,定会见效。不要忘了,只有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练习

练习一

1.判断下面选段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①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②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③太阳本身还有黑点,虽然这些都是事实,但谁个怀疑人类可以不要太阳呢?谁个曾因为太阳本身有黑点就否认了

它的灿烂光辉呢?没有。因此,我们有一点缺点错误有什么值得沮丧、害怕,甚至忌讳的呢?

④我敢断言,反改革者对于改革者的毒害,向来就并未放松过。手段的厉害已经无以复加了。只有改革者却还在睡梦里,总是吃亏,因而中国也总是没有改革,自此以后,是应该改换些态度和方法的。

练习二

1.改正下面理论论据,使其和论点统一。

论点:青年要成为建设四化强国的生力军。

论据:毛主席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意思是说,只有刻苦研究,有为革命而学习的思想,才能担当起建设四化强国的重担。

2.改正下列论点,使其准确。

①一个人事业的成功,虽然取决于外在的和内在的两个条件,然而时势造英雄,没赶上好时候,有天大的本事也白搭。

②综上所述,对那些几锥子也扎不出血来的老疲沓,必要时扣几个大帽子才能使他震惊,会从此积极起来,因此,扣帽子也有好处。

③因此,华丽的服装不但不能使青年人变质,相反会给青年人带来无穷的乐趣和幸福,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他们更加精力充沛地工作。

3.把下面的事例加工一下,用它来证明“不要只迷信权威”这一论点。

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和波兰音乐家肖邦是一对挚友,二人年纪相仿,但李斯特成名在肖邦之前,12岁时就被称为小莫扎特。

一次李斯特在某音乐沙龙中演奏。一曲终了,获得了听众的热烈鼓掌。这时,李斯特提出,下一曲关掉灯,在黑暗中让众人欣赏。灯关掉后,悠扬的音乐轻轻传来,几乎倾倒了每一个人,大家一致称赞李斯特毕竟是李斯特,技艺之高真是炉火纯青了。谁知,这时灯突然大亮,原来,在黑暗中演奏的并不是李斯特,而是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肖邦。

4.以上所述事例为基本材料,加工后,还可用来证明哪些观点?

5.以《有志者事竟成》为题,以事例论证为主要论证方法证明之。要求举例“同中有异”,使论点“立起来”。

练习三

1.对下面的论据作定向分析。

①三国时,著名军师诸葛亮常令将士诈败而退,然后彻底围歼落入圈套的敌军。

(要求分析其中“进”与“退”的辩证关系)

②鲁迅的一条裤子穿了好几十年了。孙伏园受周老太太之托,劝他换一条新棉裤。鲁迅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要求就此论据的因果关系,进行引申分析)

③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笑?公又问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乎?坡云:诗曰,鸬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似九个。公欣然而听,久之始悟其谑也。

(要求分析此笑话的实质)

④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要求分析它的教育意义)

2.解说下面理论论据。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用议论语言,对引语的含义进行含义解说)

②“见大而忘小”

(要求对引语的内涵、外延加以引申而阐明其更深的意义)

练习四

1.用“起承转合”格、并列格、递进格、驳论格各写一篇议论文。

2.分析《语文和数学》一文的结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