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秘境追踪
45615600000032

第32章 远古追踪(11)

对神秘地下城市的推测

这些地下城市很令人费解,有人列出了很多史实来进行考证。比如,刚产生基督教的时代,早期的教徒选择此处来避难。从公元2世纪或3世纪到君士坦丁堡被阿拉伯军队困逼的拜占庭时期。但是,他们只是来避过难,却不是地下城市的建造者。因为他们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这些地下城市早已存在。那么,真正的建造者是谁?建造的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

从附近的火山环境来看,可以确定,这一带是凝灰岩构成的地基。如果有黑耀岩,很容易就能凿空地基。所以,凿空地基大概只需要一代人的时间。这些地下城市很多都有13层,人们在最低的一层,发现了一些器物,属于闪米特时代。

闪米特人

据研究,闪米特人在此地居住的时间早于公元前1000年前。这支神权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代林库尤村300千米以外是他们的首都哈图沙而巴比伦也一度为他们占据。闪米特的国王曾经有着与埃及法老相同的地位,人们视其为神灵。高帽子是他们最常用的饰品,即是现在的“地精帽”。戴“地精帽”的传统影响很深远,今天仍然能够见到很多戴这种帽子的人。起初,闪米特人都没有姓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才有了姓名。

闪米特人有意模仿外星人的大脑袋,很可能出于对美德一种追求。人们对戴高帽的现在有着很多误解,实际上,这只是当时一种普遍流行的装饰。比如古埃及,有很多绘画和雕塑就记录了这种高帽子的佩戴痕迹。

有人一直不理解,为什么闪米特人要藏得这样隐秘呢?也许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躲避来袭的敌人。那么,让他们如此恐惧的敌人又是谁呢?

首先,如果我们假设到来的敌人率领着大批的军队,那么农耕的土地和空无一人的房屋都展现在敌人的面前。但是,地下城市中会有从厨房传出的炊烟,炊烟会冒出地面,敌人也能很容易地看见。对付地下城中居住地人们非常容易,只要隔断他们的食物源,或者堵死出口将他们憋死。因此,闪米特人要躲避的敌人不只是地面上这么简单,很有可能还能够飞行。不知道这样的猜想是否合理呢?

当然有。《科布拉·纳克斯特》是闪米特人的圣书。里面曾经记载着所罗门大帝将他们居住地地区破坏得乱七八糟,他所利用的就是一架飞行器。并且,乘坐这架飞行器前来的还有他的儿子及所有崇拜他的人。处于几近无知状态的人类很容易对飞行器产生恐惧。或者,他们曾经有过惨痛的经历,被剥削、被奴役,所以只要一响起警报,人们就会马上逃往地下城市。这与当今的防空洞、地道之类的作用是一样的。

此外,古代还留下了很多有关飞行器的传说。据史书记载:“……于是国王和后宫家眷、王后嫔妃、宫廷权贵以及来自王国各地的头领乘上飞船。飞船飞入天空而后顺风行驶,越过海洋直向亚特兰蒂斯城飞去。那里正举行节日的庆典。飞船降落下来,国王下船参加了庆典。短暂的停留之后,国王的飞船在众人惊愕不已的注视中重新腾空而去……”而这也仅是以印度这一国的一个传说为例。

历史的长轮滚滚向前,从不停息,一些不明的原因使得一些曾经辉煌的文明无端消失。我们遗憾、痛惜,同时感受到深沉的历史感,我们经常会联想自己回到了早期文明时期。如果进到地下城市中,很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也更容易感到先人们的伟大功绩。先民们建造出如此多的华丽城市,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许多城市成为废墟,也有的永远沉睡在深深地泥土之中。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寻古德信念,很希望能够弄明白这些文明远逝的原因。这还凉冰冷的废墟到底埋葬了多少兴盛的文明?总有一天,这些神秘的面纱,会通过人们不懈的探索而揭开。

相关链接——闪米特人与宗教

闪米特民族中发源出了西方的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不止伊斯兰文中的代表“神”的Allah与旧约中的“神”也都是闪语。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与基督教的旧约《圣经》也都用闪族语系语言写成。

基督教的情况很复杂。虽然闪族文化是它的本源,旧约也由闪族语系语言所写,但是新约时却用希腊文所写。除此以外,希腊与拉丁文化同时对基督教义神学形成了影响,所以也受到了希腊哲学的影响。闪族人信奉“一神论”,相信只有一个上帝、一个神灵。所以,与之相关的西方三教也都信奉“一神论”。

闪族文化相信历史呈直线式发展,是持续延伸的直线,这是他们普遍的看法。历史从神灵初创世界时起步,但是会有“最后审判日”,即历史的终点,到时神会对所有在世的人和去世的人做出公正的审判。在他们眼中,上帝是最高神,他会对历史形成干涉,历史是为了满足上帝旨意的手段。当“最后审判日”到来时,上帝会摧毁所有的邪恶,就像他曾经带领亚伯拉罕到了“应许之地”。由于这个原因,闪族人异常重视历史的作用。他们集中了很多历史纪录,后来便成为《圣经》的核心。

犹太人的《圣经》从开始的文字就是“听哪!以色列”,这说明了闪族人最重视听觉。他们常以“耶和华(上帝)说”来开始布道,通常是通过耳朵来“听到”上帝的话。与此相类,基督教中也重视“听从”上帝的训话。同时,这西方三教都保留了大声诵读经文的传统。

神秘的死海羊皮古卷

公元前1世纪时,死海西北的山洞中就已经藏着《死海古卷》。到1947年,终于又现世。这些古卷的发现被称为“当代最重大的文献发现”,在考古史上非常具有影响力。

稀世珍宝意外出现

1947年某天,15岁的贝都因族男孩阿狄布为了寻找走失的山羊,找至死海西北角的沙漠区时,他偶然看见一个细狭的洞口在眼前的陡壁上。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小阿狄布捡起几块石子从洞口扔了进去,传出的声音好像打破了什么东西一样。阿狄布很开心,以为发现饿了宝藏,他很激动地叫来好朋友阿美·穆罕默德,二人从洞口挤了进去。

两个孩子进去后,发现里面有16英尺长、6英尺宽。他们在里面看见很多陶罐,都高1英尺。他们兴奋不已,立即打开了盖子,结果发现了一卷卷黑色的东西,散发着浓重的霉味,且用麻布裹着。另外,在一层腐朽的牛皮下,还有11幅薄羊皮条编成的卷轴。

卷轴打开后,两个孩子发现上面写着很多古希伯莱文。于是,二人将这些卷轴拿到了耶路撒冷,通过卖出得到一点点钱。

而两个孩子并不知道,其实这是“死海羊皮卷”,是绝对的稀世之珍。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收藏到6幅卷轴,叙利亚圣马可正教道院拿到了5幅。

《死海古卷》的重要价值

经过对圣马可正教道院的5幅卷轴的科学鉴定,耶路撒冷美国东方研究所代所长约翰·崔弗博士认为里面含有《旧约·以赛亚书》的原始资料。而且,很可能诞生于耶稣降生之前的时代,因为里面的文字非常拙劣。现存最古老的《旧约》只有1300年的历史。所以,死海羊皮卷绝对是一次大发现。

在对“以赛亚书”的照片进行了审查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史学家兼考古学家威廉·奥柏莱博士认为,这些应该是公元前100年左右的卷轴。他认为,这可以说是当代面世的最珍贵手抄本。

1956年,考古学家和贝都因族人再次在死海沿岸发现了10个洞穴,找到了更多的卷轴。

芝加哥核子研究所将用于包裹卷轴的麻布碎片经过了碳14测定,结果发现这些是公元前167年到公元233年间的卷轴。

从这些卷轴中我们能够推知,旷野中曾有一座规模庞大的图书馆,发现的卷轴很可能只是图书馆中的一小部分。

陆续被发现的珍品

在距发现卷轴的石洞600米之处,发现了一个名叫克柏库姆兰的道院遗迹。这里曾经是一个小教派的设坛祭祀之地。里面有一个书斋,摆放着一张长写字台、一条长凳、两个墨汁瓶和一只陶罐。这个陶罐与阿狄布他们发现的陶罐很像。经研究,专家们认为,这是道院僧侣为防罗马第十军团的破坏而藏起来的,时间大约为是公元68年。

发现的大多数文件和碎片上,都有很多希伯莱文字,有的还没有邮票大;少部分圣经是希腊文字。除了“以斯帖书”以外,有《圣经》的全部《旧约》等超过500种书。还有一些文稿,记述着道院的生活与约法以及对《圣经旧约》的看法。

从这些文稿中可以看到,这个道院居住的是一个拥有4000人信徒的小教派。他们过着与犹太的苦修教派相当的生活。罗马史家普利尼称,死海西岸是这个道院的总部,他们曾在这里设坛。

《圣经》研究学者们从这些卷轴中发现许多新资料,比如苦修教派的“纪律手册”。令人惊奇的是,据这些资料中的记载,苦修教派的生活与早期的基督教的生活非常像。

如果有意加入苦修教派,必须首先放弃自己的一切财物和信仰。必须要苦心修行,真正地做到清心寡欲。洗礼是他们最重要的仪式,用这种方式来清洗掉精神的污点,达到灵魂的净化,并且有一场吃圣餐的环节。在共同的公社式生活中,所有成员由一个12人的领导小组带领。

学者们无法了解“正义之师”的真正身份,虽然卷轴中提及了这个人。在措辞和伦理观念方面,《新约》中有很多与卷轴相似之处,这引起了更多的注意。尤其是“基督之路”及“光明与黑暗”,这两股冲突势力极为相似。

有人认为,不只施洗的约翰是苦修教派的教徒,甚至还包括耶稣本人。若果真如此,耶稣后来便从这个严守律法的教派中脱离了出去,不再奉《摩西律法》为救世之道。

迄今为止,学者们仍然忙于拼凑和研究这些卷轴。相信还要等待很多年后,死海羊皮卷的全部秘密,才能公之于世。

相关链接——《以赛亚书》

《以赛亚书》这卷是《死海古卷》中保存最完整的。此卷的完成时间在公元前723年左右,执笔人是以赛亚,是《圣经》的第23本。内容上,对犹太国和耶路撒冷的背景资料做了一些记载,记述了犹太国人们犯下的罪行以及耶和华即将给与的判决和拯救行动。有人认为《以赛亚书》是《旧约圣经》的福音书,因为里面同时记载了很多语言,与福音有关。

在《以赛亚书》的1~39章中,人犯罪后受到神的责备,神同时预言说,即将诞生一个比较公正的君王。君王在对犯罪之人做出惩罚后,会饶恕虔诚的选民们,这样的过程后,神的公义审判就得以实行,这同时也体现出旧约的特质。

之后的40~66章,从基督的先锋到神灵的仆人都有。并且,救赎计划的关键点是基督受死,神灵指引着神国不断地发展扩大,最后迎来新的天地。成全就恩是神灵给与灾难中选民的最好的礼物。神的审批及救赎是《以赛亚书》的关键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