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安康历代名人录
45429400000011

第11章 元

唐天骥

金州知州。志载:“始建儒学”。据至正十年(1350)重修儒学碑云:“金州宣圣庙(文庙),始自前知州唐天骥”,“迄今五十余年”,故知唐天骥莅任金州,创建庙学的时间,约在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前后。(纂《兴安州志》)

高忙哥撒儿

蒙古人,大德年间任金州知州。多惠政。与州同也先不花捐俸修建文庙棂星门、并增筑惠壑堤西至龙窝。晋秩达鲁花赤。(官名,蒙古语镇压者,盖印者之意,元时,汉人不能任正官,各府州县均设达鲁花赤,由蒙古人充任,以总辖行政,掌印办事,把握实权)。(纂《兴安州志》)

康道积

大德五年(1301)任金州吏目,有经济才。时知金州唐天骥创建金州儒学,吏目康道积出俸金经纪之,复撰文记其事。后五十年,至正十年(1350)达鲁花赤买闾重修儒学,郑均为记。(纂《兴安州志》)

许应可

金州人,至元五年(1335)岁贡生,为安康史志所载科举中试第一人。工书法,授扬州推官不赴,居乡授徒,至正元年(1341)郡忠惠王行祠(即牛山庙,在西堤之南)倾圯,十一月,郡人捐资重修,应可为监工,越明年春告竣。金州吏目康道积撰文记其役,儒学学正徐汝一书丹,乡贡进士许应可书额。(纂《兴安州志》康熙本)

白圭

石泉县人,元至正中(1341~1368)进士,官礼部侍郎,介然有守,人祀乡贤。(录《石泉县志》)

王师古

失里籍,元至正八年(1348)以敦武校尉任兴元路金州判官,精明干事,决讼如流,民无冤抑。复兴文教,化民成俗。金州学校始于元初知州唐天骥,已逾五十余年,渐至倾圯,时达鲁花赤买闾莅金州,谋于同知也先不花、判官王师古,各出俸金重修,师古躬自经营,身心俱瘁,始于十年(1350)春,成于十一年仲秋,恢廓壮丽,焕然一新。(纂郑均《金州重修文庙记》、《兴安州志》)

买闾

蒙古人,至正十年(1350)任金州达鲁花赤,金州庙学创自元初知州唐天骥,至买闾莅任已有五十年之久,栋折垣塌,渐致倾圯,买闻谋于同知也先不花,判官王师古,各出俸金重修,计房屋二十二间,绘历代先贤像一百余位,焕然一新。知州郑均为之勒石以志。(纂《兴安州志》、郑均《重修文庙碑记》)

郑均

失里籍。元至正十年(1350)任金州知州。金州儒学见于记载者,可溯至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前后,距郑均莅金州逾五十年。殿宇斋舍,渐次倾圯。时达鲁花赤买闾来监是州,遂与知州郑均,州同也先不花、判官王师古等,共议重修,各出俸金经纪之,共建房二十二间。(纂《兴安州志》、郑均《重修文庙碑记》)

刘福通

元末红巾军首领。原为今安徽阜阳白莲教首领。曾参加韩山童领导的起义。失败后回乡组织起义军,以红巾为号。攻城掠地,众至十余万。拥韩山童子韩林儿到亳州,尊为小明王。国号宋,年号龙凤。出为枢密院平章,不久改任丞相,派李武、崔德攻陕西,陷金州城池。复遣将三路北伐,深入西北、东北地区。终因力量分散,逐渐被元兵击败,退居安徽寿县,张士诚军来攻,失败牺牲。(纂《辞海》)

月鲁帖木儿

蒙古人,元至正十一年(1351)冬,红巾农民起义军攻占安康城,朝廷檄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总兵官平章政事月鲁帖木儿,率大军赴金州征讨,自是年冬至十二年春,历时三月,“捕获首寇,剿绝其党,收复安康,一新昭化。”朝廷即补为金州总兵官,遂于十三年拨帑金数万,重修郡中牛山土主忠惠王行祠,并勒石以志岁月。又称《牛山庙碑》,现藏于陕西省碑林博物馆。(纂《兴安州志》、《牛山土主忠惠王庙碑》)

兀纳罕

色目人,至正十二年(1352)任兴元路金州府尉。未莅任前一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攻陷金州,焚毁城内公廨并延及牛山土主忠惠王行祠,俗称牛山庙。时陕西总兵官荣禄大夫月鲁帖木儿率兵镇压,恢复安康。乃募众缘而重修是庙。命府尉兀纳罕监修之。兀纳罕力司其事,鸠材蚁匠,于旧址重建,工始于十三年之春,成于十四年仲夏,丰屋翔天,巍檐映日,焕然一新。(纂《牛山土主忠惠王庙碑》)

黄理仙

蒲田人,至正十三年(1353)任兴元路儒学金州学正。值金州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庙告竣,嘱黄理仙纪其事,黄理仙考校金州建置沿革,为撰文曰:“金州乃古之名郡,夏为梁州之域,周为庸国之地,历春秋、战国、秦、楚、汉、魏、晋、齐、隋、唐、宋以来,屡更其名。元朝复因之金州。厥地东接襄沔。北阻方山,西有西城山,西南则有魏山。至于汉阴之疆,则有凤凰山,洋州去路,则有饶风岭,去城百步,有汉江之清波,自蟠冢荡漾东流,历洋州萦纡千百里而至于金州之境,其舟车辐辏,商贾接踵,实秦头楚尾之都会也。”高度概括了金州从夏代至元代之历史沿革,及地理形胜“秦头楚尾”的特征,为后人所沿用。(纂《牛山土主忠惠王庙碑》)

郭继宗

旬阳县人。元末守邑南红岩关御红巾军之乱,保障桑梓。明洪武初,从军有战功,授南京镇南卫百户。成化中改金州守御所千户,世袭罔替,子郭武、郭经;孙郭锡、郭绶,皆弘治、正德年间金州守御所千户。(纂《兴安州志》、光绪《旬阳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