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全科医师速查手册
4576300000070

第70章 骨科疾病(5)

3)轻度距骨体压缩骨折:持续牵引3~5分钟,而后以小腿石膏功能位固定。

4)距骨体剪切骨折和“桋暠型粉碎性骨折:移位曑2mm时应用短腿非负重石膏固定6~18周。直至有明显的骨愈合,水平移位剪切骨折如果复位满意结合跟骨牵引,应用非负重短腿石膏固定,直至有明确骨愈合。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无法闭合复位的骨折及粉碎性骨折等多需开放复位,酌情行内固定术。

2.手术方法

(1)单纯开放复位术:对因关节囊等软组织嵌夹所致者可利用长螺丝钉、克氏针等予以固定。内固定物尾部应避开关节面或将其埋于软骨下方。

(2)关节融合术:凡骨折损伤严重,局部已失去血供,易引起距骨、尤其距骨体部无菌性坏死者应考虑及早行融合术。在临床上常见的类型如下。

1)距骨体粉碎性骨折:此种类型不仅易引起距骨体的缺血性坏死,且更易造成创伤性关节炎,因此可于早期行融合术。

2)开放性骨折者:如发现周围韧带及关节囊大部或全部撕裂者,提示无菌性坏死几率高,亦应行融合术。

3)手法复位失败者:多系错位严重的骨折,此时软组织的损伤亦多较严重,易引起距骨的缺血性坏死。

二、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在跗骨骨折中最常见,约占跗骨骨折的60%,多为高处跌落,足跟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

主诉

患者外伤后足跟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诊断

跌落的高度、地面性质及体重均为损伤的要素;另有从下方反冲击力作用于足跟所致。因跟骨骨折多为坠落伤,并且约5%跟骨骨折合并有胸、腰椎骨折,故对每一跟骨骨折患者都应想到这一点,注意查体并拍摄胸腰段脊柱正侧位片,以免漏诊。

1.临床表现

(1)足跟疼痛及压痛、足跟瘀血、宽而扁的畸形以及跟骨向外倾斜呈外翻、外踝下方正常凹陷消失。

(2)纵向叩击痛阳性。

2.辅助检查(1)体格检查:外伤后足跟肿胀,踝后沟变浅,整个后足部肿胀压痛。

(2)X线检查:主要拍摄标准正、侧位及轴位片。凡疑有跟骨前关节面骨折或骨折脱位者,需查跗中关节正位片骨折后侧位片可见后关节面塌陷,跟骨高度降低,Gissane角和B暓ohler角(即跟骨结节角和交叉角,侧位片上从跟骨的前关节突到后关节面画一线,再自后关节面到跟骨结节画一线,两线交角,正常为20曘~40曘)均变小。后关节面嵌入跟骨体内,表现为双重密度阴影。轴位片可见到跟骨横径增大,Peries角(内外侧壁之夹角,正常为15曘~17曘)变小甚至是负值,另外还可以观察结节骨块的移位成角情况。

治疗要点

1.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栙无移位的跟骨骨折:包括骨折线通向关节者;栚有移位的骨折:如跟骨纵行裂开,跟骨结节撕脱骨折和跟骨载距突骨折等;栛60岁以上老年人的严重压缩粉碎性骨折。

(2)治疗方法:

1)无移位的跟骨骨折:包括骨折线通向关节者,用小腿石膏托制动4~6周。待临床愈合后即拆除石膏,用弹性绷带包扎促进肿胀消退,同时行功能锻炼。但下地行走不宜过早,一般在伤后12周以后。

2)有移位的骨折:如跟骨纵行裂开,跟骨结节撕脱骨折和跟骨载距突骨折等。可在麻醉下行手法复位,然后用小腿石膏固定于功能位4~6周。

后结节骨折需固定于跖屈位。

3)60岁以上老年人的严重压缩粉碎性骨折:采用功能疗法。即休息3~5日后用弹性绷带包扎局部,再作功能锻炼,同时辅以理疗、按摩等。

2.手术治疗(1)适应证:栙跟骨舌状骨折、跟骨体横形骨折波及关节并有移位者;栚有移位的跟骨横形骨折、舌状骨折以及跟骨后结节骨折;栛青壮年的跟骨压缩骨折甚至粉碎性骨折(有人主张早期即行切开复位并植骨以恢复跟骨的大体形态及足纵弓,视情况用或不用内固定);栜跟骨严重粉碎性骨折。

(2)手术方法:

1)跟骨舌状骨折、跟骨体横形骨折波及关节并有移位者:可在麻醉下用骨圆针撬拨复位,再用小腿石膏固定于轻度跖屈位4~6周。

2)有移位的跟骨横形骨折、舌状骨折以及跟骨后结节骨折:应行切开复位,加压螺丝钉内固定。术后石膏固定于功能位4~6周。

3)青壮年的跟骨压缩骨折甚至粉碎性骨折:有人主张早期即行切开复位并植骨以恢复跟骨的大体形态及足纵弓。视情况用或不用内固定,术后用小腿石膏固定6~8周。

4)跟骨严重粉碎性骨折:有人主张早期行关节融合术,包括跟距、跟骰关节。但多数人主张先行功能疗法,以促进水肿消退,预防肌腱、关节粘连。

待后期出现并发症时,再行足三关节融合术。

3.康复治疗无论手术与否,石膏固定期间均应做股四头肌及足趾的主动活动。拆石膏后骨折已愈合或关节已融合,更应积极锻炼距小腿关节及足部功能,包括器械的应用。

三、足舟骨骨折

足舟骨、楔骨和骰骨共同构成跗横关节,单独的骨折较少发生,但以足舟骨骨折为最常见,其发生率约为骰骨骨折的2倍。足舟骨位于跟骨前方,与距骨头相关节,因形如舟状而得名。足舟骨的作用是将来自距骨的力量再传递至前方的三块楔骨。

主诉

患者多有足部扭伤史,损伤部位疼痛、肿胀,活动障碍。

诊断

1.临床表现

(1)疼痛及肿胀:足趾伸屈时足部疼痛明显,因该部肌肉组织覆盖少,故而局部肿胀及软组织瘀血均较明显。

(2)轴向痛:纵向推挤1~3跖骨时,中跗部位剧烈疼痛。

(3)功能障碍:足部活动障碍,活动受限。

2.辅助检查(1)体格检查:骨折部位有明显压痛、肿胀,足部活动障碍。

(2)X线检查:能够明确是否骨折,显示骨折线。

治疗要点

1.无移位者以小腿石膏固定6周左右,未愈合者可适当延长,石膏拆除后应加强功能锻炼。

2.有移位者予以手法复位后仍按前法处理;若复位后不易维持,可用克氏针穿过楔骨、舟骨骨折断片与距骨头行内固定。

3.严重移位者严重损伤者可行手术固定舟楔关节,术后小腿石膏固定3个月,待关节骨性融合后拆除。手法复位失败的病例,也可考虑采用以上方法治疗。

四、跖骨骨折

5个跖骨及相应趾骨构成前足。造成跖骨骨折的主要原因为直接外力,如重物的压砸及车轮的碾压等。扭转应力也可导致骨折,如前足固定,后足的转动就可在跖骨部形成扭矩而引起骨折。

主诉

患者外伤后足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诊断

造成跖骨骨折的主要原因为直接外力或间接暴力,同时可产生明显的软组织损伤,由于足背皮肤脆弱,易形成切割伤或挫伤。伤后可见全足极度肿胀,偶尔由于软组织伤可引起皮肤坏死或腐烂。

1.临床表现外伤后足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2.辅助检查(1)体格检查:足部肿胀、压痛。将受伤跖骨干的跖骨头向跖侧按压可产生疼痛和骨擦音。轴向挤压也可引起骨折部位疼痛。

(2)X线检查:需查标准的前后位、斜位、侧位。出现症状的1~2周内常无明显异常,3~4周后可见一横形骨折线,周围有骨痂形成,病程长者,骨折周围骨痂有增多趋向,但骨折线更为清晰,且骨折端有增白、硬化征象。

治疗要点1.非手术治疗(1)适应证:无移位及可获得满意复位者。

(2)治疗方法:伤后或复位后患肢以小腿石膏或短靴石膏固定4~6周。

2.手术治疗(1)适应证:有移位的骨折。

(2)治疗方法:

1)跖骨头跖屈移位:可行开放复位,如局部嵌插稳定时,仅辅以石膏外固定;对合后仍不稳定者则需用克氏针交叉固定,7~10日后拔除,再换小腿石膏制动。

2)跖骨颈骨折:复位不良会导致足跖侧压力异常而引起疼痛。闭合复位很少达到解剖复位,开放复位后应行钢针做内固定。

3)跖骨干骨折:一般移位无需手术,严重错位,尤其是影响足弓者则需切开复位,而后视骨折线形态选用钢丝、克氏针或螺丝钉固定。

4)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仅极个别患者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小螺丝钉或克氏针等),术后仍需辅以石膏制动。

5)行军骨折:症状较轻者可行弹性绷带固定及适当休息3~4周,骨折线明显者则需石膏固定。

五、趾骨骨折

趾骨骨折较常见,发生率占足部骨折第二位。

主诉

患者外伤后足趾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诊断

多因重物砸伤或踢碰硬物所致。重物砸伤多为粉碎或纵裂骨折,踢碰硬物多为横断或斜形骨折。常合并皮肤或甲床损伤。

1.临床表现外伤后足趾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2.辅助检查(1)体格检查:足趾畸形、肿胀、压痛,纵向叩击痛阳性,骨擦音明显。

(2)X线检查:检查足正、斜位基本可确定诊断。

治疗要点1.趾末节趾骨骨折多为重物砸伤所致、疼痛很重,常有甲下积血,可用细针穿刺引流以解除疼痛。2~3周后可负重行走,4~5周后基本可无症状。至于爪粗隆部骨折愈合与否与功能结果无关。

2.2~5趾骨闭合骨折手法纠正畸形后,固定在相邻足趾即可,但各足趾间要垫以纱布,然后再用胶布固定,应注意不要过紧以免发生坏死。

3.趾骨开放性骨折趾骨严重开放损伤时,不可一味追求保留足趾,有时即使勉强保留住足趾,但因遗有明显畸形及影响负重行走,晚期仍需再截除。

4.趾末节趾骨撕脱骨折此种撕脱骨折多波及末节趾骨近端背或环侧缘。是过伸损伤伴有和近节趾骨关节面相碰撞的结果,也可是内收或外展应力伴有过伸损伤的结果,闭合复位后用压舌板制动3周即可。

六、距骨脱位

距骨无肌肉附着,全部骨质几乎为软骨关节面所包围,血液供应主要来自由距骨颈前外侧进入的足背动脉关节支。胫距关节和距跟骨间韧带所供应的血运有限,因此当距骨骨折有移位或距骨脱位后,容易发生缺血性坏死,距骨脱位多由外力所造成,由于周围关节囊和韧带牵拉,手法复位比较困难,但一经整复后,再移位的可能性较小。

主诉

患者外伤后踝部肿胀疼痛、畸形,活动受限。

诊断

距骨全脱位时,暴力强大。局部皮肤往往被撕裂,露出距骨关节面或外踝骨折端。皮肤未撕伤者,距骨突出部的皮肤也很紧张,有压迫坏死的可能。

1.临床表现外伤后踝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2.辅助检查(1)体格检查:外伤后踝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明显的内、外翻畸形及局部压痛明显。

(2)X线检查:栙距骨全脱位:距骨体在外踝前方,距骨头指向内侧,距骨沿其纵轴旋转,距骨不在踝穴内;栚距下关节脱位:距小腿关节正侧位X线平片示距骨仍在踝穴内,距骨头指向外,距骨呈下垂位。

治疗要点1.非手术治疗(1)适应证:手法复位成功,关节稳定,不合并关节内需要切开复位的骨折。

(2)治疗方法:

1)距下关节脱位:麻醉后,由助手把持小腿,术者一手握住足跟,一手握前足,先将足向跟侧强度屈曲牵引,然后将足外翻、外展即可使之整复。

整复后用石膏管型将患足固定于背伸90曘中立位。如不稳定可用克氏针临时固定距舟关节和距下关节,再用小腿石膏固定并适当延长固定时间。如脱位时,距骨头的内侧或舟状骨的外侧因撞击而骨折,整复后固定不稳时,可将足固定于外翻位。

2)距骨全脱位:须在麻醉下,膝关节曲位,助手行对抗牵引;另一助手一手握足跟,一手握前足,跖屈位牵引,增大胫跟间隙,在将足强力内翻的同时,术者用两拇指向内、后推挤距骨后部,同时沿其纵轴推挤,矫正旋转移位。如有困难可用跟骨牵引以增宽胫、跟间隙,进行整复,复位后用下肢石膏固定。距骨脱位后,严重地损伤了距骨血运,为了血管再生和防止缺血坏死,石膏固定时间一般不应少于3个月。

2.手术治疗

(1)适应证:手法复位失败,关节不稳定,合并关节内需切开复位的骨折。

(2)治疗方法:

1)距骨下脱位、胫距关节脱位:手法不能复位则切开复位。如有韧带血管损伤一并处理。

2)距骨全脱位、胫距关节全脱位:为一种严重损伤,易合并感染。如污染不严重,清创彻底或仍有组织相连,可进行距骨再植入,如污染严重,完全脱出无任何组织相连,估计再植入不能成活时,可切除距骨行胫跟融合术。

(第十节)跟腱损伤

跟腱断裂是一较常见的损伤,多发生于青壮年。跟腱是人体最长和最强大的肌腱之一,成人跟腱长约15cm,起始于小腿中部,止于跟骨结节后面的中部。肌腱由上而下逐渐变厚变窄,从跟骨结节上4cm处开始向下,又逐步展宽直达附着点。跟腱在邻近肌肉部和附着点部分均有较好的血液供应,而其中下部即跟腱附着点以上2~6cm。血液供应较差,肌腱营养不良,因而该处常易发生断裂。有些因素可减弱跟腱的纤维强度,如反复的应力与严重的腱周围炎、激素药物多次局部封闭等,均应引起注意。

主诉

患者外伤后足跟后部肿胀、疼痛,小腿无力。

诊断

1.分型跟腱损伤主要分为三型。

(1)横断型:系割伤或砍断所致的开放损伤,跟腱横行断裂部位多在止点上3cm左右,断面齐整,向近端回缩3~5cm,根据损伤程度可分为完全或部分断裂。

(2)撕脱型:系因跟腱部直接遭受砸、碰伤所致,开放或闭合,跟腱的止点撕脱或于止点上1.5cm处完全断裂,断裂呈斜形,尚整齐,近侧腱端有少量纤维撕脱,近端回缩均超过5cm。

(3)撕裂型:多为演员及体育爱好者,跟腱止点上3~4cm处完全断裂,断端呈马尾状,粗细不等,长度参差不齐。此型损伤的跟腱有退行性变。

病理检查可见肌腱有透明变性、纤维性变,肌纤维间有脂肪组织、小圆细胞浸润,血管增生等变化。

2.临床表现外伤后常能听到断裂响声,而后足跟后部肿胀、疼痛,小腿无力。

3.辅助检查(1)体格检查:局部肿胀,跖屈减少或完全消失,被动距小腿关节背伸活动反较正常侧增加。肌腱断裂处可触及一横沟,并明显压痛。

(2)X线检查:跟腱阴影不连续或阴影模糊,跟骨上脂肪垫三角形阴影边缘模糊,变形甚至消失,称为Kaget征阳性。投照应为标准侧位软组织片和健侧对比。有时能发现跟腱钙化或跟骨撕脱骨折片。

治疗要点1.非手术治疗(1)适应证:跟腱断裂48小时以内的闭合性损伤,长期不活动或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

(2)治疗方法:垂足位固定6~12周,每更换外固定并逐渐增加背屈,石膏拆除后,使足跟抬高,继续在中立位用直立踝足支具4~14周,此法多适宜撕裂型。治疗后跟腱的强度、力量及耐力与手术相比无显着差异。

2.手术治疗(1)适应证:适于横断、撕脱型的跟腱损伤,如运动员、舞蹈及武术演员各种损伤,跟腱手术治疗目的是修复肌腱,保持其生理长度。

(2)治疗方法:

1)新鲜跟腱部位开放性损伤:清创手术时,均应探查跟腱有无断裂,未探查跟腱者即有遗漏的可能。予以断裂肌腱直接缝合。跟腱从其止点撕脱者,可用Bunnell钢丝缝合法。固定跟腱于跟骨,对撕裂型断裂者,跟腱如马尾状,顺行整理断裂肌腱,用丝线行Bunnell缝合,必要时可游离跖肌腱加强修复。

2)陈旧跟腱断裂:治疗方法有三种。