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安康历代名人录
45429400000040

第40章 近现代(4)

字雨亭。紫阳县双河口安沟人。幼家贫,1897年人清军营。提升为军官。清末驻陕期间被编人新军并加入哥老会,成为陕西哥老会头面人物。1911年加入同盟会进行反清起义筹备工作,新军革命成功,成立秦陇复汉大统领府,陈树发任军政部次长,又改为陕西省都督府军政司次长,东路招讨使兼秦军第一标标统,故家乡人称其为“统领”。西安革命党人起义后,陕南各地纷纷响应。但由于领导起义的哥老会鱼龙混杂,纪律松弛,一度出现混乱局势,安康尤甚。省都督府先后派招讨使赴安康接收政权,仍阻止不了混乱局势,遂派紫阳人张宝麟为南路招讨使赴安康整顿哥老会。然仍无济于事,被哥老会赶出安康逃往汉中。时安康县岚河口谢帅臣率200余人赶赴汉中投张,途经紫阳五郎坪时,被当地民团围歼,张闻讯急报省府。陈树发自动要求回安康处理,获准,即以标统兼招讨使名义率一营兵力赴安康。先在石泉、汉阴杀掉哥老会骨干分子30余人以示威。1912年底抵紫阳汉王城,经查属实,将制造“五郎坪事件”首恶分子共四人就地处决。陈树发在陕西军政界任职近20年,于右任先生之《西北革命史征稿》论陈树发说:“治军严明有声,轻财好义,乐与士人交。”然而杀戮过重,难免错杀无辜。陈习性放荡,嗜欲轻言,不修边幅,被人称为“陈疯子”。他识字不多,常写错字,别人讥笑他也不在意,自我解嘲说:“字仅是符号而已,人看后明白我意思足矣。”1932年携眷寓居南郑,因无积蓄,全靠张宝麟接济。后迁居安康沙帽石,住约一年,返回安沟原籍定居。1937年11月26日夜被匪徒杀害于家中,妻儿同时罹难。事后查明,系“五郎坪事件”余孽所为,但国民党却不闻不问。人民极为愤慨。至今流传于汉王城的一首孝歌发泄道:“五郎铺杀人,马营铺背名。张仲仁告状(指张宝麟),谢帅臣丢人。陈统领回来救百姓,满共只处斩四个人,不晓得这是仇来还是恩,他落了个斩草除根,如今世事说不清!”(录《紫阳县志》三秦出版社1989)

汪更生(1881~1940)

原名汪应龙,字更生,以字行,原籍四川省巴县。辛亥革命时期,在川陕联络志士密谋反正,剪辫明志。事泄,乔装病妇离渝。辗转汉口、上海等地,覆以假发,以卖鼠药为生。改名汪娃,字更生,以示永志不忘。后获悉表兄龚德珍在安康开设德源荣商号,便来落脚谋生。1913年安康成立商会,被推选为商会会长。1916年,陈树藩督理陕西军务兼行政长,委任汪更生为商县知事,旋调蒲城,后任省财政厅科长。1921年陈树藩倒台,汪更生弃政从商,返回安康,与李仲辉等人合资办“天锡公”商号,经营土特产运汉口出售,购回工业日用品转销安康各县,经销染料生意,兴盛时期资产逾十万银元。1924年,再度出任商会会长,次年改任建设局局长。1926年西关火灾,由他发起募捐巨款,除用于救济灾民外,以余款购买四架救火机,成立安康第一支消防队。1933年任县财委会委员长。十余年间,竭力发展地方工商业,在军阀盘踞,战乱不息的年代,或舍以小利,或巧言通融,或凭借靠山,以确保财源不塞,货物流畅。商民行业间有纠葛,汪更生出面调停,片言乃决,双方折服。他管理商业,为保证安康桐油质量,商会购置检验桐油仪器,设检验所,使安康桐油在汉口市场赢得信誉。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力主商会不再经销日货,以示爱国之心。于经商致富之时,也注意发展地方公益事业,他向商家李锦堂劝募银币一万元给慈善会,作救济贫民和掩葬死者用。天主堂发动教友认养孤女,汪认养三人,供给读书以至就业,并以汪姓义女身份分得遗产。1939年秋安康大旱,汪更生和张蕴锐等地方绅士于次年春成立“旱灾赈济会”。1940年9月,日寇出动36架飞机轰炸安康城,汪的住处被炸,仍抱病抚慰难民,筹办善后事宜。终因病体不支,于10月去世。(录《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熊伯韫(1881~1919)

字萃亭,派名道俊。砖坪厅化鲤墟田坝老屋场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取陕西省陆军学校。宣统二年(1910),陕西同盟会领导人井勿幕由日本回陕,宣传辛亥革命,熊伯韫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是年七月初九,熊伯韫与井勿幕、钱定三(即钱鼎)以及哥老会首领张云山、万炳南等30余人,在大慈恩寺(大雁塔)“歃血为盟”,同心反清。1911年10月29日,新军第一标三营督队员钱定三与同盟会主要负责人约定起义。因形势日紧,革命党人遂决定九月初一日(10月22日)正式起义,熊伯韫参与西安起义的组织领导工作。西安光复后,他参加由钱定三领导的收复潼关战斗,行至渭南,与清陕甘总督升允部血战一昼夜,钱定三被杀害,熊伯韫收拾残军回到西安。不久,退伍回砖坪。回厅后,会见哥老会首领程子青、杨桂堂等,大力宣传辛亥革命,并专场讲演。1916年,汉中驻军第三旅长,同学张宝麟。委熊伯韫为兴汉民团砖坪县总团总,成立县民团局。袁世凯称帝后,他义愤填膺,毅然辞职回家。熊一生不信鬼神,喜欢读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常为壮志未酬抱膝长叹。并以书法、诗文自娱。(节《岚皋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张藩(1882~1976)

族名张家祥,字丹屏,旬阳县蜀河龙家河人。1909年由西安法政学堂转入存古学堂读书。毕业后,人陈树藩部当兵。1911年10月,参加陕西新军起义。1916年5月,陕西督军陈树藩因张是同乡受到重用,被委为西安四门稽查处处长(警备司令),1917年,因办公需要,主持在开元寺内修建一座小发电厂,以一台75匹马力煤油内燃机发电。而为西安首座发电厂。1919年驻守潼关时,联络同志发起组织汽车股分有限公司,聘请工程师勘测设计西安至河南渑池公路修筑方案。1921年冬开工,翌年上半年竣工。同年8月下旬开办了西安至潼关间汽车运输,开西北近代公路修筑和运输之先河。早在1920年间,北洋军阀直皖两系爆发战争,皖系失败。北洋政府决定免去陈树藩督军,以阎相文代之。阎统率陆军第二十师、吴新田第七师和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向陕西进军。陈树藩将主力调整至西安、潼关一线,与驻大荔之刘世珑形成犄角之势。张藩被任命为潼关卫戍司令。阎相文等进攻猛烈,陈树藩兵败,于1921年退到汉中,1922年,陈见大势已去。便离开陕军到上海作寓公,将残部交张藩统率,流落四川,沦为雇佣军,后投靠贵州军阀袁祖铭,改编为川黔边防军,以张藩为边防军司令。1923年3月,孙中山在广州设大元帅府,张藩转投广州,同年十月,参加西南五省讨贼兵,后参加北伐战争。1929年10月,蒋介石、冯玉祥中原大战开始后,张藩被蒋介石任命为陕鄂边防剿匪总司令,派回陕南组军以对付冯玉祥陕南驻军。张藩领得一纸空文,回旬阳后,在旬阳、白河一带招兵买马,收编地方武装。年底,张藩率数千人围攻安康军区后方留守司令王玉文部,守军几不能支。适桂系军阀王光宗调人陕南,增援王玉文,向张藩反攻。张藩军败,率部沿汉江退至白河、鄂西。1930年,杨虎城主陕,张藩率部投杨,被任命为陕西警备第一师师长。驻防略阳、宁羌、沔县一带。1933年因病去军职,转任西安绥靖公署、陕西省政府参议。抗日战争爆发后,奉西安行营令至陕南协助五、六(汉中、安康)两区安定后方,并担任陕西省赈济委员会委员。1939年,安康各县因旱发生饥荒,张藩被委负责安康、汉中救荒事宜。1942年7月,被任命为国民政府第三届参议员,45年被选为“国大”代表。1949年4月,随着淮海战役解放,西安形势日趋紧张,胡宗南令陕西省政府主席董钊撤退汉中,派遣张藩率各厅、处、局职员数人前往汉中踏勘,省政府遂撤至汉中。1949年12月8日,人民解放军攻占汉中,张藩随国民党省政府机关人员撤离汉中,至川西溃散。张藩逐隐居四川绵阳。四川解放后,其子张子六(中共地下党员,曾任陕西省公路局局长等职)将其接回西安,后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聘为参事。1976年在西安病逝。(节光绪《旬阳县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鲁长卿(1882~1945)

名仁寿,字论,号长卿,安康人。魁伟、美髯、洒脱、诙谐,喜读诗谈文,曾在慈惠学校执教。虽有十余石租稞,却无心仕途经济,藏书甚丰。虽学识渊博,科场却每每失利,乃奉佛教静心养性,任安康县佛教会理事,与古鼎、古训、古原等佛门名僧友好。著有《鲁斋全集》一部,内诗集12卷,续集2卷;文集4卷,续1卷;联话2卷,另著《续安康县兴贤学仓志》1卷。晚年倾其微薄家产,自费撰修《重续兴安府志》,凡25卷,上承叶世倬《续兴安府志》,记述清嘉庆十七年(1812)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共132年间安康地区的历史沿革、政治事件、经济交通、文物人物等,填补地方空白,保存了珍贵史料。志书编纂历二十寒暑,至民国三十三年三月三十日脱稿,已心力交瘁,于次晨辞世。后人遵嘱从商,无力刊刻,迫于贫困糊口,将稿本出卖,幸为国家图书部门收购,手稿藏于北京师范大学。(纂《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郝栋臣(1882~1957)

号悟真,又称完白山人,原籍安徽省阜阳县。曾在冯玉祥部第一军第七师任骑兵团团长,1932年携妻随军驻安康。因厌军阀混战,去戎为民,定居安康。其妻早亡,爱女夭折,收养一义子为嗣,留于祖父母膝下。再度只身来安,寄寓南马道、道院巷、当铺巷等处,资墨宝以养生。郝悟真喜小饮,以素食佐酒为足;常挥毫,乐此不倦。居僻巷陋室,结交者不乏地方学者名流。为人耿直,敢于褒贬社会,指陈得失。敦厚诚朴,谦虚为人,故索其手书墨宝者甚多。遇后学求教,必倾其所知,让来者如愿。书法擅长楷书,宗颜鲁公,醉心于《东方朔画赞碑》、《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坛记》等碑帖,得其精奥,融会变通,又自具法度。结体严谨中见疏朗,端正而不拘窘,宽博而不松散。笔法圆中求方,含而不露、平正道劲、不顿不折、蓄势暗转、藏头护尾。其巨字榜书、拙朴浑厚,气势宏大、无臃肿肥笨之感。作书时用马毫,必先导气静坐,然后凝神执笔,气沉丹田,运气于腕,心不外驰,形神合一,痛快淋漓,一挥而就。他书德高尚,不追名逐利,不搪塞了事。应人求书,或中堂楹联、立轴屏条、横披册页、乃至扇面,从不苟且,写毕后,悬之琢磨,品味再三,自觉满意,方才送出。30年代名噪书坛,安康街市店铺,字号的牌匾多出郝手。晚年书作有“安康电影院”五字,浑厚质朴,凝重雄健。(录《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许麟阁(1882~1966)

原名许振声,石泉县城关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安康中学毕业,考入陕西省警官学校,毕业后派任石泉县警佐。宣统元年(1909)担任陕西陆军学校测量员、陕西军队炮兵团军需、兴平县杂税局局长、陕西赈务处委员、陕西第三师副官。民国十六至二十四年(1927~1935)任石泉县建设局局长、浙江地政局、中央陆测局技士,曾两次赴蒙古测量工作。1936年后,出任朝邑、大荔县禁烟局长、陕西民政厅委员、石泉财委会主任。1940年以后,一直在石泉经营商业。石泉解放后,拥护人民政府,带头参加社会活动,向政府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县人委会委员、县政协常委。(节《石泉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张宝麟(1883~1946)

原名允赞,字仲仁。祖籍湖南桃园县,乾隆年间迁徙来兴安,寻定居于紫阳县洞河。世代耕读,生齿日繁,成为清末、民国初洞河一带大户之一。光绪末考入陕西省武官学堂,毕业后又人保定陆军学校速成炮科,学习炮兵。受钱鼎等影响,参加并创组“陆军同学会”及“醒狮社”,“鼓吹排满革命”。宣统元年(1909)回陕,先后在炮兵营、一标二营任排长。在此期间,他加入了同盟会,结识革命党人,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宣统二年,同盟会和哥老会在西安大雁塔集会,即“三十六兄弟歃血为盟”。共图反清大举。钱鼎、井勿慕、张伯英、万炳南、张宝麟、陈树发、党自新、张云山等出席了这次会议。宣统三年辛亥革命从武昌打响,各省纷纷响应。十月二十二日,西安起义成功,据于右任《西北革命史征稿·张宝麟传》载:“他与钱定三(鼎)、张聚庭等运动新军及会党同志加入革命,厥力最多。”西安光复后,张被遣为南路宣慰安抚招讨使。1912年进驻汉中,自号秦军第一军。在主持汉中军政大事期间,进行了一系列建设性工作。改南郑高等小学堂为南郑县立高等小学校;改汉南中学堂为联合县立汉中中学校;改初等实业学堂为南郑县立乙种蚕业学校;成立汉中女子师范学校;开办官绅合营工厂,试织宽机布,为汉中新式机器织布之始;从上海购置全套铅印机器,开办图书馆,为汉中铅印业之始;设轧花机于褒城鹿子沟,为汉中轧花之始。此外,还维修道衙,修葺了汉台。陈树藩主陕时,他充任陈第三混成旅旅长,复任陕南镇守使。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皖系失败,倚靠皖系军阀的陈树藩被解除了督军职务,带百余骑兵入汉中倚张宝麟。1921年张投靠直系吴新田军。10月直系倒台,张由川回到陕南。辛亥革命后,张宝麟一直从事军旅,并兼营商业,在安康、汉中一带开设商号,经营山货特产。1917年在紫阳瓦房店开设泰昌公司,是紫阳实力最厚的一个商号。1925年,张宝麟辞去军旅一切职务。寓居汉中。受其母告诫,皈依佛门,加入同善社做慈善事业,1934年前后,于右任聘他为南京政府监察委员,被他拒绝。汉中51师长王辉武、陕西省省长祝绍周劝他出任军政职务,亦遭拒绝。他说:“我是孙中山的国民党员,在蒋介石的青天白日旗帜下,我是不干的。”1946年卒于汉中。(纂《西北革命史征稿·张宝麟传》、节《紫阳县志》三秦出版社1989)

吕贡三(1883~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