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当代大学生人生观
45664600000054

第54章 人生价值篇(1)

寻求正确的人生价值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活着,却被人们遗忘,甚至唾弃;有的人死了,却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有的人活得乐观、充实、积极、向上;有的人活得颓丧、空虚、消极、沉沦。这使我们想起某位哲人说过的话:人的寿命是个常数,而人的价值则是个变数。每个人都希望活得有价值,让生命放射出异彩。那么,怎样的人生才算真正有价值,而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第一节)人生价值的特点与取向

一、人生价值的内涵和基本内容

1.人生价值的内涵

人生价值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实践活动和道德行为进行认识和评价所持的个人的基本观点。人生价值产生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当中。人生价值首先体现在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一般来说,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他所获得的社会评价越高,那么,个人的人生价值也就越大;反之越小。另一方面,个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劳动、创造和贡献是人生社会价值的主要标志。

人生价值的概念来源于价值的概念。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的关系中产生的,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是作为客体的客观事物满足主体人的需要的关系。价值一般分为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其中,物的价值属于经济学范畴,而人的价值属于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范畴。

人生价值是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产生的,是指个人的人生目的和社会实践及其道德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所具有的意义,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的统一。一方面,个人依赖社会,社会对个人具有决定意义。社会决定着人的本质属性,使个人得以生存,并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社会是人的社会,无个人就无社会。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元素,社会的发展以个人所从事的活动为基础,个人的才能、文化、思想水平对社会有着直接影响。所以,人生价值首先体现在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一般来说,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评价越高,他的价值也就越大;反之越小。同时,个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社会就应当给予相应的尊重和肯定,给予其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使人的价值得到高扬。只有这样才能激励人们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人生价值的基本内容

人生价值的内容涉及许多方面,可以从不同方面加以理解,从人生价值的本质角度分析,它包含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从人所创造的价值属性的角度分析,它包含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从人生价值的表现形式的角度分析,它包含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从人生价值的动态过程的角度分析,它包含现有价值和应有价值。

第一,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体人生对于社会和他人的意义及社会对他的评价。是一个人的思想言行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意义,主要是对社会的贡献,是个人以人类的幸福为指针,为人类谋幸福,为人民造福,为人民献身。

自我价值是指个体人生对自己存在的意义及个人对自己的估价。是一个人的思想言行对自身的意义,对自身德、智、体及个人生活的意义。它既可以通过个人的自我意识得到评价,也能从他人和社会舆论得到评价。对每一个人来说,能否恰当地认识自我价值,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对自我价值进行积极、客观、正确的评价,才能树立信心,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做出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得到社会的肯定,从而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辩证统一的。这种统一的基础是为同时代人的完美、幸福而工作。马克思说:“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7页)也就是说,只有为人民造福,使同时代的人更美好,为社会作出贡献,有较高的社会价值,才能使自己达到完美,才有较高的自我价值。一个人努力为广大人民的共同目标而奋斗,自己也会变得高尚起来;一个人努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这样的人是最幸福的人。也就是说,具有较高社会价值的人,也必然具有较高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基础。同时,社会价值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来自于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否则就会失去动力,所以也不应否定自我价值存在的合理性,也不能反对建立在社会需要基础上的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但人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也必须是有利于实现社会价值,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并有利于促进自我德、智、体继续发展,使自身更加完美幸福。

第二,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人生的物质价值是指个体人生的物质性劳动所具有的能够满足社会和自身物质需要的属性。人生的精神价值是指个体人的精神性生产劳动所具有的能够满足社会和自身精神需要的属性。人生的物质价值与人生的精神价值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人生的物质价值是人生精神价值的基础。它制约着人生精神价值的产生和发展。人生的精神价值是在物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物质需要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人生精神价值的实现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但是,人生的精神性生产劳动所创造出的精神财富,不仅能满足社会的精神需要,充实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内容,而且还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来满足社会和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从而促进人生的物质价值的实现与提高。

第三,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人生的内在价值,也叫潜在价值,是潜藏于人身上,尚未在实践中产生一定成果的人生价值。它包括智能、技能、体能以及精神、思想、素养等因素。人生的外在价值,是已经在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人生价值。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把潜在的德性、智能、技能、体能等发挥出来,为社会和他人创造了物质的或精神的财富和价值,那么个体的人生价值也就由潜在转化为现实,由人生的内在价值转化为外在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把内在价值转化为外在价值的过程。因而每个人要实现自己的外在价值或让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予以肯定,就首先必须要通过学习、修养和实践增强自己的潜能,使自己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健全、成熟的人格,较强的智能与体能,有科学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较高的创新能力等等。只有使自身具备了上述潜在的内在价值,才有可能在人生实践中使其转化为外在价值,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第四,现有价值和应有价值。现有价值是人生现实存在的价值,是已实现了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是已得到社会认可的人生价值。应有价值是由人生价值理想和目标所要求的应该具有的价值,是人对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种理想设计,是应该有而还没有变为现实的人生价值。人生的现有价值与应有价值统一在不断追求理想目标,不断实现理想价值,又不断超越现有价值的前进过程中。现有价值是实现了的应有价值,又是新的应有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应有价值是实现价值追求的目标和动力。

二、人生价值的基本特征

1.人生价值具有创造性

人的实践是能动的,有创造性的。人在实践中不仅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改造世界。正是人的这种能动的创造性,才能满足人类本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人的自由自在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人生价值的第一特征。人生价值就意味着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生价值。有人认为“自我”本身就具有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人自身”。这种看法不全面。人的价值和人的存在不能混为一谈。“自我”的个体仅具有创造人生价值的潜在能力,只有当这种能力发挥创造性并转化为物质的价值形态,转变为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和贡献时,价值才真正在个体身上体现出来,所以人的价值存在于追求和创造中,一个人仅仅存在,没有创造性劳动,社会就不能对他进行肯定的评价,当然也就谈不上人生的价值。

2.人生价值具有社会性

人生价值存在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关系中,并通过这种关系表现出来,人们既以自己创造的成就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同时又得到他人和社会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而这种满足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保证和条件。人是社会的人,刻不能离开社会。如果离开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孤立的个人是无所谓“价值”的。

3.人生价值具有崇高性

人生价值是需要和创造的统一,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它是崇高的。在现实生活中,为了生存,每个人首先都要消费和享受一定价值的物质,然后才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但成为创造者的同时,仍然是消费者和享受者。所以,人类所追求的价值目的就是为了创造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当然包括人们自己,这样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是同他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那些为社会、为人民的需要付出了创造性劳动的人,才具有人生价值。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每一个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个体成员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多样性,是这个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个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表现在荣辱观上,既有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观念,又有从国外涌进来的西方资本主义观念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观念。它们互相交织,共同影响着每一个大学生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行为受到了社会大多数人的公认与褒奖。但另一方面,“官本位”的思想仍有着较大的市场,升官晋级,光宗耀祖,被不少人所认同。崇尚拜金主义,“笑贫不笑娼”,也并不少见。信奉享乐主义,视艰苦奋斗如草芥,讲排场,摆阔气,奢侈浪费,一掷千金,更是司空见惯。这种荣辱颠倒,把腐朽当神奇,把痈疽当宝贝的行为,都是人生价值的严重扭曲。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道德的导向作用,通过嘉奖或惩罚,表扬与批评,形成对荣辱的正确社会评价,唤起大学生自我意识中知耻和自尊的良知,使大学生真正懂得,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光荣,损害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可耻;刻苦学习光荣,不择手段投机取巧可耻;艰苦奋斗、勤俭朴素光荣,铺张浪费、奢侈挥霍可耻;勤奋学习、掌握知识、跟上时代光荣,懒惰无知可耻,从而达到匡正社会风气的目的。

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方式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市场经济遵循的诸多原则却对人们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原则,要求生产者以最少的劳动耗费获取最大的利润,因而它必然使人们产生效益观念、盈利观念。这有利于克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不计成本、不珍惜时间和人力物力的作风,使人们更加务实求效。但是,市场经济的求利原则也会成为人们追求个人和局部利益的借口,使一些人忘掉了社会职责和人格尊严,不择手段地追求金钱,沦为拜金主义和一切向钱看的奴隶。

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有利于人们增强竞争意识,使人们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但是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又使一些人产生投机心理,诱发各种弄虚作假、争名夺利、损人利己、尔虞我诈的歪风邪气。

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有利于人们产生平等的观念、民主的观念。这些观念对于党内存在的种种特权思想、家长制作风,无疑是个很大的冲击。但是,运用等价交换原则应限定在经济领域和经济生活中,决不能把等价交换原则引入党内政治生活及行政生活之中。否则,把这一原则引入党内生活,就必然使党内政治生活商品化、物质化、金钱化。

由此可见,能否抵制和克服市场经济诸多原则的负面效应和影响,是当代大学生在新时期面临的一大挑战。大学生要经受住市场经济的考验,必须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抵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影响,才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才能迎接新世纪带来的各种挑战。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大学生只有自觉地加强对自己人生观的培养,以共产主义道德观划清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等界限,严格要求自己,在吃、住、行等方面的生活小节上养成严谨的生活态度、生活作风,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才能保持清廉高尚的精神品格。1936年,美国作家斯诺到延安采访,他从毛泽东住窑洞、周恩来睡土炕等平凡小事上,洞察出共产党人的伟大力量,感悟到共产党人不可战胜的内在奥秘,他激动而感慨地称之为“东方魔力”。1940年,着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回国慰问抗日将士。在重庆,蒋介石花800元大洋请他吃山珍海味。而到了延安,毛泽东同志则请他吃战士们自己种的蔬菜和房东老大娘送来的一只老母鸡。在这种强烈对比之下,陈嘉庚先生含着眼泪感慨地说:“共产党必胜,国民党必败。”前些年,一些大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思想、政治、业务、法律素质较低,世界观、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吞噬灵魂,甚至违法乱纪,以身试法,把道德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统统抛在脑后。这些思想根源,势必导致少数大学生在行动上出现偏颇甚至违纪违法。

四、坚持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但人生的价值各不相同。有的人固然有他短暂一生中最辉煌的篇章,但更令人钦敬、发人深思的,是他的成长的每一步都走得那么坚定踏实,那么富于理想和追求。生命中的每一步,都闪烁着一个青年志存高远、奋发有为的光辉,展现了一个新时期青年具有的风采。正因为在党和人民哺育下不虚度每一天、不放过在每件大事小事上自觉地充实自己、加强修养,才会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敢和壮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