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处理传染源
(1)加强卫生宣传,培养个人卫生习惯,对易感人群即家庭成员及社会接触者要把关。应餐前洗手,实行分餐制,餐具自备更好,否则应严格消毒。病毒性肝炎的家庭成员除接触传染外尚存在遗传易感的问题。
(2)提高自身抗病能力,中医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里的正气包含人体免疫功能。这种免疫功能除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后天的诸多因素有一定关系。做到心情舒畅、营养充足、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对提高自身素质,预防肝病有好处。
(3)加强对饮食行业的管理,肝炎患者不能从事该行业工作。
(4)集体生活成员如托儿所、学校、军营中的成员,应定期普查。发现可疑对象应采取相应措施,及时隔离,住院治疗。
(5)加强献血管理,必须对每一个献血人员严格检查身体,包括肝功和病毒标志物。丙型肝炎多通过血液传播,且慢性化倾向较高,容易演变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故在所有的献血人员中必须化验抗-HCV。
(6)配偶之间的密切接触亦可互相传染肝炎,因此婚前检查中应检查肝功,一般讲HBsAg阳性且HBeAg阳性者不宜结婚。但仅有HBsAg阳性者则可结婚。
§§§第二节切断传染途径
(1)防止医源性感染,注射用具实行一针一管,医疗器械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对污染物要妥善处理。接触肝炎患者的医务人员应加强自我保护,检查病人后将手用1%~2%过氧化酸溶液浸泡2min,然后用水冲洗干净。(2)垂直传染即母婴传染是肝炎传染的一个途径,经过该途径传染的肝炎治疗较为困难,因此母婴传染的阻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应对孕妇进行产前检查,包括HBsAg、HBeAg之测定。如仅前者阳性,可加强产程及产后卫生防护,新生儿分娩后,尽量清除口腔及咽喉内容物,产房所有器械要严格消毒。
第三节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
有人预测,如果我国全部新生儿都能得到乙肝疫苗接种,则在1代~2代之后,就可以基本上控制乙肝的流行,目前的问题是在全国马上做到这一点还很困难,这就需要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全民对于乙肝疫苗的重要性认识。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具体方法为:①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采用出生6h内肌注20μg,1月时肌注10μg,6月时肌注10μg。②有条件地区,孕妇应进行HBsAg及HBeAg检查,对于母亲HBsAg及HBeAg双阳性者应在新生儿出生后6h内和1月时各接种1ml乙肝免疫球蛋白,2、3、6月各接种1次20μg疫苗。对HBsAg单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可于0、1、6月分别接种30μg、20μg、10μg。③只能查HBsAg,不能查HBeAg的地区,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按双阳性接种。④无条件查HBsAg的地区,可对全体新生儿于0、1、6月时分别接种30μg、20μg、10μg疫苗。除了新生儿外,对学龄前儿童及其他易感人群也应当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其中对于学龄前儿童接种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查HBsAg及抗-HBs,两者均阴性者再接种;另一种是不进行血清学检查,直接进行接种。采取哪种方法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而定。如当地学龄前儿童的乙肝感染率较高,则最好先检测后再注射,这样可更经济一些;如当地学龄前儿童的乙肝感染率较低,则可不检测,直接全部接种。对于成人危险性职业者,如接触血液的人员,密切接触乙肝病人的人员(医疗人员)以及HBsAg阳性者的配偶或其他与之密切接触的人员的易感者也应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由于成年人中多数已经感染过乙肝病毒,故对这部分人员应当先进行HBsAg及抗-HBs的检测,二者均阴性者再进行接种,其剂量可采取初次接种肌注30μg,1月后10μg,6月后肌注10μg。对于意外受乙肝病毒感染者,如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或被HBsAg阳性血液溅于眼结膜或口腔黏膜或输入HBsAg阳性血液时,除非已知该受染者原来已经HBsAg或抗-HBs阳性,一般应立即(24h内)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其剂量以能使体内的抗-HBs达到0.01u/ml为度。按目前国内生产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应按每千克体重0.075~0.2ml注射。在注射前应抽查HBsAg的抗-HBs,如二者均为阴性,应开始注射乙肝疫苗,可按初次接种肌肉注射30μg,1月后肌注10μg,6月后肌注10μg。乙肝疫苗的注射部位以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为宜,因臀部脂肪较多,疫苗注入脂肪组织后影响药物吸收。乙肝疫苗的副作用很轻,多为局部反应,以局部疼痛为多见,偶有红肿或硬结。全身反应可有发热、乏力、上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但较少见。罕见有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