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元十二年(786年),卦山天宁寺尼师希有发愿助修华严九会功德主。
贞元十六年(800年),天宁寺扩建工程主持者道融禅师,俗姓元,陕西凤翔人。碑文中说他“心学龙树,德迈天亲”,“转龙藏则唯精唯勤,一句一拜。其安禅也,情无散乱;其得定也,身不动摇。”是一位德行圆满的高僧。
金末元初,天宁寺第21代住持虚己长老请到元朝开国宰相耶律楚材(1190—1244年)为功德主。他还“槌拂”启导玄中寺和尚惠信(1194—1278年),改革已经衰微的律宗门派,将玄中寺纳入南禅曹洞宗,实施“禅净合流”。并请得元朝中书左右丞耶律楚材、粘合重山支持,使五百年一贯律宗的玄中寺“革律为禅”,转为曹洞宗丛林。虚己的弟子元臻禅师(1226—1303?年)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高僧。他是交城县人,俗姓吕,10岁时剃度出家,在太原广化寺受戒。因深通佛学,取得太原路都僧录度牒,担任天宁寺首座。元延祐、至元(1314—1340年)年间,第23代住持海伟主寺,住寺僧众多达四五十人。
明代开国,由于社会相对稳定和统治者的支持,天宁寺香火久盛不衰。永乐十六年(1418年)住持宝缘(第30代)圆寂,曾在洪武年担任过住持的监寺僧无暇环禅师恳请交城县僧会(掌管全县佛教)法云禅师继任住持。法云是出自太原崇善寺的高僧,俗姓张,名福才,交城县人。生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10岁时在玄中寺出家。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选入晋王朱(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为纪念其母高皇后而建的崇善寺中,拜仁山大和尚为师。建文四年(1402年),“以才德举保赴京”,授交城县僧会。他将天宁寺归为崇善寺下刹,并重建大雄宝殿,重塑三佛。明宣德、正统间,天宁寺遭受一场大火,“殿庑回廊,一扫荡空”。第33代住持心印禅师(1376—?年)闻讯返寺,三经春秋,勤事募化而修复大雄宝殿。成化十一年(1475年),真宁禅师出任天宁寺第38代住持。真宁号古风,俗姓霍,临县太平都人,弱冠之年在天宁寺出家,拜选公(号孤峰)禅师为师。后遍历丛林,云游四海,勤奋禅学,返寺后募化重建东配殿五间。第42代住持常益禅师(1456—1513年)号大千上人,太原人,早年出家,攻读大藏经五千零四十八卷,深悟禅机。他还兼通儒学,造诣颇深,并工诗赋。与常益同时者还有常愉禅师,为性空禅师高足,交城县人,俗姓李,“禅机深达。三空洞悟”,为众僧所推重。正德元年(1506年)升任住持(与常悦同任),操守益固,足不染尘市数年。正德三年退居维那,募化创建千佛阁。
嘉庆九年(1804年),交城县僧会无虑(号常乐)兼任天宁寺住持,重建大雄宝殿。无虑曾任临汾天齐庙、交城县卦山天宁寺、交城县城西门外龙王庙、大营村关帝庙、三官庙、寨子村关帝庙住持,晚年为玄中寺东院主僧,创建玄中寺中院接引、准提(今地藏、观音)二配殿。他虔持佛事,淡以自守,昕夕课徒诵经,每当谷鸟晨鸣、樵夫暮归时,寺内钟鱼梵呗之声山鸣谷应。他赋性质朴,勤俭能耐劳苦,受到世人尊敬。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天宁寺住持太元继任交城县僧会,在千佛阁(原称南殿)之前拓筑前院,创建山门(七间)及东西厢房,使天宁寺更趋宽敞。宣统三年(1911年)住持空法参加了清代最后一次修缮工程。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寺院经费困难。20世纪20年代以后,虽然成立有由县长兼任主任委员的“天宁寺寺产保管委员会”,但经费无着,完全依靠社会捐助和伐卖树木度日,仅能进行小型修缮而已。
尤其令人发指的是1938年2月26日,日本侵略军对卦山名胜进行疯狂扫荡,竟纵火焚烧和抢劫,烧毁圣母庙外院房舍10间、僧舍全院房舍11间、卦山书院6间、文星阁一座及天宁寺毗卢阁下层隔扇,其余法器、家具、粮食、木材、衣物等被抢劫、焚烧一空,就连一头毛驴也难逃厄运。老僧真情仓皇逃命,失足山涧惨死。其间,住持真云备受日寇凌辱,竟被强迫跪地,用洋刀刀背在其脖颈上拉拭,而他坚不招认与抗日游击队伍的关系。真云号妙香,原在太原永祚寺(即双塔寺)出家,1928年移驻天宁寺为住持,在十分困难的社会环境中保护寺院山林,令人敬重。1943年,终因忧愤成疾不幸去世。继任者常广(1894—1975年),太谷县人,俗名吴学礼。早年投北洋军阀张作霖,擅长武术,后目睹旧军队的黑暗和暴行,愤而解甲出家。1943年驻寺后,孑身一人守寺护林,倍极艰辛。1965年,“大三线”建设,省档案馆征用寺院,常广被安排离山,成为天宁寺末代和尚。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卦山名胜,并不断拨款维修。“文化大革命”前夕,省某单位征用卦山建筑,全部铁铸、泥塑、木雕、石刻造像被毁,建筑拆改,面目全非。至1981年被文物部门接收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修复古建,保护文物名胜,使这一驰名三晋的名胜古迹恢复了青春。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天宁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卦山天宁寺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