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安康历代名人录
45429400000053

第53章 近现代(17)

创办空军系之初,既无设备,又无教员,更无经验,沈启贤在刘伯承元帅支持下,大胆起用起义飞行员当教师,积极争取提供教学飞机,边干边学,经过两年的努力,空军系正式开学。1956年。军委决定空军系升级,令沈启贤在系的基础上扩大创建空军学院,迁址北京。他亲自选址、组织设计、施工。直到顺利开学,被任命为空军学院副院长,为新中国航空事业作出了特殊贡献。根据沈启贤在抗日、解放、抗美援朝以及我军航空建设中的辉煌业绩,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沈启贤少将军衔和三级八一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又授予沈启贤一级红星勋章,其传略和功勋已载入《中国将帅录》、《西北将军传》、《陕西英才》和汉阴县中学编纂之《桃李满天》史册,成为家乡人民的骄傲。(纂《中国将帅录》、《西北将军传》、《陕西英才》、《汉阴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孟俊岐(1911~1949)

河北燕山人,共产党员,高中文化程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即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年代。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班长、排长、连长、参谋处长、副团长等职。他在全团学历最高,却从不傲物恃才,严于律己,坦诚待人,深得战士爱戴。1949年7月25日,在解放安康的牛蹄岭战斗中,任55师164团副团长。战斗打响后,他从第一天夜间10时到第二天下午3时,一直在第一线指挥。因指挥所多次遭炮击,有人建议转移石寨子边缘较安全的地带,他说:“指挥机关不能在紧急关头转移”,指挥部队打垮敌人20次反扑。敌人炮弹击中指挥所地堡,孟俊岐多处负伤,两只脚被弹片削去,仍镇定地让警卫员包扎,坚持不下指挥岗位。在团长和政委再三催促下,才转送到县河口前线医院抢救,因流血过多,于次日凌晨三时牺牲,终年38岁。部队授予革命烈士称号,遗体葬安康烈士陵园。(录《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张孝德(1911~1964)

镇坪县人。幼年丧父,流落乡里。1930年10月,到平利县建设局当干事。12月,调国民革命军十七师通讯班当通讯员,后很快提升为上尉。同年7月,毅然到川西北寻找红军,至镇巴,交通被封锁,决计北上陕北。行至凤县遇朋友张锡武(张时任警备二旅四团九连长),同时结识何振亚、苗鸿鑫等。倾谈之间,意愿相投,遂在九连任班长。一起组织、开展抗日活动。他在九连同何振亚等人,对部队中凡认为能联络的班、排长,都进行了宣传联络,提出“组织青年抗日,如果上级不允许就参加红军”。1935年12月,九连起义,成立“陕南游击总队”,配合红七十四师,转战镇安、柞水、宁陕、石泉、汉阴、安康等地,部队迅速扩大到500余人,编为5个支队,张任第二支队长。1936年8月,改建为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下设四个支队,张任第二支队长。“西安事变”后,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改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十三团警卫营,张随部队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参加了平型关大战。

1938年,张加入中国共产党,调延安后历任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教育主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干事、边区保卫团供给处长、团总支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关中分区保安处副处长、渭北纵队副政委、一支队政委、警一旅政治部副主任、关中分区政治部主任、归俘教导队政委、西安市军管会军事处副处长、天水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后任二十二军政委、西北军区志愿军补调师师长、西北空军政治部主任、西北军区保卫部部长、志愿军十九兵团政治部保卫部部长、中共安康地委第二书记、安康专署专员、陕西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4年10月病逝于安康。(录《安康地区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蔡平(1911~1965)

原名蔡宝兴,字举子,平利县人。1936年考入北平中山大学,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日本侵略军逼近,北平危急,毅然参加创建晋察冀抗日游击根据地工作。同年4月,担任游击支队政治处主任。在阎家坪、大海陀一带组建抗日武装,收集民间枪支,积极收复失地。翌年,成立了龙延怀联合政府,他任县长兼县大队长,争取阎家坪有名的地主兼“伙会”首领姬永明共同抗日。三合堡的开明地主王照宾经他说服教育,一直与中共合作抗日。1942年,率领县大队运用游击战术,粉碎日军在延庆川和怀来川的扫荡,一举攻克双树子伪军据点,率部安全突围。是年冬,又率部消灭新保安60余名伪军。在任平北地委敌工部长、分区武装部长时,多次指挥部队克敌制胜,屡建奇功,威震遐迩。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任平北专区贸易公司经理,北岳区出人口总局行政科长等。北京解放后,担任京西矿区(门头沟区)区长。1954年任北京市商业局副局长,1958年调任宣武区区长,1965年病逝于北京。(录《安康地区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王辛德(1911~1934)

又名兴德、建英、剑英、益之、一之,笔名辛心,洋县人,出身贫苦农家。1929年毕业于洋县书院高等小学,考入汉中省立第五师范。其间涉猎《陈独秀文存》和进步文学作品,民主思想渐萌。193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出席在汉中召开的中共陕南特委成立会议,参与领导洋县的学生运动、农村斗争及建党工作。1933年4月,中共陕南特委派王辛德为特派员到安康工作。五月初,中共安康军特支成立,王辛德任组织委员,九月接任军特支书记,并以安绥军迫击炮营部帮办司书和《民知时报》记者的身份为掩护,接触学生、市民及安绥军中的士兵和中下级军官。他在《民知时报》副刊上著文,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及安康反动当局的黑暗统治。在报社为失学儿童办夜校,向儿童讲时事常识,传播革命思想,还帮助报童送报纸,以接近群众,了解民情,宣传群众。接任安康军特支书记后,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安绥军士兵的武装起义上,在安绥军的士兵和下级军官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并联系不少党的同情者。1934年1月和2月,中共安康军特支两次向陕南特委写报告,要求特委批准在安绥军中组织武装起义,2月9日,安绥军司令张飞生出巡汉阴、石泉,进剿其叛属沈寿柏部,安康城防兵力有减。22日上午,王辛德和王泰诚在西药王殿召开党员和骨干分子会,决定当晚9时发动武装起义,然后沿汉江西行经紫阳进入川陕革命根据地。因叛徒告密,起义提前举行,且敌众我寡战斗受挫,遂撤出老城,集合起义人员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第一纵队,王辛德任政治委员,率队沿汉江西进,行程六百华里,在抵达紫阳毛坝关的营盘大梁,被民团包围,激战竟日,弹尽粮绝,王辛德被俘。3月中旬被押解回安康,就义时高呼“打倒国民党!”“汉江苏维埃万岁!”等口号,并在刑场上讲话,英勇就义。(录《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王泰诚(1912~1934)

字笃生,临潼县人。父王新斋为同盟会员,兄王泰吉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员,泰诚自幼受革命思潮影响,1927年,在国民军联军第三师教导队当兵,后任班长。1931年人国民党中央军官训练班学习,毕业回陕后到安康。1932年春,任安绥军干部训练所第一大队特务长,后调任安绥军司令部特务三连排长,连副。1933年5月初,中共安康军特支成立,王泰诚入党,任军特支宣传委员。他在特务三连,启发士兵的革命觉悟,发展党的组织,使大部分士兵团结在军特支的周围,还在关中旅安同乡和在兴安师范的学生中开展活动。1934年2月22日(阴历正月初九)。中共安康军特支决定,乘安绥军司令张飞生率部外出,土西门外刘化真人庙会放花之机,晚间9时发动武装起义。当日上午,王泰诚即身穿军大衣,腋下夹一马刀,准备起义时使用。由于迫击炮营三连两个叛徒告密,为王泰诚发觉,立即报告军特支书记王辛德,砍死特务三连连长杨嵘享,率领全连士兵提前起义,攻打安绥军军械科和司令部。因敌已有戒备,王泰诚等从小北门撤出,在西药王殿山下,与袁作舟率领的迫击炮营起义人员会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第一纵队,王泰诚任纵队游击指挥。在王辛德、袁作舟、王泰诚的率领下,红一纵队于22日晚向川陕革命根据地西进。经过五天六夜急行军,于2月28日在紫阳县营盘大梁,遭南区民团包围,激战竟日,弹尽无援,极度疲劳,决定分散突围,王泰诚从大梁跳下陡峭山巅,与团丁覃景品遭遇,拼搏中摔下梁沟被敌人用棒砸死,壮烈牺牲。建国后,陕西省人民政府在西安革命公园建立“王泰吉、王泰诚烈士纪念亭”,永志缅怀。(录《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刘寅初(1912~2002)

汉阴县涧池镇人,受家庭熏陶,幼习《四书》、《五经》,熟读唐宋诗词。14岁即能以平仄人律吟诗,人有神童之誉。1927年甫交15岁,即被荐人省立第七师范学习。1931年考入北平民国学院攻读新闻专业。受教于新闻名宿张友渔,萨空了、王夕彬等。1935年毕业回陕,出任《工商日报》记者、编辑主任。“西安事变”期间,积极支持张学良、杨虎臣将军兵谏,大量刊载抗战救亡文章和诗词,遭国民党政府查封。后与旅省同乡梁鸿江、沈继芳等,在西安成立“抗日救国会”,筹办《打击》周刊,发表抗战救亡诗词。因时局动荡,筹资困难,未逾一年被迫停刊。寻被汉阴简师聘为“小学教师抗战训练班”班主任。未几调汉阴中学任教。解放后调入安康高中任语文教师,直至退休。此后任民盟安康支委委员、安康政协第六、七、八届常委、委员。同时兼任地区文管会委员,《安康县志》特邀编辑。1994年被陕西省政府聘为省文史馆馆员。由省文史馆编辑出版的格律诗词集《太华松韵》收录先生近50首佳作。是该诗集选用个人诗作最多的一位。先生诗词风格清新,意韵隽永,雅俗共赏,且极富时代气息,堪称建国以来安康最具代表性的杰出古典诗词大家。(纂《陕西省文史档案资料》、《刘寅初年谱》刘寅初手稿)

张玉昆(1912~1981)

又名张俊清,江苏省南通市人。11岁考入京剧艺术家欧阳予倩在南通主办的伶工学社,学习京剧海派武生。出科后,流动于江、浙、沪一带演出,曾被誉为“江南活武生”。建国后,出任江苏南通市京剧团工会副主席,后在南通市豫剧团、市戏剧学校执教。为市人大代表,江苏省文职委员。1956年陕西省京剧团史美强举荐,杨明灿专程接请,受聘于安康县汉剧团任武功教练兼导演。张玉昆初到安康,首先整顿台风,从严治理演出队伍,强调抓基本功训练,在汉调二黄传统练功基础上,新增了京剧练功项目与方法,并为青年演(学)员实授京剧武打戏《花蝴蝶》、《一箭仇》、《拿高登》、《白水滩》等,既巩固与扩大了训练成效,又丰富了汉调二黄戏剧目。他能够尊重汉剧剧种优长与特点,能与汉剧艺人亲密合作,执导汉剧移植剧《戚继光斩子》、《杨门女将》等,他的武打设计和导演构思注重因人施导,量体裁衣,注重把每个演员的水平发挥到最大限度。安康县汉剧团赴省演出由他执导的剧目,如《穆桂英智破天门阵》、《三收何元庆》等,受到专家的好评。他对现代戏亦有研究,执导了《阮八姐》、《中国魂》、《奇袭奶头山》、《沙家浜》等,恰切合理地将传统程式运用于表现现代人物并有创新。先后培训学员50余人,其中长期从艺的知名演员有王发芸、刘桂英、刘铁造等。1960年获陕西省文化局颁发的“艺术教育奖”。张玉昆一生为人忠诚正直。曾有陕西省省级剧团以重金聘约,他不为优裕条件和大城市环境所动,坚持效力于山区剧团至退休。(节录《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三秦出版社1994)

赵瑞祥(1912~1986)

天津市人,1937年参加东北挺进军,任上尉军械员。次年被中共东挺特别秘密支部接纳为共产党员,1939年送往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被派往西安并转道陕南,在旬阳、汉阴二县旧政府以职员身份为掩护,作中共地下工作。因工作突出,建国之初,荣获“解放大西北”纪念章。1954年调安康专署第二办公室(支、教、卫生)工作,1956年主持安康专区戏曲发掘组全面工作,1963年参与安康汉剧班的行政管理。赵瑞祥自幼热爱戏剧艺术,在主持安康戏曲发掘组工作期间,他集行政组织,业务管理和财经杂务于一身,以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与柳华藻、曾凤翔通力合作,历时五年余,先后邀集七个地方戏曲剧种103位艺人,聘请抄录人员20余位,计抄录口述汉调二黄、陕南道情、弦子戏、越调、八步景、八岔、大筒子等各类剧目共2511本(折),总字数达3648万余;动员老艺人捐献珍贵手抄本661个,组织力量整理出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剧等剧种源流沿革文字资料;录制、拍摄了大量乐曲、脸谱和图片等。并自己动手刻印抄写了大量文字资料。(节录《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三秦出版社1994)

李荣堂(1913~1973)

安康县人,出身道情皮影戏世家,十二岁投身戏班,二十岁领班演出,活跃于安康城乡及紫阳、岚皋、汉阴三县。他艺龄长达48年,传徒3人,皆擅长“拦门”主演。注重剧本的搜集和收藏,所藏之珍本,有标明清嘉庆二十二年汉阴胡文魁手抄的《望夫云》,有清咸丰、同治年间的手抄本《赵王村》、《战漳河》等。建国后先后捐献皮影戏剧本近40部。(纂《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三秦出版社1994)

杨祯梓

字琴轩,旬阳县甘溪季家坪人。1913年考入三秦公学蚕科,1915年毕业回乡。先是,旬阳仅有少数农户植桑养蚕,且多草桑土蚕、茧丝粗劣,食利较少。杨祯梓即在自己地内植湖桑十余亩,用科学方法养蚕,自行取丝,逐年扩大植养规模,获利颇丰。乡民艳羡,群相仿傲,养蚕风气蔚然形成,以致旬阳北区居民墙下隙地无不植桑。1924年,旬阳全年产茧四千余斤,其中大部分来自北区。同年,陕西省长公署视察员抵旬视察时,对旬阳北区养蚕之风极为赞赏,特指示县知事饬令其它各区乡广育湖桑树苗,多购优良蚕种发给农民。还要求把养蚕栽桑各新法编成浅说册子,发给各乡,以利推广。(录《旬阳县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何振亚(1913~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