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情世故一本通
4534200000102

第102章 善待朋友,让友情永伴左右(4)

美国心理学家曾调查了1万例真实的争论。他们偷听了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争论,其中包括出租汽车司机与乘客之间、丈夫与妻子之间、推销员和柜台服务员,甚至包括联合国的辩论。他们通过对这些用偷听的录音做地细致分析,无比惊讶地发现了一个事实:职业的辩论家,包括政治家和联合国代表,他们的意见被接受的成功率远远不如走街串巷进行游说的推销员高。

其原因在于:专业辩论的目的在于找出对方的弱点进行驳斥,进而达到推翻其意见的效果,与此相反,推销员的目的却是避免争论,他们需要尽力找出一个观点使对方能接受、赞同或改变主意。

事实上,每个人在讲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并不仅仅是在就事而论,而往往是他自己必须首先认同这个观点,认为它是对的,才会说出来。因此,当他的观点受到别人的攻击时,他人先想到的绝对不是怀疑自己,而是别人。怀疑自己是对自己自尊的威胁和攻击,是让自己出丑,为了捍卫尊严,他也绝不会认输,甚至明知自己错了,也仍会为了自尊而反击,顽强抵抗。

所以,被驳斥者在为自尊而反击的时候,通常考虑的基点不会一直放在别人观点是否正确的问题上,而只在思考怎么维护他自己以及怎么从别人的观点中找出漏洞。而这种完全非理性的、情绪化的争论只会越演越烈,进而出现叫嚷、奚落、威吓、羞辱,形成如角斗一般的个人争斗。这时,即使你说得真的头头是道,他也不可能接受。正如卡耐基所说:“争论的结果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赢了,你还是输了,因为争论赢不了他的心。”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在争论中你输了,自然是输了自己的观点,没话可说。然而,即使是你赢得争论了,对方也会因此而认为你这个人性格太张扬,不宜接近和相处,以后会渐渐疏远你。更严重的是,一些人会觉得你让他丢了面子,输了自尊,甚至挫伤了自信心和积极性。因此,他会怨恨你的胜利,对你在心里产生抵触情绪,也许还想着总有一天要伺机报复回来。

所以说,在争论中,你永远不会得益。在人际关系中,你种下了这样一颗不好的种子,就不会结出一个好果子。因为一场小小的争论而舍弃长远的良好的交友环境,实在是因小失大。因为,在争论中,你的观点不仅没被接受,还树立了一个敌人,而且,你永远无法真正胜利。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喜欢争论的人往往对自己没有信心,希望通过争论的胜利来说明自己的水平,维护自己的尊严。这种想法本身就已经暴露了他们的低级自尊——企图压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把别人驳得一无是处,自己却洋洋自得。

一个自我修养高的人绝不会用争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就如同鲁迅对年轻人的提拔与指正绝不会直接指出,反而会用一些类似“黑水潭”的比喻让对方自己意识到,而决不会采用伤害别人自尊的做法。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不仅与自我修养有关,也存在着一些技巧问题:

1欢迎不同的意见

人的思维不可能是绝对的完整和全面的,总有一些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让你有所忽略,那么,有人给你提出来可谓是一件好事,有人提醒你注意,就能避免你下次犯下更大的错误,因此,你是应该衷心地对提出不同意见的人说谢谢的。同时,不同的意见绝对不是一个引起争论的好理由。

2不要急于为自己辩护

自卫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生理反应。当一遇到对抗或者是攻击的时候,直觉就会让你首先要去自卫,要为自己找理由而辩护,这往往也就是争论的开端。因此,应该先冷静地听完对方所有的观点,客观地分析和思考,说不定就真的能从中获得极大的益处。此时,不要急于作出第一反应,因为,这时选择冷静是最好的。

3要诚实

如果发现自己真的错了,就绝对不要再试图为这些而掩盖或找理出开脱,因为那样做只会欲盖弥彰。你只要诚实地向对方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请求他的谅解,别人是无法拒绝的。当对方不再步步为营时,你也就会有时间冷静地去找出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而不至于争论起来。

4考虑对方的观点

首先要说明,同意考虑对方的观点绝对是出于真心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意识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和易僵化性,所以,要时时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和多听取他人意见的心态。

对方持有的观点极有可能存在正确的一面,如果暂时不能做出判断,那么,就应再花时间多考虑他的观点。这样,既能避免让自己犯错,也会让他人觉得受到了尊重,因而,争论就不可能发生了。

5找出共同点

有的争论,到最后,双方会发现,其实彼此的观点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完全没有必要去为此而争执不休。然而,若因为争论,彼此间的感情已经受到伤害,不可挽回,那岂不是件憾事?因此,在最开始就去寻找双方的共同点,既能保持双方的良好关系,又有利于找到灵活解决的方法。

犯了错误,正确面对批评

一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自尊,或是担心缺点和错误被别人看穿,从而影响自己的成功和发展,常常就会有意无意地以种种方式来拒绝、逃避批评。事实上,也很少有人会真正地把朋友的批评看做是针对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人格。因此,即使是“忠言”,听起来也会颇觉“逆耳”。

从理智上说,无人不懂“人无完人”的道理,也都明白对待批评应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平时,我们不难听到或看到人家使用“欢迎批评”一类的词语,甚至自己也不止一次地用过。

但实际上,一旦有人果真提出批评时,受批评者往往就会像遇到电击一样立即缩回,采取拒绝、逃避的形式为自己辩护。如果批评者是你的上司,你即使不便当面顶撞几句,也可能因此耿耿于怀,而在工作中消极抵抗;如果批评者是你的同事,你或许不会马上大发雷霆,但很可能会报以讽刺挖苦,或伺机找茬;如果批评者是你的同学或朋友,你即使不和他争吵一番,也可能会责怪对方背叛了你,并在你们之间的情谊上打上句号。

但不幸是的,拒绝批评并不意味着可以免受批评,而且还会失去许多忠言善意的劝告,并且极有可能因此而断送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友谊。一个人如果老是拒绝批评,那就无异于在将自己以“完人”自居,这显然害多益少。为了避免这种不利后果的发生,在别人批评自己的时候,不妨参考如下建议:

1耐心倾听批评

当别人对自己提出批评时,你既不要急于反驳、辩解,或拂袖而去;也不要满不在乎,或漫不经心、假装糊涂。而应该保持自然大方的表情和姿势,不卑不亢,认真而耐心地听完对方的批评,然后用自己的话简明地概括出他批评的大意,并问他是不是这个意思,是否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在倾听批评的过程中,如果你觉得自己快忍不住了,可立即这样提醒自己:“耐心些,别逃避,别发火,别害怕,听完再说。”

一般说来,批评者并不能从批评中获得什么好处。相反,可能还会有所失。如果他提出的批评是诚恳、善意的,则利于受批评者改正缺点或错误,

相反,如果他出于恶意、敌意、动机不良,那他便过早暴露了自己,便于受批评者早做准备并寻找对策。怕就怕别人对你早有意见,心怀不满,而表面上又对你一副笑容,明着赞扬,却在背后搞鬼,或在关键时刻突然对你发难。

2学会接受批评

如果别人发现了你的缺点、错误,批评得有道理,则你不应拒绝人家的好意,更不必担心接受批评便会低人一等。拿出勇气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也许你下次就不会出现类似的差错了。

要是别人批评得有道理,但方式、方法不当,你完全可以把它改为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来理解。

如果别人批评错了,你也应先表示谢意,然后再作必要的解释。而对于那些为了发泄个人的嫉妒、怨恨,纠缠于早已结束的往事,或怀有其他恶意的批评,你可以提出警告,对此不必多加理会。

避免冲突,尽力调和矛盾

一个人即使为协调人际关系做出了很多努力,也难免会跟别人发生冲突。只要人们之间发生交往,就会或多或少产生矛盾,这是由人的天性所决定的。

发生矛盾的原因不外乎有这么几点:

1观点不同

这是人们之间发生冲突的最主要的原因,多见于领导与成员之间,也经常发生在学术界。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由于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人们之间便会相互产生矛盾和隔阂,进而导致双方互存偏见,相互攻击,以致发展到势不两立的地步。

2趣味相异

这类冲突多发生在同事与邻里之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趣味和爱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志趣完全相同的人。而志趣不同的人是很难建立起密切联系的。

3感情不和

这类冲突主要发生在亲属之间。家庭是一个人生活的主要场所,如果一个人后院经常起火,他就很难把精力和注意力全部投入到事业上。一个在事业上建立了辉煌成就的人,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

4个性抵触

性格、气质不同以至相反的人,相互之间也会产生冲突。比如,一个急性子会很看不惯一个做什么事都磨磨蹭蹭的人;一个慢性子又会抱怨一个急性子干什么都风风火火。当这两种人在一起共事时,便会常常互相不能理解和谅解,而产生一些矛盾。

5产生误会

人和人相处,即使主观上不想发生摩擦,但仍然难以避免产生一些误会,有些误会甚至还是根深蒂固、难以消除的。

6发生纠纷

生活中,有些冲突是隐性的,比如,志趣不同的两个人之间的冲突未必就会公开,但是也有不少矛盾是会激化的。例如,同事之间、邻里之间,甚至两个陌生人之间,也会因一点小矛盾而发生冲突,轻则产生口角,重则拳脚相加,甚至于发展到不共戴天之仇。

产生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都是由于狭隘自私、敏感多疑、刚愎自私等人性的弱点造成的。因为,大多数人思考和处理问题往往习惯于从自我出发,平时疏于同别人理解和沟通,因而出现矛盾后,总认为真理在自己手中,别人都是错的。

发生这样、那样的冲突,应该说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必然会对各自的事业产生消极的影响。一个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就必须想方设法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千方百计地消除各种矛盾,使自己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那么,该怎样防止同别人产生冲突呢?

(1)要胸怀宽广,凡事顾大局,讲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2)要注意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努力化解各种矛盾,未雨绸缪,尽量减少或完全消除人们之间的隔阂。

(3)用理解的眼光看别人。物有多种,人有不同。别人不可能完全同我们有一样的志趣,我们不能像要求自己那样要求别人。

(4)宽容别人的过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包括自己在内,谁都有缺点,谁都有可能犯错误,要给别人改正错误的机会,就像希望别人也原谅自己的过失一样。

(5)对别人不要求全责备。水至清则无鱼,对别人要求过高就会曲高和寡;对别人太苛刻就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对别人总是横眉怒目,就没有人愿同我们共事。

(6)除非是涉及原则性的问题要搞清楚是非曲直之外,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不要抓住不放。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本来没有多大的事,却非要弄个水落石出,论出个孰是孰非,那只能是庸人自扰。

(7)冤家宜解不宜结,即使有了矛盾,也应坦诚布公,想方设法寻求理解和沟通,就事论事。不要把矛盾扩大,要勇于做自我批评,用自己的真诚换取别人的理解。

总之,化解矛盾首先要从自己做起,记住: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要想走进别人的心灵,自己首先要敞开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