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当代大学生人生观
45664600000044

第44章 纵论篇(7)

“为了尊重哲学的自由,我坚决保卫的是这样的教导:不要闭上眼睛,而是要睁大眼睛去看!”

“正因为如此,我不想隐瞒我的眼睛所看到的真实,我不害怕把它赤裸裸地表明出来。正像光明和黑暗、知识与无知的斗争要永世继续下去那样,到处重复着憎恶、争论、骚扰和攻击,甚至连生命也经常受到威胁。这不只是来自愚蠢粗野的群众,而且也是由那些理应说是无知的元凶的学者们挑起的。”这样,对布鲁诺进行了多达261项的涉嫌异端邪说的审讯。并认为关键的问题在于他的“人生观”。

也就是说,他的“人生观”是:“人只是人,决非人以外的什么”。他把基督只看成是彻底的“人”,而不是“神”。正像乔恩·德雷波在他写的(宗教与科学斗争史)(平田宽译,社会思想社版)一书中所指出的:布鲁诺为了维护他对“人的信仰”,向“虚伪的信仰”开战,向“既无道德也无正义的正统派”开战。

在布鲁诺被宣告处火刑时,他无所畏惧地向审判官说道:“我认为您这次向我宣判,比起我接受宣判来,您的恐惧心还要大得多吧。”在这番话语中显示出一个为信念而生的人的生活态度,也显示出对其信念必有后继者的牢固信心。

的确是这样,先驱者的历史就是光明与黑暗、知识与无知搏斗的历史。布鲁诺丝毫也不惧怕任何权势者和神学者的攻击。他的一生。是为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人类的睿智的一生,是坚定不屈的一生。

历史性的巨大事业,决不会有平坦的道路。毋宁说,正是在这种迫害与苦难的恶劣气流之中,为历史、为后世留下的超绝想象的奇迹的纪念碑,才得以树立起来。

不只布鲁诺是如此,一个人的胜利,对别人来说,之所以也能使之深切地感到此人存在的力量,是因为当他贯彻自己的信念使之出现在地平线上时,它已经不单只是停留在个人领域里,而是已经深化到具有普遍的“生”的本质上来。而且,在人生中如果真会出现这样决定性的胜利的瞬间的话,那么它必然是和想要猛烈袭击自己的全存在,想要压倒自己全存在的苦难,以全生命来与之格斗,一心想要战胜它时,那种创造出使一切事物带上更新意义的瞬间。在这个瞬间,将会如同胸中升起辉煌的太阳一般,进发出无限的喜悦,奏出任何人也淹没不了的凯歌。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那么对于一个始终忠于自己信念,在自己的生命中一直这样活下去的强韧人格来说,甚至可以说苦难才是向新的创造进行飞跃的跳板。

总之,作为人的一生所放射出的光辉,肯定将以他的足迹——抵抗所有卑微的、低劣的事物,怎样从“不死之路”跋涉过来的足迹——更增加它的光彩吧。

6.名人的人生态度

(1)失掉人与人紧密纽带的人生,无疑是黑暗的——鲁迅的人生态度

鲁迅生活和创作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深刻地认识中国与世界,开始思考中华民族在世界化的发展中如何选择自己的方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而鲁迅的思想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他的意义在于以自己对于中国历史整体性的深刻思索,回答了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世界,怎样对待自己的民族,怎样对待自己。鲁迅对于国民性、国民精神的深刻反思,在结束“文化大革命”、向新时期文学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鲁迅研究也以其特有的思想资源在思想解放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正是因为与时代的需要相契合,与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相契合,鲁迅研究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鲁迅思想中最光辉的一面是他的人学思想。他无情地剖析自己、剖析中国社会,苦苦地培育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文化土壤。鲁迅坚信,在现代社会,每个人要自己选择、承担自己的一生,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要坚持自己的人生权利,开辟和保卫自己的人生道路。不能放弃自己,不能把自己委托给他人。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时,不能以别人的痛苦为前提。现代社会的人应成为有创造精神的人,不光为自己开辟一条道路,也为其他人开辟道路。这样所有的人才成为一个整体。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现代化的理念。鲁迅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奋斗着,这体现在他的小说、杂文和文化活动中。正是这种追求,使得鲁迅对几千年的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解剖。他不像其他一些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接受和学习的仅仅是西方的学理。鲁迅与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与精神发展建立了最紧密的联系,和中国现实建立了最紧密的联系。作为思想家,他是最懂得中国的本土思想家。鲁迅选择的不是西方文化,也不是传统文化,而是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在与各种现代思想与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生发创造出的崭新的思想文化。这使得鲁迅的思想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鲁迅对于今天中国的最大意义是他的自省意识。鲁迅提倡和坚持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自省。他使一个人、一个民族从盲目走向自觉,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对这一点,我们比几十年前有更真切的体会。

鲁迅的思想对于本世纪的中国思想历程,已经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却还远远没有发挥完毕。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人们,对他那些关于民族命运的思考和提高大众精神素质的见解,还显得相当的陌生,没有广泛的知悉与理解。鲁迅将再次吸引万千人钦仰的目光,人们将再次从鲁迅的思想中感受震撼与警醒。

今天的中国社会正朝着多样化统一的社会发展。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人们更多地依靠个人的意志和个人的思考,自己选择,自己负责,在现代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鲁迅所体现的人生哲学倾向不是越来越为我们所不能理解,而是越来越会成为中国人的实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鲁迅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社会的结构还将发生巨大变化,鲁迅所遇到过的那些矛盾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也会遇到。中国人对鲁迅及其作品的了解只会越来越加深。正如一位学者所说:“鲁迅是不会在我们这块土地上消失的。他不像有些人想象得那么脆弱。因为他的思想不是脆弱的思想。”

(2)无竞无争,以安以宁——作家孙犁的人生态度

孙犁是一个解放区来的作家,一个南征北战的人,一个写过那么美的传世作品的人,一个紧跟时代步伐的人,一个极有学问的人,一个惜书如命的人。

孙犁在他的藏书(西游记)上做了以下的书箴:

“淡泊晚年,无竞无争,抱残守缺,以安以宁。唯对于书,不能忘情。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温公惜书,不过如斯。

勿作书蠹,勿为书痴,勿拘泥之,勿尽信之。天道多变,有阴有晴;登山涉水,遇雨遇风,物有聚散,时损时增。不以为累,是高水平。”

这些话,是孙犁先生的人生观。

是一个大儒的人生观。

是一个大作家的人生观。

(3)终身回报祖国,到死方休——曾宪梓的人生态度

“做秀”或“留名”,在谈及商界人物的慈善事业时,总难脱离这两种臆断。中国人讲究“雁过留声”,曾宪梓恰恰是相当传统的中国人。以他的名字冠了名的校舍会穿越世纪保存下来,比如曾宪梓礼堂、曾宪梓科学馆……曾宪梓身上竟有一种近乎“天真”的执着。在香港这个空气里都充满金钱味道的现代大都市,一个真正的成功商人,仍在认认真真地说:“我要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不是共产党员的共产党人。”这就是一个“红色资本家”的肺腑之言。

的确,在青年人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拜金的今天,这种执着尤为难得。

曾宪梓生于1934年,祖籍广东梅县,幼年丧父,靠新中国的奖学金以优异成绩读完大学。1963年,往泰国定居。1968年,移居香港,艰苦创业,创立了享誉世界的“金利来”名牌,享有“领带大王”之美誉。

现任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并任全国人大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暨南大学副董事长,中大生物系五七级校友。历年来,曾宪梓积极支持祖国大陆文化、教育、体育等公益性事业的发展,捐款已逾4.5亿元。

曾宪梓在谈到捐款原因时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曾宪梓。”

曾宪梓小时候非常穷,穷得让人没法想象。后来新中国成立,曾宪梓才开始有书读。曾宪梓念书,靠的是国家一个月3块钱的助学金,一共领了10年。

以前就有不少人称呼曾宪梓是“红色资本家”。曾宪梓曾在中山大学演讲,并声情并茂地演唱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永远跟党走),表达了对党的真挚感情。

曾宪梓小时候非常穷,穷得让人没法想象。冬天冷也没有衣服穿,每天稀饭都吃不到。后来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时他十六七岁,那时候一个搞土改的同志看曾宪梓在劳动后喜欢看书,就亲自把曾宪梓送到了学校,对老师说:这个孩子很苦,家里情况也不好,要多关照。曾宪梓才开始有书读。

所以尽管是在香港创业,曾宪梓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始终坚信不疑。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也就没有我,是祖国抚育我成长的。我念书,靠的是国家一个月3块钱的助学金,从17岁到27岁从中大生物系毕业,一共领了10年。”

曾宪梓毕业后没多久就去了泰国,这是曾宪梓人生的转折点。

曾宪梓离开祖国时心里很乱。那时曾宪梓29岁,大学毕业不到两年,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工作。做决定时曾宪梓问自己,祖国把你养大,供你读书,你现在只回报了一年半就要离开,你对得住党、对得住祖国吗?

出境时经过罗湖桥,曾宪梓忍不住回过头来望祖国,那时就下定决心:出国后,一定要努力创造财富,不沾染任何不良习气,然后尽最大的努力来回报祖国,回报党。这个誓言一直鞭策着曾宪梓。

曾宪梓的发家史现在已经成了一个传奇,6000元创业,自己挑着担子到处推销领带。那时候非常艰苦。

刚到香港时,曾宪梓一家6口人一无所有。曾宪梓对自己说,一定要放下大学生的架子,只要不偷不抢不拐不骗,不管是做苦工还是帮人家带孩子,什么都可以做。直到现在,曾宪梓过的还是20世纪50年代的生活。平时10块、8块钱就可以打发一餐。来香港39年,我没有去过一次夜总会和舞厅,没有赌过一次,坚决不沾染任何不良嗜好。

曾宪梓捐款数目累积逾4.5亿元港币。他认为:钱,没有吃时很重要,但在有了之后,怎么去用就更重要。曾宪梓选择帮助穷苦人,其实也是为了自己。能够回报祖国。曾宪梓自己心里觉得很享受,很心安理得,这是曾宪梓的人生乐趣。

曾宪梓奋斗了十几年,终于有了钱,实现诺言的时候到了。1978年,曾宪梓回家乡梅州,看到破破烂烂的城市和学校,心里很不舒服。1980年,曾宪梓投资建第一栋学校,随后梅州修路修桥修学校、接自来水管、建老人院,曾宪梓都尽量出自己的一份力。曾宪梓不仅自己做,也发动别人做。现在梅州的大多数学校都是港澳华侨投资修建的,大家都在出力。回报祖国,捐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曾宪梓终生的事业。这么多年来,曾宪梓一共捐了4.5亿元。这笔钱,对曾宪梓个人是大数,对国家而言。只是小数。这些钱,够普通人家殷殷实实过几辈子了。

别人常问曾宪梓。为什么要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给公益事业?用来投资做生意,用钱来生钱岂不是更好?但曾宪梓认为:钱,没有吃时很重要,但在有了之后,怎么去用就更重要。难道去花天酒地吗?我选择帮助穷苦人,其实也是为了自己。能够回报祖国,我自己心里觉得很享受,很心安理得,这是我人生的乐趣。

曾宪梓的家人也支持曾宪梓的做法。他们自己也捐。

曾宪梓期望受助学子回报祖国。他说:留学是好事,可以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再为国效力。至于为自己、为家庭奋斗,我认为值得肯定。每个人都应该先为自己创造财富,但到了自己过得去后.就该是回报祖国的时候了。

在文化、教育、体育等公益事业中,曾宪梓对教育投入最多。

曾宪梓经常看到学生没钱去上学的报道,看了很痛心,所以曾宪梓希望自己能帮帮他们。2002年正好是“曾宪梓教育基金”建立的第10年,曾宪梓资助1000名内地大学生。2003年开始,曾宪梓还将在清华、北大等国内35所大学中每校挑选50名贫困学生,一共是1750人,每人资助他们一年3600元的生活费。

捐给教育,曾宪梓觉得心安理得,只希望受资助的这些大学生将来也尽力回报祖国。曾宪梓说:留学是好事,可以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再为国效力。至于为自己、为家庭奋斗,曾宪梓认为值得肯定。每个人都应该先为自己创造财富,但到了自己过得去后,就该是回报祖国的时候了。不懂这一点就会变坏。学生是很天真的,因此,念书的时候先要学做人。

拿过曾宪梓的资助的学生中,当然也有人变坏,曾宪梓很痛心。曾宪梓曾建议中央拍一套片子,是钱学森等人的故事,他们为了祖国,装疯卖傻都要回来。年轻人应该多学他们。

曾宪梓认为:在哪里报国无所谓,只要心向祖国,就是好的。曾宪梓有个同学学昆虫学,他回国之后因为实验条件限制做不了研究,只好又离开。曾宪梓对他说,你可以在国外工作,但你所做的研究成果都应该留给中国,他答应了,也真的这样做。

其实,留在国外也一样能爱国。可以组织华人、华侨、留学生会,把五星红旗在各个地方升起来。但有一点一定要记住,人不能忘本,不能谩骂祖国,不能看不起中国。

曾宪梓积极参政议政,他说:香港需要宣传十六大,十六大是承前启后的,总结过去,展望将来,构建中国继续发展的蓝图。尤其是三个代表的思想,将指导中国向何方去,中国香港向何方去。

曾宪梓说:香港回归是我最光荣的时刻,以后更成为一种鞭策。作为香港回归筹委会的人员,我那时就觉得回报祖国的时机到了,一定要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这件事做好。

曾宪梓回忆起回归当天的情景时非常激动。.

曾宪梓回忆说:那天晚上我很兴奋,很荣幸。组织了一个1000多人的宴会,宴会场上挂上了五星红旗,曾宪梓还特意让人准备了一张唱片,整个晚上一直播着共产党的歌。参加宴会的人都觉得很奇怪。那天晚上曾宪梓还第一个站起来唱歌,唱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曾宪梓似乎对这首歌情有独钟。

曾宪梓回忆说,因为这是送曾宪梓去上学的土改同志教曾宪梓的第一首歌。

曾宪梓常说,报效祖国主要有两个方式,一个是尽可能推动祖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另一个则是参政议政,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