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安康历代名人录
45429400000042

第42章 近现代(6)

字定三,派名光斗,白河县厚子河口人。幼年在乡塾读书,后考入陕西陆军小学,毕业后入保定陆军学堂读书,在校加入“同盟会”,并与党自新等人组织“同胞社”,进行反清活动。寒假返里,在县内高庄、茅坪等地宣传革命,秘密组织反清“爱国会”。宣统二年(1910)任陕西新军一标一营队营。同年7月9日,钱鼎、井勿幕、张钫等同盟会领导人和会首张云山、万炳南等30余人在西安大雁塔结为三十六兄弟,“歃血为盟,共同大举”。宣统三年(1911)4月,广州起义爆发,井勿幕得到同盟会总部决定于农历八九月在全国各地同时起义的通知,遂决定农历八月十五在西安起义。但因西安清军有所觉察,防范甚严,改由井勿幕、胡景翼在渭北发难,钱鼎等人策动新军在西安响应。10月武昌起义后,钱鼎、张钫决定10月22日发动起义,新军与通统山会众公推钱鼎作统领。钱鼎则辞道:“德薄才疏,恐负委托,张凤翙智略兼备,任大统领最妥。”此时,张凤翔率部在临潼野外操练,钱鼎和张钫立即派人请他速回西安。21日下午,张凤翔率部回西安,钱鼎和张钫告知他开会经过,于是决定22日宣布西安起义。钱鼎与张仲仁带兵首人西门攻占鼓楼,并令陆军中学学生队攻占藩台衙门,保护藩库。张凤翔、刘世述由南面主攻,接着与万炳南、张云山等人攻占满城。西安遂为新军所掌握,起义成功,西安光复。10月25日,陕西军政府成立。钱鼎从全局着想,认为省城虽已光复,对于东、西两路清军来攻未曾防御,建议:“豫省尚持两端,潼关是陕之门户,尚无兵布防,以防清廷派兵来袭,此为当务之急。”张凤翔接受建议,委钱鼎为东征参谋,东御清军,遂拨复汉军一标归钱鼎指挥,标统刘刚才(通统山首领之一)对钱鼎说:“副大统领可带二营从东大路进发,我带一营靠秦岭取南路到潼关会齐。”钱鼎只带陆军中学生队28人及军装车数辆前往临潼,士绅曹印侯迎接入城,县官逃跑。钱接受曹的建议,将渭南公款充作军需,遂派人到渭南提款。时渭南尚未反正,县官杨调元(曾任紫阳知县)知西安已光复,即令本县武进士韩映坤赶办民团,企图抗拒。派到渭南提款的陆军学生张世瑗到达后,经交涉才放进城,杨调元表示服从军政府,并答应交付地丁银9000两,当日调元解俸金五千授之。张世瑷不了解渭南敌情,轻信杨调元表面言辞,便向钱鼎报告:“渭南当局归顺,请从速前进。”钱鼎抵渭南,韩映坤见只带了二十几名学生和一些辎重,顿起歹心,暗中延揽渭北著名“刀客”严纪鹏等人偷袭钱鼎。杨调元闻后怕事闹大,劝韩映坤、严纪鹏不要草率行事,未被接受。杨调元见祸机已伏,遂投井自尽。而钱鼎对暗中策划的阴谋毫无所知,进城后,于10月31日召集县绅商议善后事宜,忽闻被围,急带卫队20余人登屋抵抗,卫队伤亡惨重。钱鼎随带族弟钱光涛、学生贾俊彦突围,越城而下。钱鼎不幸陷入泥沼,被韩映坤等追及,遂遇害。时年27岁。共和告成,清朝灭亡,陕人念钱为起义首谋,遂以副统领之礼人祀忠义祠。

后人评论说:“关中起义,钱鼎实为谋主。联络新军中之会党首领万炳南等,高举义旗,临时推张凤翔为正统领,钱鼎、万炳南为副统领。钱、万二人早死,殊勋伟烈,人多忽之。”(纂《白河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梁悦兴(?~1905)

又名梁和尚,湖北郧阳人,幼年随父迁居安康。以操船为业,常行船于汉口安康之间,是安康哥老会首领。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曾在汉口密谋反清,未及起事,被官署察觉,即领着第三个儿子经河南到西安,住在城隍庙老道李明山处。李是西安哥老会头目之一,与悦兴一面鼓动清军中的哥老会官兵,策动起义;一方面派罗武扬往安康,约集诸哥弟来西安,共图义举。悦兴在省城日久,交往渐多,引起西安官署的注意,便移居南郊大雁塔附近,但仍感活动不便,便落发为僧,从此人称梁和尚。光绪三十年(1904)五六月间,罗武扬从安康约集一批哥弟来西安。筹措两月,鉴于起义时机不成熟,便带三个儿子和一帮会员返回安康,联络高庆云、胡云山等,继续进行反清活动,策动当地巡防队中的哥老会哥弟共议举事,还与县知事王世英暗通声气。随他共谋策事的,都是贫苦的手工业者、船夫和农民。光绪三十一年(1905)春,梁悦兴决定趁安康镇台傅殿魁二月初二在文昌宫降香之机,杀镇台,举义旗。届时,因准备不周,哥弟闵春来等举火不燃,当场被傅殿魁捕捉;埋伏在小沙沟、陈家沟的哥老会员,遭清兵弹压,牺牲多人,起义失败。闵春来、李元谋被以“叛逆罪”装入站笼杀害。傅殿魁四处追捕梁悦兴,梁以为起义未成,不能将灾难留给他人,出走有失义气。经知事王世英暗示,才去江北牛山暂避。约两月,因搜捕日严,便转移湖北武当山。傅殿魁得悉密告,派兵到湖北捕拿梁悦兴,在押解途中,被害于白河县西门外。(录《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高庆云(?~1919)

安康县人,是安康镇台傅殿魁部下千总,哥老会(江湖会)头目。1905年农历二月初二举义失败,梁悦兴遇难后,高庆云成为安康哥老会的首领。1911年10月22日,西安革党命人响应武昌起义。不三日,省城光复消息传来安康,高庆云审时度势,认为安康起义时机成熟,便联络部分清军官兵,组织哥老会弟兄们分头行动,鼓动清军巡防队四哨士兵和周围群众,准备起义。傅殿魁担心兵变,给一部分士兵们发枪,不配子弹。当时镇台驻新城,知府丁麟年和知县林扬光住旧城。农历九月十四日午夜,高庆云向哥老会和巡防队部分官兵发令攻打新城。起义者以白布为号,口令是“天宝得胜”,由于准备充分,一举攻下新城,杀镇台傅殿魁,并占领军械库,缴获毛瑟枪五百多支,子弹几万发。然后围攻老城,城内胡云山(安康县人,县署快班差役,哥老会头目)率哥老会响应,里应外合,顺利占领老城,安康宣布光复。安康光复后,高、胡二人会商,将起义的士兵、群众合编为三个营,总数2000余人,打出复汉军旗号,并派兵进驻兴安府所属各县,任命临时县长,人心渐定。不久,省南路安抚招讨使张宝麟到达安康,一方面报请陕西省军政府任命高、胡为兴安正副防御使,另一方面又释放清知府、知县,并对哥老会横生枝节,枉杀无辜,还不断向高庆云、胡云山要枪要款。高、胡二人以武力驱张,保卫起义成果。次年四月,陕西省军政府又派陈树发来安镇压哥老会,杀害哥老会首领张应龙等数十人。1919年张宝麟二次来安康取缔哥老会,重要头目陈占元、马治林被斩首,高庆云、胡云山见大势已去,在绝望中去世。(录《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傅殿魁(?~1911)

楚之汉阳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十四日任陕安镇总兵。贪鄙庸愚,舞弊营私,无所不至。满清末年,陕安镇巡防队饷银历吃空名,派兴安府知府金文同监放,殿魁则于点名后,斥革数十名,于月终补足,点验无缺,而殿魁所获甚广,其数字已可观矣。复派官弁代购货物,黠者报以贱价,殿魁称为干员,遣以肥缺;视其无利可获,则委以冷职闲缺,相率效尤,冗滥不堪。宣统二年,陕西民军起义,安康哥老会首梁悦兴谋戕总兵傅殿魁,事泄被执处死,群情汹涌。知府钱松年恐兵心思变,于点名时给以犒赏,冀安兵心。殊料傅殿魁复于每串扣钱贰佰文以入私囊,致促巡防队之变。宣统三年(1911)九月初一,西安光复的消息传到兴安府,哥老会首领高庆云联络巡防队四处哨兵准备起义,九月十四日午夜,起义开始,以白布为号,一举攻下新城,占领军装局,杀死傅殿魁。(纂《重续兴安府志》、《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李长儒(?~1912)

紫阳县蒿坪河人。李长儒有意参加反清革命活动,遂与安康哥老会密切交往。清宣统三年(1911)11月8日,闻西安和安康“反正”消息,率领当地农民200余人,连夜袭占紫阳县城,推翻满清在紫阳的统治。次年6月,被陕西省军政府派招讨使杀害于紫阳县城。(节《紫阳县志》三秦出版社1989)

刘海(?~1911)

汉阴县太平乡人。性憨厚,有胆略,豪侠好义,朋友甚广,被推为汉阴哥老会首领。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西安反正,兴安府哥老会首领高庆云诛杀兴安镇总兵宣布起义。九月一日,刘海响应革命,带领汉阴哥老会数百人占领县城,夺取城防局枪支,设大本营于义学街高等小学堂内,并四城设防,宣布起义成功。此时城内士绅惊恐万状。时有自称招抚使者,带兵数十人来汉阴,将刘海骗至考院杀害。(纂《汉阴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朱荫梧(1884~1942)

字起凤,旬阳县张坪人。学识渊博,1924年曾随邑人杨济川到北平游历,后到靖国军郭坚部任职。1928年返里。民国时期,旬阳境内兵匪成灾,各处学校因战乱停课。甚至学校成为军营,以故毕业学生知识贫乏,为社会所不齿。乡间有识之士皆叹“文风扫地”,宁愿办私塾延师教读,以求实学。时郭明嵩创办“育英学校”,遂聘请朱荫梧为师,教育学校学生。朱荫梧不负使命,教学讲求实学,新旧并重,提倡新生活,恢复旧道德。以故课程设置:旧学以四书五经为主,文章崇唐宋八大家、清朝八贤手札、曾文正公家书、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三十六子书等;新学设三民主义、孙文学说、中国近代史、地理、自然等。另外还有游戏、唱歌等文体活动。朱荫梧教学,首重培养学生器质,次重文艺,主张“士先器质而后文艺”、“字是门楼、书是屋。”学规谨严,教学时禁止任何骚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因材施教。讲解文章时,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为活跃学校生活,还常带学生作远足旅游,登白云山(羊山)以畅心神,开眼界。朱荫梧批改学生作文很特别,除纠正错字错句外,每段有顶批,末尾加尾批,其批语多用古典诗句,如行文流利,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文字简练,批“删繁就简三秋树”;立意新鲜,批“标新立异二月花”;文章上乘,批“炉火纯青”;用词恰当,批“恰到火候”。常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强调作文要突出主题,立意要高。(纂光绪《旬阳县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陈树藩(1885~1949)

字伯森(伯生),安康王彪店人。21岁考入陕西陆军小学,24岁选送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习炮兵。1910年毕业,回陕任新军陆军混成协某标(团)军械官。1911年,武昌起义前夕加入同盟会,后参加秦陇复汉军,在礼泉与清军作战有功,代任陕西陆军第三混成旅旅长。1914年,陈树藩以追剿白郎起义军,拜靠北洋军阀陆建章,升任陕北镇守使兼渭北“剿匪”总司令,后被袁世凯嘉封为男爵,取得督陕实权。1916年,段祺瑞执政,陈树藩率先宣布取消独立,表示效忠北洋政府,被授予汉武将军,督理陕西军务兼民政长(省长)。1917年,张勋复辟。陈树藩一面命郭坚率部假道山西伐张勋,一面密电阎锡山:“郭坚兵变”,并派兵断后,陕西讨逆军被晋军消灭,大批革命党人殉难。同年9月,孙中山在广东组织军政府,宣布护法,陕西革命党人响应护法,12月成立靖国军,与陈树藩展开激烈的斗争。陈树藩又为巩固其在陕西的统治,以省长为条件,勾结豫西土匪刘镇华,率“镇嵩军”人陕,又陆续邀集奉军、川军、晋军、绥远军,引狼入室,共同对付靖国军,战事持续四年零五个月,祸及全陕。为扩充军需,预征田赋,大开烟禁,杀害革命人士。1920年,段祺瑞垮台,陈树藩败于靖国军,转投张作霖未遂。1921年7月,被直系掌权的北洋政府免职,率卫队百余人亡命汉中,继又逃奔四川。1922年,纠集余部反扑陕西失败,最后竟连陕西子弟也当货物出售。自此,靠其搜刮民脂民膏在津沪杭置得地产,居天津公寓,开永盛钱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揖堂在北平组织伪政权,陈树藩拒绝入伙当汉奸,只身逃离天津到四川成都。蒋介石派人送来聘书和200元法币,陈收钱退聘,上了峨眉山。在给友人书中说:“峨眉自囚,忏悔罪孽,佛前祈祷,为众生消灾”。抗战胜利后,到杭州寓所隐居。蒋介石全面发动内战,陈曾上书劝阻。乃至李宗仁代总统,陈又托人捎信给于右任,劝于参加国共和谈。1949年11月卒于杭州。(录《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张元昆(1885~1972)

名世玉,字元昆,安康县张滩人,出身贫寒。自兴安中学堂肄业后考入清将弁军事学校。在西安加入同盟会,在张凤翔部任团副、督军部参谋、军需主任等职。1924年解甲归田,守住两亩地、三间草房的祖业,在家教书、务农、行医。他自幼好学,精军政、知农业、懂医道、通日语。见家乡生产落后,人民贫困,便尽其才智为民谋农业之利。时张滩仅种植三花棉,一株十余桃,一桃三瓣,亩产皮棉不过十余斤。张元昆于教学之余精心研究植棉技术,利用当年从戎在外建立的联系和所获得的经验,从西安、南京等地函购美国斯字棉、德心棉等优良品种,并改进整地、施肥、选种、播种、密植、防虫、整枝、打卡、捡棉等一系列耕作技术,积年努力,育出适宜在本地推广的良种棉,亩产皮棉高达百斤,将良种无偿支援东区种棉户,用少送一点,多送几户,串户介绍等办法扩大推广,为种棉户提供籽种,获“植棉能手”称号。他还致力于小麦籽种的更新换代。1937年引进美、英等国十余种良种麦,开辟小区种植,红花麦、无芒麦、蓝麦等种植成功,得到推广,因其德高望重,被民国政府举为县参议员。1949年牛蹄岭战役中,曾为解放军当向导。安康解放后,1950年即被选为县劳动模范。1951年被选为地区和省的劳动模范,获“植棉模范”称号,连续担任安康县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1972年含冤去世。(录《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廖定三(188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