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语文知识小丛书:常用文体写作知识
45328300000004

第4章 记叙文(3)

毛主席下山去了,红军北上抗日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

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敌军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二十年。二十年过去了,毛竹依旧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

为了叫井冈山变得更快,党派来了两千好儿女,同井冈山人一起来开发这座万宝山。他们上得山来,头一件事就是来到竹林里,依靠这青青毛竹盖房落脚。他们踩着当年红军的脚印,攀山过岭,用竹筒盛水蒸饭。可是,看着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毛竹,成年累月地藏在深坳里,不能赶快送到那些需要它们的地方去,怎不叫人心焦!一阵风过,毛竹呼啦啦地响,好像也在焦急地叫喊:“快些送我们下山去吧,莫要让我们等老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多么需要我们啊!”井冈山上的毛竹有一千多万根,轮流砍伐,是永远也砍不完的。可是怎样叫这千万根毛竹顺顺当当地下山去,是井冈山建设者们曾经绞尽脑汁的大事。

如今,你若是从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条条修长的竹滑道。它们几乎是笔直地从山顶上穿过竹林挂下山来的。这便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业绩。他们在竹林里送走了几百个白天和黑夜,用竹滑道,用水滑道,送出一百多万根毛竹。这一百多万根毛竹,流去了井冈山人多少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为了搭起滑道,他们翻越了多少陡峭的悬崖绝壁;为了找寻水路,他们踏遍了多少曲折的幽谷荒滩。冒着大风雪,二百多青年男女来到离茨坪六十多里的深山,要在那周围二十多里没有人烟的林海深处,完成砍伐三十万根毛竹的任务。漫天风雪,封住山,阻住路,却摇撼不了人们的意志,扑灭不了人们心头的熊熊烈火。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杜鹃花开遍山头的时节,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的那三十万根毛竹,让他们沿着满山旋绕的滑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

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吗?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的风格吧!

井冈山的毛竹,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本文以竹喻人,通过丰富的联想,借对井冈翠竹神采、姿态、精神、品格的描绘,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英雄的井冈山人、英雄的中国人民的崇敬之情。

本文的抒情绝非架空而发,而是紧紧依托于对井冈翠竹的特定品格的描绘。所以,本文写竹,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竹子的描绘,不求完整、周详,而是从抒情的需要出发,或写竹子在战争年代的巨大作用,以歌颂利用竹子保卫红色政权的伟大的人民,如:“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青青翠竹呢?大家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敌军魂飞魄散,鬼哭狼嚎。”这一段看似写竹子的贡献,实际是写英勇保卫红色政权的根据地军民的不朽功绩。或写竹子的不屈的品质,以歌颂白色恐怖下如竹子一样坚贞的井冈山人民。如:“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的人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子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这里,你根本分不清是歌颂竹子不低头、不弯腰的坚强品质,还是歌颂井冈山人宁死不屈的英雄主义精神,物与人已融为一体,颂竹就是在颂人了。或写竹子在建设时期的新贡献,以歌颂重新利用竹子建设祖国的井冈山新的一代好儿女。如:“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吗?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的风格吧!”这里又一次借歌颂竹子的贡献,状写井冈山人的新的伟大的业绩。由以上分析可见,托物抒情,首先要选好所托之物上的抒情点,然后再饱含激情地描绘它,用各种最具煽情效果的修辞手段来刻画它,诸如拟人、比喻、排比、呼告等,这时,状物就是抒情,这样抒发的情才充实,才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怎样写好记叙文

怎样写好记叙文,是一个大题目。下面,我们立足于记叙文记叙的内容,从怎样写人,怎样记事,怎样描摹景物这几个角度来说一下写好记叙文所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怎样写人

写人,关键是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所以,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最重要的又是写事情中人物的行动和人物的语言,这是形象、生动地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最重要途径,当然,写人的外貌,写人的心态也是不可缺少的。

1.写好人物的行动

人物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性格的最真实、最直观、最具体的体现,人物的行动,最能充分地揭示其内在的精神面貌。所以,写好人物的行动,对于刻画人物是极为重要的,下面以朱自清先生描写父爱的传世之作《背影》为例,对此加以说明。

背影(节选)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些事。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本文正是借助对父亲车站送别一系列行动的记叙,让我们真切、细致地感受到了那种炽热、动人又尽在不言之中的父爱亲情。分析作品,我们可以得到这些启示:

写人物行动,首先要保证你所记叙的人物的行动合乎事理逻辑和人物的性格逻辑,是此时此地人物所应有甚至必然有的行动。这样的行动,才会是真实的,因而从中所展示的人物的思想性格才会是可信的,才可能打动读者。如《背影》中写“父亲”坚持要“我”待在车上,自己拖着肥胖的身子,穿过铁道,跳下去再爬上那边的月台,到栅栏外为“我”买橘子的一段行动描写,是文章中最具震撼力的一段记叙,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作者写出了此时此地“父亲”出自其性情的动作。父爱子,本是天下人普通的情感,而作者的父亲,由前后文的叙述所知,他更是一个情感极细致、爱子极重的父亲,再加上其母新丧,自己也丢了差使,父子二人又不得不离家谋生求学,异乡相别,种种情怀自然全化解为对儿子无限的关怀之情,化解为种种异乎寻常的爱抚举动了。

第二,写人物的行动,不但要合乎逻辑地写出人物做什么,更重要的还须具体生动地描绘出人物是怎样做的。如此,人物的行动才会真正为读者所感知,才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其中,精选准确而恰当的动词和相关的修饰语,是关键。我们还来看《背影》是怎样描绘“父亲”翻越铁道去买橘子的那段文字,作者是这样极细致,又极生动地写“父亲”艰难的动作:他“蹒跚地走到铁路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如此行动,怎么会不激动人心!如此动作所显示的爱子亲情又怎么会不动人心魄!这是文章最精彩、最催人泪下之处。

第三,在记叙人物行动的过程中,于适宜处简洁地提示人物行动所产生的效应,以旁观者的反映,来直接展示其感染力,诱导读者也如此去体味人物行动内涵的魅力,无疑可起推波助澜,锦上添花之效。《背影》写至目睹“父亲”艰难攀越过铁路,在文章最撼人处,不失时机地插入一笔,“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笔,将文章的情感推向了最高峰。

2.写好人物语言

在记叙文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可以交代有关事实,可以推动情节发展,而更重要的,还在于可以借此直接而有效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心态,“言为心声”,此之谓也。所以,记叙文常常要写到人物语言,有的记叙文甚至主要靠人物语言来描摹刻画人物。请看下面的例文:

多收了三五斗(节选)

“乡亲”还沽了一点酒,向熟肉店里买了一点肉,回到停泊在万盛米行船埠头的自家的船上,又从船梢头拿出盛着咸菜和豆腐汤之类的碗碟来,便坐在船头开始喝酒……

酒到了肚里,话就多起来。相识的,不相识的,落在同一命运里,又在同一的河面上喝酒,你端起酒碗来说几句,我放下筷子来接几声,中听的,喊声“对”,不中听,骂一顿;大家觉得正需要这样的发泄。

“五块钱一担,真是碰见了鬼!”

“去年是水灾,收成不好,亏本。今年算是好年时,收成好,还是亏本!”

“今年亏本比去年都厉害;去年还粜七块半呢。”

“又得把自己吃的米粜出去了。唉,种田人吃不到自己种出来的米!”

“为什么要粜出去呢!你这死鬼!我一定要留在家里,给老婆吃,给儿子吃。我不缴租,宁可跑去吃官司,让他们关起来!”

“也只好不缴租呀。缴租立刻借新债。借了四分钱五分钱的债来缴租,贪图些什么,难道贪图明年背着更重的债!”

“田真个种不得了!”

“退了租逃荒去吧。我看逃荒的倒是满写意的。”

“逃荒去,债也赖了,会钱也不用解了,好打算,我们一起去!”

“谁出来当头脑?他们逃荒的有几个头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听头脑的话。”

“我看,到上海去做工也不坏。我们村里的小五,不是么?在上海什么厂里做工,听说一个月工钱有十五块。十五块,照今天的价钱,就是三担米呢!”

“你翻什么隔年旧历本?上海东洋人打仗,好多的厂关了门,小五在那里做叫花子,你还不知道?”

路路断绝。一时大家沉默了。酱赤的脸受着太阳光又加上酒力,个个难看不过,像就会有殷红的血从皮肤里迸出来似的。

“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一个人呷了一口酒,幽幽地提出他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