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当代大学生人生观
45664600000021

第21章 理论篇(11)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就业形势表示“非常乐观”或“比较乐观”,认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自己最需要加强和提高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外语水平”等。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继续呈现出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拥护、支持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信任,对党和政府一年来的工作评价客观并给予充分肯定;高度关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对保持政治局势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充满信心。2002年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取向积极健康、务实进取。

永爱我中华,坚定跟党走是2002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的第一主题。“中国共产党万岁!”在2002年74所高校中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工作中,不少大学生在“最想说的一句话”中写下了这句话。许多大学生还纷纷写道:“祝党的十六大顺利召开,祝党的十六大圆满成功!”“社会主义好!”“国家昌盛,人民安居乐业!”“愿我们党、我们国家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

热情而质朴的话语奏出当代大学生思想主流的最强音。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我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大学生对国际国内重大政治经济事件的关注程度持续走高。近几年来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具有高涨的爱国热情。大学生所密切关注的国内外大事,越来越集中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和民族尊严,以及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或工作上。2000年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最关注的两件大事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和“李登辉抛出两国论”;2001年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最关注的两件大事是:“我国健儿在悉尼奥运会获金牌数名列世界第三”和“台湾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台独势力代表人物陈水扁上台”;2002年调查中最被大学生关注的两件大事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

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持续高涨,而且在理性上不断升华。感情和理性的统一是当代大学生爱国热情的一个主要特点。如果说在多年前,大学生还以“儿不嫌母丑”、“祖国再穷,也是生我养我的热土”这种朴素的感情形成爱国自尊心的话,那么今天大学生则从国家的强盛、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的现实出发,形成对祖国的自豪感。目前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具有很强的实践基础,因此这种爱国热情更加稳定,更具有理性,并转化为内在动力,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

永爱我中华,坚定跟党走。调查表明,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基本政治态度上,多数学生的认识是清醒正确的。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有较大信心,对党的十六大召开表示高度关注,并寄予很大的期望。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共存和斗争是长期的”;在座谈、访谈中,大学生们说,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没有中国美好的未来。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主流形成的原因,首先得益于2001年国家政治局势的稳定、打黑除恶、加大惩治腐败力度、深入揭批“法轮功”,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作用,这些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大学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增强了学生对党中央的高度信任,对中国政治经济局势充满信心。其次,国家经济形势稳定持续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成功举办APEC会议、“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实施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一切都给我国经济带来强势的发展契机,从而增强了大学生对中央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感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此外,长期不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特别是各高校广泛开展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一系列活动,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广泛认同“三个代表”,争做实践“三个代表”的生力军。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今年的滚动调查表明,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认同,大学生具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强烈愿望。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江总书记“七一”讲话表示“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对“七一”讲话精神,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很了解”或“比较了解”;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全国开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成效显着”或“较有成效”。大学生在座谈、访谈中普遍谈到,江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民营企业家等六种社会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有利于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影响力”。

大学生对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思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够得到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广泛认同。更加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指导思想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反映出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可贵品质。

对于大学生对“三个代表”的这种普遍认同,是去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参加调查的大学生中有90%以上的学生同意“大学生应努力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者”的观点.表现出希望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者的强烈愿望。

这一调查结果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当代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大学生们在这一思想中。看到了执政党的生机与活力,看到了共产党给中国发展带来的希望。争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已成为大学生们的一项自觉行动。

积极的人生目标和健康的价值追求是2002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反映出的第三个主题。2001年我国喜事连连。大学生同全国人民一道,经历了一个个难忘的喜悦瞬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北京申奥成功。加快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的每一步深化都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对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充满憧憬,对火热的生活充满激情。

在2002年教育部组织的调查中,价值判断方面,有近90%大学生不同意“金钱高于人格”的说法。这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正确看待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在人生价值判断上,大学生高度认同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76%的学生同意“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70%的学生同意“劳动和奉献仍然是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89%的大学生不同意“金钱高于人格”的说法。在价值取向上,调查显示,大学生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就业选择比较务实。竞争意识和自强精神进一步增强。

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里已成为潮流。不少高校活跃着青年志愿者队伍,这种潮流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社会发展存在这种需求,另一方面志愿活动契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价值理念,大学生在志愿行动的各项具体服务活动中,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和讲求“自我实现”的时代风尚紧密结合起来。

调查还显示,在道德认识上,诚实、守信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在大学生中有着很高的认同度,有高达95%的学生同意“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对部分学生中存在的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浪费粮食、语言行为不文明等不良现象,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反对。这一较高比例,与去年众多媒体上开展的诚信大讨论关系密切,也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社会上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呼声高涨密不可分。这也说明,社会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得到了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肯定。

在对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中我们看到,大学生更加务实。更加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以他们的择业观为例,影响他们做出职业选择的最重要因素是个人发展机会和工资收入。调查中,就业问题是大学生在“最关心的问题”和“最想说的一句话”中涉及最多的话题,这是由于扩招后首批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加剧了社会竞争,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都要大于往年,因此绝大多数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强意识都比较强,“考研”和“考证”热继续升温。大学生们认为,我国加入wT0后,从长远来看,就业机会会更多,现在最需要提高和加强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外语水平。在座谈、访谈中,大学生们都表示,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将更加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经过分析这几年的调查结果不难发现,从价值观层面上,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变化趋势之一是:努力寻求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积极健康、务实进取成为当今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

从目前高校学生思想状况的分析看,他们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赞成改革开放,有着强烈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以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广大青年学生政治上逐步趋于成熟,人生价值规的主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基本一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勤于思考,勤奋学习,勇于实践。渴望成才。

2.人生观当中存在的负面现象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步深化,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特别是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在学生中主要存在以下思想问题:

一是在人生价值观上存在误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利益的多元化,使传统的价值观面临严峻挑战。尽管目前高校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呈现健康发展的总趋势,但不可忽视社会负面效应和以个人为主的西方文化对青年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的深刻影响。据调查显示,有些大学生信奉“有用就是真理”、“有钱就是万能”、“物质利益第一”,表现出对人生价值的茫然和困惑,甚至政治信念也随之发生动摇。

二是心理素质滑坡。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化和缴费上学的推行,高校的特困生和困难生比例呈逐年增多趋势,尽管各高校都积极采取减、缓、免、贷、勤、助等有效措施,广泛开辟“绿色通道”,使困难学生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部分困难学生心理压力很大,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另外,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比例的逐步增大,加重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滑坡的现象。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人格发展上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自控能力、实践能力较差,身、心、德、智不能协调发展,心理卫生方面缺少预防意识,比较脆弱。个别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一受到打击或心情不悦时,心理发展便畸形化,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和不满情绪,使之走上犯罪道路。

三是信息网络的不良影响。随着高校计算机网络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越来越明显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据了解,目前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信息网络“一网情深”,一些“黑色”的、“黄色”的、“灰色”的信息给大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及行为带来消极影响。

在北京“蓝极速”网吧火灾悲剧中,有不少受害者是附近高校的大学生。教育部有关人士因此告诫学生,不要到社会网吧上网。然而,取缔非法网吧可以雷厉风行,在学生头脑中筑起抵御互联网有害信息的“防火墙”却非一日之功。

由于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和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对其人生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为:

(1)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或接受共产主义理想,但也有的人内心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渺茫的。他们大多数虽然赞成“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但往往又未将其完全付诸实践。在实现人生追求中,一些人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等价交换而不愿付出爱心。

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金钱的诱惑使他们只想挣钱而不择手段。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不刻苦学习,高歌“六十分万岁”;一些人以大学文凭为上升的跳板,梦寐以求的是出人头地、谋取金钱地位;有的人甚至认为“理想理想,见钱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图”。这都使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发生动摇,使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虑。

(2)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国家、为集体做出贡献,赞同以集体主义为价值观的核心。但目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在部分大学生中也颇有市场,由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膨胀,而导致了集体主义观念的淡化。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他们选择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上。一些人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

(3)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

一些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与个人品德无直接关系,故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一些人把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方面。而在个人道德上出现滑坡,他们在政治上不求上进,不讲职业道德,为谋求个人利益而见利忘义,损人利已,损公肥私。少数学生不讲精神文明,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甚至打架、斗殴、偷窃、赌博,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等犯罪的道路。

(4)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