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高热
正常人体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体热的产生和散热系统的调节来维持机体的体表温度。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
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高热是一些疾病的前驱症状,引起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急性感染性疾病和急性非感染性疾病两大类。前者最为多见,如细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尿路及皮肤感染等,后者主要由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药物热、血清病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代谢疾病所引起。
主诉
患者高热、全身无力或寒战,有时伴有头痛、咳嗽等。
诊断
1.临床表现发热伴寒战常见于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或败血症等;发热伴咳嗽、吐痰、胸痛、气喘等,常见于肺炎、胸膜炎、肺结核或肺脓肿;发热伴头痛、呕吐,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发热伴上腹痛、恶心、呕吐,常见于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等;发热伴下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等,常见于细菌性痢疾;发热伴右上腹痛、厌食或黄疸等,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或胆囊炎;发热伴关节肿痛,常见于风湿热或败血症等;发热伴腰痛、尿急、尿刺痛,常见于尿路感染、肾结核等;发热伴有局部红肿、压痛,常见于脓肿、软组织感染等;间歇性发热伴寒战、畏寒、大汗等,常见于疟疾或伤寒等病;发热伴皮下出血及黏膜出血,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重症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或急性白血病等。
2.辅助检查(1)血、尿、粪常见检查为筛选的首选项目。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多考虑为细菌性感染;减低者则多为病毒或杆菌感染。若怀疑败血症、肠道及泌尿道感染,需分别送血、粪、尿培养。各种穿刺液除常规检查外,有时需送培养或涂片检查。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皮肤瘀点及脑脊液涂片检查可找到脑膜炎奈瑟菌,疟疾患儿血涂片可查找疟原虫,白喉假膜涂片检查白喉杆菌。
(2)必要时检查肥达反应、外斐反应、嗜异性凝集试验、冷凝集试验等,有助于鉴别诊断。风湿热或类风湿病分别进行抗链球菌溶血素O或类风湿因子检查。免疫缺陷病致反复感染者可行血清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免疫与补体测定。血液病宜行骨髓象检查。怀疑结核病需进行结核菌素试验。怀疑胆道感染者行十二指肠引流液的检查与培养,可获得有意义的结果。总之,可按病情需要进行有关检查,但需注意分析检查结果时,要除外由于取样或操作过程等误差与污染而致的假阳性或假阴性。
治疗要点对高热患者应及时适当降温,以防惊厥及其他不良后果。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或烦躁不安者,在降温同时给予镇静药。发热待诊者,尽可能查明原因,可暂不给予特殊治疗,否则改变热型,模糊临床征象,延误诊断。
(一)降温措施1.物理降温将患儿置放于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流通处。用冷温毛巾或冷水袋,敷头额、双腋及腹股沟等部位,或用布包裹的冰袋枕于头部或放置于上述部位。亦可用冷水(28~30)或乙醇(30%~50%)于四肢、躯干两侧及背部擦浴。也可用冷生理盐水(30~32)灌肠,对疑为中毒型细菌性痢疾者更为适宜,既可降温,又便于取粪便标本送检。
2.药物降温服用退热剂如复方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或吲哚美辛等,剂量根据情况而定。一般成人1~2片,小儿酌减。常用的解热剂有APC每次5~10mg/kg,或阿鲁散1~2岁婴儿每次1~2片(每片含阿司匹林0.06g,苯巴比妥0.015g)。也可用小儿退热栓(对乙酰氨基酚栓),1~6岁,每次1粒,每日1~2次,将栓剂塞入肛门。
(二)其他对症处理1.高热时不显性水分丢失增多,加之食欲减退,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口服有困难者给予静脉补液,并注意热量的供给,使用1暶4(含钠液暶葡萄糖液)液,可适当予以钾盐等。
2.对伴烦躁不安、反复惊厥或一般降温措施效果不显着者,可酌情选用氯丙嗪与异丙嗪。
(三)病因治疗对于由感染引起的高热,应根据病情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对局部感染病灶要及时清除。因非感染性疾病所致的高热,也需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第二节)晕厥
晕厥是大脑一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短暂的意识丧失,以发病迅速、持续时间短、可完全自行恢复为特点。晕厥与昏迷不同,昏迷的意识丧失时间较长,恢复较难。晕厥与休克的区别在于休克早期无意识障碍,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较明显而持久。血管神经因素、心律失常、直立性低血压是晕厥最常见的病因,但晕厥发作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还有相当一部分晕厥患者的病因是无法解释的。晕厥主要分为神经反射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和心源性晕厥。
主诉
短暂意识丧失伴有焦虑或呼吸困难,或者心悸、抽搐等。
诊断
1.临床表现
(1)晕厥发生于坐位或直立位,且有明显诱因者,考虑血管抑制性晕厥(单纯性晕厥)或直立性低血压。前者多由于情绪紧张、恐惧、疼痛、疲劳等引起,晕厥前常有短时的前驱症状;后者多发生持久站立或久蹲后突然起立,有某些体质虚弱或服用冬眠灵、降压药后,多无前驱症状。
(2)突然转头或衣领过紧诱发晕厥,伴有抽搐、心率减慢、血压轻度下降者,考虑颈动脉窦综合征。
(3)在剧烈咳嗽之后或睡中醒来排尿时发生晕厥,考虑咳嗽或排尿性晕厥。
(4)晕厥发生于用力时,考虑重症贫血、主动脉瓣狭窄或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
(5)晕厥伴有心律失常、发绀、苍白、心绞痛者,考虑心源性晕厥。如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室颤动、心脏骤停、心肌梗死等。若反复发生晕厥或癫痫样抽搐,并有二尖瓣狭窄征象者,应考虑左房黏液瘤或左心房巨大血栓形成,其晕厥常发生于体位改变时。
(6)晕厥伴有肢体麻木、偏瘫、偏盲、语言障碍等症状,考虑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7)晕厥有失眠、多梦、健忘、头痛病史,考虑神经衰弱、慢性铅中毒性脑病。
2.辅助检查
(1)疑为心源性晕厥而常规心电图不能发现异常者应进行心电监测和超声心动检查以了解心脏情况。若怀疑存在心律失常而心电监测无阳性发现可采用心内刺激的电生理描记。这种方法对缺血性心脏病和既往心肌梗死患者有特别的价值。似有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者可做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疑有器质性神经系统疾病应做脑电图,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性质。疑有肺功能不全、低血糖者应做动脉血气和血糖测定。
(2)复发性晕厥患者若两次发病间期无自发发作而诊断不清时,可考虑诱导发作。通过再现发作常可使一些晕厥诊断明确,如颈动脉窦过敏、直立性低血压、咳嗽性晕厥(Valsalva手法:紧闭声门时呼气)。过度换气伴晕厥患者可让之快速深呼吸2~3分钟诱发晕厥。这一操作亦有治疗价值。
(3)头向上倾斜试验(HUT):对于晕厥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反复发作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对于明确诊断的单发血管迷走性晕厥不需此试验。
治疗要点
1.病因治疗有明确诱因者应尽量避免;病因明确者应尽早行病因治疗。
2.对症处理和预防发作(1)发现晕厥患者后应置头低位(卧位时使头下垂,坐位时将头置于两腿之间)保证脑部血供,解松衣扣,头转向一侧避免舌阻塞气道。向面部喷少量凉水和额头上置湿凉毛巾刺激可以帮助清醒。注意保暖,不喂食物。
清醒后切忌马上站起。待全身无力好转后逐渐起立行走。老年人晕厥发作有时危险不在于原发疾病,而在于晕倒后的头外伤和肢体骨折。因此建议厕所和浴室地板上覆盖橡皮布,卧室铺地毯,室外活动宜在草地或土地上进行,避免站立过久。
(2)对于神经介导性晕厥,应以预防为主,对患者的教育是最基本手段。患者都应认识有可能诱发晕厥的行为如饥饿、炎热、排尿等并尽可能避免,还应了解晕厥发作的先兆症状并学会避免意识丧失的方法:在出现晕厥前状态时立即平躺和避免可能致伤的活动。另外,注意对可能诱发晕厥的原发病(如引起咳嗽的疾病)的治疗。
血管扩张药因可增加晕厥发生率应停用。对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应予以补液。血管迷走性晕厥多数为良性。对于单发或无危险因素的罕发的晕厥患者可不予以特殊治疗。对于较重的患者可采取扩容,轻微体育活动,倾斜训练(反复长期的倾斜训练直到患者立位反应消失)等较安全的方法。
(3)直立性低血压患者的治疗应包括血容量不足时的补液和停用或减量产生低血压的药物。避免长久站立和长期卧床,戒酒有一定预防作用。
另外一些方法,如增加盐和液体摄入量,使用弹力袜和弹力腹带,随身携带折叠椅,锻炼腿和腹部肌肉也有帮助。
(4)心源性晕厥的治疗首先应针对病因如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
缓慢性心律失常多需要安装起搏器。药物可选用麻黄碱、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提高心室率。一部分患者的心律失常可能由药物如钙阻滞剂、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时用的膜活性药等引起,应停用,若无好转也应安装起搏器。心动过速主要采用药物或电复律。室上性心动过速药物治疗效果不清,可选用导管消融术。室性心动过速无心力衰竭或轻度心力衰竭患者可用栿型抗心律失常药(首选胺碘酮),若心功能不佳可用埋藏式心脏自动转律除颤器(ICD)。若患者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应避免剧烈运动并给予必要药物。有指征者尽快手术。冠心病合并室速常引起猝死,必要时安装ICD。
(5)脑源性晕厥和精神疾病所致晕厥可由专科医师协助治疗。低血糖、贫血等可按常规处理。
(第三节)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原因
1.心源性心脏骤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功能不全、心脏大血管严重损伤、先天性心脏异常(尤其是传导系统的先天性异常)、心脏肿瘤、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尤其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原发性传导系统退行性病变、心脏瓣膜病(尤其是二尖瓣脱垂及主动脉瓣严重狭窄)等。
2.非心源性心脏骤停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药物中毒和过敏反应、电击或雷击、手术、治疗操作和麻醉意外。
诊断
1.突然意识丧失或伴全身短阵抽搐,发生于心室停搏后15秒内,咳嗽反射或对刺激的反应消失。
2.心音消失、大动脉(颈、股动脉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
3.叹息样呼吸或呼吸断续、停止,伴发绀,发生于心室停搏后20~30秒内。
4.瞳孔散大,多出现于心室停搏后45秒内,1~2分钟后瞳孔固定。
5.皮肤苍白或发绀。
6.循环骤停后,由于延髓缺氧抑制呼吸中枢,呼吸功能在60秒内停止。
其中,意识突然丧失伴大动脉搏动消失,是诊断心脏骤停的主要依据,可确定心脏骤停并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心脏骤停的诊断要求果断、迅速,切不可因反复摸大动脉搏动、听心音、测血压等而延误抢救时机。
类型
心脏骤停时,心脏虽然丧失了有效泵血功能,但并非心电和心脏活动完全停止,根据心电图特征及心脏活动情况,心脏骤停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心室颤动是最常见的类型,占80%~90%,复苏成功率最高。
2.心室静止多在心搏骤停3~5分钟时出现,心室完全丧失了心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无QRS波群,呈一条直线或仅有心房波,室上性激动不能到达心室。
3.电机械分离也称无脉搏性电活动,心脏已无有效的机械功能,但仍保留节律性的心电活动。心电图上有正常或宽大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心电图表现为间断出现逐步增宽的QRS波群,频率多为20~30次/分以下。多为严重心肌损伤的后果,复苏较困难。
(第四节)心肺脑复苏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的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临床上已形成一整套心肺复苏术,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积累经验,挽救了大量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近年来更强调脑保护和脑复苏的重要性,即心肺脑复苏(CPCR)。为取得最大的生存率,应强调成人生存链,包括四“早暠:早进入急救系统、早初级心肺复苏、早除颤、早高级心肺复苏。
(一)基础生命支持
基础生命支持(BLS)又称初期复苏或现场急救,目的是在心脏骤停后,立即以徒手方法争分夺秒地进行复苏抢救,以使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获得最低限度的紧急供氧(通常按正规训练的手法可提供正常血供的25%~30%)。BLS的顺序包括:判断和畅通呼吸道(assessmentairway,A)、人工呼吸(breathing,B)、人工循环(circulation,C)等环节,即CPR的ABC步骤。
1.A(assessmentairway)判断和畅通呼吸道(1)评估:当目击者为非医务人员,根据患者没有呼吸、不咳嗽、对刺激无任何反应(如眨眼或肢体移动等),即可判定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开始CPR。如为医务人员应以突发意识丧失,伴大动脉搏动(颈动脉和股动脉)消失,特别是心音消失,为心脏骤停的主要诊断。应立即开始现场复苏抢救,并紧急呼救以取得他人协助。
(2)将患者放置适当体位:正确的抢救体位是仰卧位。患者头、颈、躯干平直无扭曲,双手放于躯干两侧。如患者摔倒时面部向下,应小心转动患者,使患者全身各部成一个整体转动,尤其要注意保护颈部。
(3)畅通呼吸道:心脏骤停后,全身肌肉松弛,可发生舌根后坠而阻塞气道。此外,呼吸道分泌物、异物(如义齿、呕吐物)等也常造成气道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