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裂国:民国军阀往事之北洋军阀
4546400000019

第19章 袁世凯时代(11)

袁世凯在二次革命的时候还是一呼百应,从者甚众,手下个个争先,人人奋勇,这才让高呼武力讨袁却应者寥寥的孙中山显得形单影只,最终一败涂地。现如今也没几年的工夫,怎么袁世凯就比二次革命时的孙中山还惨了呢?其实说白了,也就不过两个字——利益。混政治的,不管把自己化装成什么样子,吹嘘得如何好看,终究还是要落脚到利益二字上。我们孙公天天扛着民主共和的大旗绕世界忽悠,看起来为国为民就不为己,但是孙公不也能为了反清盟主这个名号而勉为其难地干掉悖逆的陶成章吗?甭跟我说是陈其美自作主张,这么大事能没有国父大人点头吗?再看看刺宋案发生后孙公摩拳擦掌要跟袁世凯一决高下的那个劲头,大家果真认为是国父急公好义,要为其实关系并不咋地的宋教仁报仇雪恨?得了吧,我们孙公虽然有浓重的偶像派气息,但偶像派政客也是政客,都是些无利不起早的货色,没点好处谁愿意赤膊上阵?

孙公都已然如此,更甭说那些恨不能直接喊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口号的北洋军人了。袁世凯之所以一下落了单,其实说穿了,只不过是因为他动了大家伙的奶酪。北洋这帮军人要说对老头子一点感情没有,都是些狼心狗肺的货色倒也不尽然,但是情意归情意,利益归利益,大家拥戴老头子,是因为跟着他能喝酒吃肉分金银,现如今老头子说要当皇帝——当然皇帝的潜台词就是要搞中央集权,对不起,大家散了吧。因此,与其说北洋军人反对袁世凯当皇帝,还不如说他们反对袁世凯收缴地方权力。我相信,袁世凯就算不当皇帝,只把以前的那个废督改道的提议拿出来,也一样会成为众矢之的。所以说,所谓反帝,不过也就是个很好的幌子,在这个幌子下面隐藏着的不过是羽翼渐丰的北洋军人渴望独立、渴望共享天下的利益诉求。

当然,各省将军也不过是些墙头草,就算他们对袁世凯不满,也不一定非得就公开嚷嚷说要袁世凯下台,完全可以阳奉阴违——对大多数人来讲,公开反对老头子风险还是很大的,但之所以这帮人最终还是闹将起来,转化成了气死老头子的舆论,还是因为有人出来领头。当然,敢于领头而且还能领好头的人物本就没几个,在北洋系中,能起到这样作用的也就不过二人——冯国璋和段祺瑞。从段祺瑞最后关头被老头子扶出来搞责任内阁的表现来看——他的态度也是要老头子退位,此公也就是没逮到机会,要逮到机会,估计不会比冯国璋差多少。袁世凯手底下也就是那么两号重臣,结果到后来这两号重臣居然都对老头子恨得咬牙切齿,我们不得不说,袁世凯不管是当领导,还是做人,都未免太失败了。

我们说,冯国璋之所以到最后无所顾忌地以北洋系反袁第一人的面目出现,这其中既有他想取而代之的野心,也有他得不到袁世凯信任后的发泄。冯国璋也不是冷血动物,追随袁世凯那么多年,不是说翻脸就翻的,他之所以能拉下这个脸来,还是因为感受到了袁世凯废黜他的威胁。冯国璋本来对袁世凯并无二心,尤其在老头子给了他天大的情面、为他风风光光迎娶了老头子家的家庭教师后更是觉得袁世凯对他恩深似海。按说这感情投资也算到位了,但是袁世凯终究还是老糊涂了,居然顺手就把冯国璋刚产生的那点感动给弄没了。

冯国璋为袁世凯当牛做马那么多年,指哪到哪,何曾有过半点含糊?他所需求的本也不多,不就是希望袁世凯对他能推心置腹吗?自古重臣,最怕的结局就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冯国璋当然也不例外,因此他格外看重袁世凯对他的态度。但是袁世凯是怎么对冯国璋的呢?很不幸,他并没有给冯国璋一个以诚待人的印象。当冯国璋发现老头子对他表面一套,暗里又是一套后,心里会怎么想?袁世凯天下尚未安定就已经要对他严加防备了,等到天下大定,那他又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冯国璋最终走上反袁的道路,可以说就是这种内心的忧惧和潜在的权欲纠缠在一起的结果。袁世凯按说是个精明到家的人物,但是可惜的是,他没有能妥善处理好跟权臣的关系,天下未定而权臣离心,这是政治的大忌,他不愿意信任冯国璋,当然冯国璋回报给他的也同样不是信任。

当然,如果从历史的大尺度来看,不管是北洋系的私心还是冯国璋的恐慌,这些都只是袁世凯失败的直接原因,还谈不上本质原因。导致袁世凯失败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我认为是清朝末年就已经暴露出来的地方离心趋势,北洋军人的表现只不过是延续了清末的惯性罢了。袁世凯取代清廷也没几年,当然不可能马上改变清末的政治生态,因此,当他一旦越轨,就遭遇了和清廷同样的问题,在权力大厦被反对者敲开了一条小缝后,部下们就将大厦整体摧毁。袁世凯的遭遇证明,从清末开始引发的地方离心运动到了民国已经显得不可遏止,即便是袁世凯这样的强力人物也无力阻止这场运动的推进。因此,与其说是北洋系气死了袁世凯,还不如说是合久必分的历史大流冲垮了他。

因此,袁世凯是怎么死的?如果把死理解成袁世凯政治生涯的衰落,那么我们发现,事实上,袁世凯称帝只不过是以一种爆发的形式来终结了他的政治生命,即便他不称帝,他也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末路。中国的历史,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旦地方挣脱了中央的缰绳,那么分裂的步伐就难以阻挡,因此,如果说袁世凯的死宣示了什么,那么我认为它只不过宣示了民国即将发生的一切——分裂。

二次革命后的孙中山

关于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后流亡日本的那段经历,史家向来讳莫如深,中国历史上向来有为尊者讳的习惯,因此,我们不妨认为,国民党为了维护他们的偶像,不得不将这段经历草草带过。当然,大凡中国历史上重量级的历史人物,总有一段经历会被史家有意无意地忽略。比如说,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事变,把亲兄弟杀了个精光后是怎么让他的老父甘心退位当太上皇的;又比如说,为什么赵光义就能颠覆中国传统的传位习惯,让父传子变成兄传弟。从以上二例可知,如果某个伟人的履历表中有一段含混不清,那么我们基本就可以断定这段履历必定有损于伟人形象,需要粉饰和谐。因此,为什么史家要对孙中山这段经历遮遮掩掩呢?其实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因为这段经历实在和孙公优质偶像的定位不搭调。

孙中山与日本

关于孙中山这段旅日史,可以说是流言蜚语满天飞,为此史家不得不多方辟谣,以此维护孙中山国父的伟岸形象。在这些充斥着对国父恶毒攻击的流言中,其中有一条让史家实在找不出个办法来厘正,只能搬出“为救国而卖国”这样的惊天奇谈,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中日盟约》。关于这条密约,各地学者的态度颇值得玩味,日本学者当然是抓住不放,疯狂炒作;而台湾学者则目不斜视,耳不旁听,就当没这回事;大陆学者则拼了命地质疑否认。这段公案目前的态势是,日方坚持认为有据可查,白纸黑字还有签字印章,你们休想抵赖;而中方则是想尽办法来证伪,非得请些专家来把签字印章的可靠性给否了。中国人都好面子,你说一个在海峡两岸、国共两党都被吹捧备至的精神偶像如果染上了这样的历史污点,那我们在日本人面前还抬得起头吗?所以,个人非常支持中国学者的态度,咱就算明白单纯证伪这纸密约没啥大用——日方还有很多孙中山的类似记载,但事关国格体统,咱也就只能泼妇一回了。

不过话说回来,对外我们可以采取一概全否的态度,对内我们可不能就当个鸵鸟,想着把头埋进沙子就可以不管不顾了。本着严肃的历史态度,我们必须对此事有个相对客观的说法。当然,我个人很反感某些人非得让孙中山这种行为合理化,还拿出个“为了救国而卖国”的奇谈怪论,如果这都能成立的话,我们是不是要说当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出卖给契丹也是“为了卖国而救国”?中国史学界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后世政权喜欢把前代政权贬得一文不值,最典型的就是唐朝对隋炀帝的恶意诋毁,我们说杨广虽然丢了天下,但他也是个有雄心有抱负的皇帝,不能因为他失败了,就把他说成是跟胡亥这样指鹿为马的白痴皇帝是一路人吧。国民党编的史书也不含糊,把袁世凯写成了个卖国求荣、罪大恶极的混蛋,因此我们有些史家才有了曲线救国的谬论,同志们,袁世凯纵有千般不是,但最起码也不卖国吧,那么孙中山凭什么就可以为了反袁而出卖国家主权?如果说是曲线救国,我们要问,推翻袁世凯就是救国?

所以,如果孙中山确实存在跟日方勾勾搭搭的状况,那么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孙中山都必须受到严厉的批评。我们看历史要一碗水端平,一视同仁,不能因为这个人名声好,偶像派,就要硬是把他树成高大全的典型。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必须很遗憾地说,即便我们把《中日盟约》证伪了,恐怕也不能否认孙中山为了寻求日方支持而多方告贷这个基本事实——从日本的记载来看,孙中山跟日本关系暧昧那是从反清时期就开始的。因此,孙中山跟日本的瓜葛是无法否认的,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孙中山的这个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